春節應景歌曲
孤槍俠
2005/02/17 第465期

在各地方政府宣示要嚴格取締的鞭炮聲中,春節假期結束了。假期間除了這些吵雜、危險的噪音之外,最讓人備感騷擾的,就是一個多月以來在媒體、商店、賣場不停播放的所謂「春節音樂」。音樂是最能變換氣氛的,特別的日子播放一些情境音樂並無不好,那些有過耶誕節習慣的國家,還不是年年藉著音樂助興。只是這些每年都得在島內發作一次的音響,著實反映出台灣人盲從的思考模式,聽了只會更加空虛、無奈。


「咚咚咚咚鏘,咚咚咚咚鏘......」,「恭喜恭喜」、「賀新年」、「拜大年」、「迎春花」、「招財進寶」等被收錄在同一張CD的「應景歌曲」輪番上陣,各種商店不分類別只要一開始營業,就像唱片跳針般播個不停,難道這算是台灣特有的「頑固音」或「低限藝術」?這些曲調貧乏,歌詞空洞的疲勞轟炸音樂,與其說是在增加情調,還不如把它視做是集體催眠的行為,因為,二○○五年已經過了十分之一了,台灣人聽著這些音樂,收看別的國家一個多月前的新年音樂會、大晦日綜藝節目,騙自己要準備過年,正如讓自己相信不存在的中華民國神話一樣。


有人一定會反駁,過「傳統」的舊曆年有什麼不好?的確,除了與全球的主流腳步與節奏脫節之外,是沒什麼不好,更何況還有韓國、越南、中國這些在慶祝舊正月的國家;但是,哪有人一年過兩次年的?不管是舊正月、新正月,總只能選擇一個過吧?實際上,很怕自己無法和國際接軌的台灣人,早就在過新曆年了,否則一月一日(元旦)為什麼要放假?在這之前又為什麼那麼多人在互寄賀年卡?而年末又同時有那麼多場的新年倒數晚會?只不過很多人就是嘴硬,把它說成什麼「跨年」、「開國紀念日」的。


既然已經過完了年,那一個多月後突然出現的「新年」當然是相當超現實的,所以要靠一些「春節音樂」來塑造情境,就像迪士尼樂園那樣,若不是接連播放著「小小世界」、「七矮人工作歌」這些歌曲,童話般的氣氛是很容易散去的。然而台灣人根本沒有自己傳統的春節音樂,戰後的白色恐怖時代,國民黨政府就順勢移植了一堆中國歌曲,每每接近春節就透過電子媒體大肆播放,讓台灣人透過音樂被制約,更進一步中國化。為了達到洗腦的目的,外來統治者是沒有原則的,中國的「梁祝」協奏曲被禁演三十幾年,但作曲者之一陳鋼的父親陳歌辛譜寫的「恭喜恭喜」(原為所謂「抗戰勝利」所寫)卻每年非得播到讓大家連作夢都能反芻不可。


一九九○年代,台灣人開始和中國人頻繁接觸,更多的中國春節音樂進駐台灣,其中以李煥之的「春節序曲」最為顯著。春節序曲以中國北方「秧歌」的結構寫成,和台灣一點地緣關係也沒有,結果現在成了年年必定再現的「春節音樂」,尤其被號稱要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的民視引用在其節目、廣告的配樂上,愈發顯得諷刺;如果中國北方的秧歌可以陪伴台灣人過節,那韓國的農樂應該也夠格插上一腳。


悲哀的是,從前統治者強行灌輸的品味,現在被許多台灣人發自內心地複誦,這些粗糙的腔調就像惡靈一般緊緊纏住大家的生活空間,彷彿非得暫時逃離這個島嶼,才能獲得喘息。要到海外避一避,讓耳根清靜一些,還得挑選外籍航空公司,因為在台、中春節包機的炒作現象之下,不管是尾翼有紅梅塗裝的華航,或是曾自稱「飛出了中國人的驕傲」的長榮航空,都用這種中國的春節音樂來迎接登機旅客,恍惚間真讓人誤以為每班飛機都是要直飛北京、上海;如果這稱得上貼心的服務,而台灣旅客也真的從這些俗氣的音樂得到了一絲愉快的感覺,那島嶼文化主體性的建立,真的還有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