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物種入侵 衝擊台灣生態
張倩瑋、簡珮歆
2005/01/28 第462期
新台灣新聞周刊希望藉由公布目前對台灣有大面積的破壞、並對生態與經濟造成嚴重影響的十大入侵種,喚起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育的意識,進而落實防範措施,還給大地真正的「自然」。

隨著紅火蟻入侵國內超過六十所校園,眾人才開始對外來入侵物種有所警覺。然而從二十多年以前發生的福壽螺災害、松材線蟲為害台灣二葉松、蔓澤蘭及近期的紅火蟻大舉入侵等災害不斷上演。


由於人類活動頻繁,自然隔離的作用已日漸消失,外來種生物也常伴隨著人類移動、農業貿易或是走私行為,而成為意外遷入的「訪客」。


撥錢剷除 另一種經濟損失


外來物種的引入管道,可區分為蓄意引入與非蓄意引入,林業試驗所副所長趙榮台指出,非蓄意引入管道紛雜且最難加以預防及控制。蓄意引入中,如果是授權合法引入,通常與人類及環境可預見的利益有關,例如美國曾大量引進葛藤,期望有助於水土保持,但卻意外地導致南方松的死亡;而非法蓄意引入,就像台灣常見農林作物、養殖動物的私自引入及各種活體走私行為等。


目前這些遷入台灣的訪客不下百餘種,但因與一般大眾的生活牽連性低,所以嚴重性總被忽略。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林曜松表示,除非像是紅火蟻,直接傷害到人類本身,否則整個社會都漠視其嚴重性。


每年國家必須編列預算清除這些入侵種,林曜松說,許多野外的入侵種早已來不及搶救,這對經濟無疑是重大的間接損失。


知識貧乏 說愛本土卻崇洋


問題的癥結點,仍出自於「知識貧乏」,台灣人不只帶進、也帶出。趙榮台強調,在美國與澳洲,海關一旦搜查到這類物品必定當場銷毀,可笑的是台灣人總以「情」字為優先,法治觀念薄弱,因此他認為,人的行為應該要做到對好奇心與慾望的控制,然後才真能阻絕更多入侵物種的進入。


落實檢疫 防範入侵及損害


未來國人要如何加強對外來入侵種的防範,自然生態保育學會會長楊平世認為,民眾心態的改變是很重要的,尤其是民間防範檢疫動作的落實。至於宗教界的放生活動,也需要經過專門的保育人員評估後才可進行,千萬不要私自放生。


除了目前已經入侵的生物外,國外依然有上百種的有害物種伺機入侵,如何預防那些尚未入侵台灣的生物「闖關成功」,是當務之急。林曜松說,沒有發生危害前防堵很容易,一旦擴散後就必須要花費更多的財力和物力。


事實上,引進外來物種並非完全錯誤,如果能夠經由人為飼養,控制在一定數目內,對生物研究及其他經濟價值上是有所助益的,不過,只要未經評估,就讓這些外來物種進入野外,破壞原本的生態系統,就是不好的。


新台灣新聞周刊把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所列入的十大外來入侵物種介紹給讀者認識,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植物防疫組組長黃哲昌表示,這十大入侵種是目前對台灣有大面積的破壞、並對生態與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而列入,並不代表只有這十種入侵物種。林試所副所長趙榮台強調,希望能藉由公布的十大入侵種喚起民眾對生態環境保育的意識。


◎緬甸小鼠──傳播人畜共通疾病


鼠是農地中最主要的有害動物,不但直接危害農作物,也經常損害田地、水利設施等,對糧食、經濟損失相當可觀。此外,鼠類身上所附有的病菌常是帶來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像是鼠疫、漢他病毒等,對人類健康更具威脅性。然而,台灣地區氣候溫暖,農作物種類繁多,因此,農田易成為野鼠滋生繁衍的場所,也使得野鼠的防疫工作成為每年必須推動的長期性工作。


二○○一年花蓮縣曾有過一則吳姓夫婦死於漢他病毒的新聞傳出,緬甸小鼠被懷疑疑似為攜帶病毒的不明鼠種而聲名大噪。緬甸小鼠確實的登陸時間已無從追溯,大約是在一九九九年,緬甸小鼠隨著花蓮紙漿業者從東南亞進口原木時偷渡上岸,目前集中在花蓮縣吉安鄉一帶。緬甸小鼠除了會直接嚙食農作物,危害著田地間的榖類作物,損耗倉儲穀物,也因為穴居關係,會破壞農田環境設施,而體毛、排泄物也會污染環境,甚至傳播人畜共通疾病。


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技正簡秀芳表示,緬甸小鼠的入侵可能已影響到原有田間野鼠的族群生態,為減少農民經濟損失,目前已委託東華大學進行衛星定位系統調查及監控工作,而農政單位也在吉安鄉緬甸小鼠密度最高地區長期施放毒餌並追蹤成效,有效壓制緬甸小鼠族群增長,使其侵害範圍不再擴大,只不過其他本土種野鼠數量也跟著減少。


緬甸小鼠


■入侵時期一九九九年五月首度發現。


■國外分布原產地為印尼的小巽他群島(Lesser Sunda Island)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和赤道兩側緯度三十度以內的太平洋各島嶼。


■國內分布  花蓮吉安鄉木瓜溪北岸區域。


■危害嚴重性 造成生態威脅或影響,危害水稻等農作物。


■防治方法
滅鼠餌劑誘殺
 0.005%伏滅鼠餌劑
 0.005%可滅鼠餌劑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繁殖快速破壞力強


鐵是常見的景觀植物之一,由於造型獨特,因此被廣泛種植在居家庭院、公園綠地或校園,成為都市景觀中最常見的物種之一。自二○○○年,向來很少生病的蘇鐵在北部地區發現遭受蟲害侵犯,嚴重的甚至枯竭死亡。


蘇鐵在苗木市場大受歡迎,台灣的原生蘇鐵供不應求,於是自越南走私蘇鐵苗木,有可能因此導致白輪盾介殼蟲引進台灣。從最早專吸蘇鐵葉片汁液的小灰蝶,到白輪盾介殼蟲的出現,讓蘇鐵一路從葉面到根部被啃食殆盡,難逃枯死命運。一隻雌蟲七十五天的存活期會生出超過一百顆卵,卵孵化三十天便成熟得以繁衍下一代,而且介殼蟲有一對翅,會飛,所以只要有介殼蟲出現,一旦一株蘇鐵被侵害,全區域的蘇鐵下場都相當悽慘。


蘇鐵被白輪盾介殼蟲入侵台灣後,七成遭介殼蟲破壞的蘇鐵中,只有約兩成打敗害蟲,重新長出綠芽。但介殼蟲的抗藥性強,加上鐵樹樹幹特殊的構造,白輪盾介殼蟲可以藏匿的地方不少,因此難以有效地滅除。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技正蘇恕仁指出,目前白輪盾介殼蟲已蔓延到全台灣,除了大區域使用藥物噴灑外,小區域將以生物防治的方法來阻隔疫情的擴大。


由於蘇鐵不是重要農業作物,且過去台灣並沒有這類病蟲害的紀錄,所以不瞭解白輪盾介殼蟲的習性,因此在一開始時並沒有良好的防疫措施。但若防治工作毫無所獲,珍貴的原生種台東蘇鐵也將面臨白輪盾介殼蟲侵襲的危機。蘇恕仁表示,防疫局已委託屏東科技大學研究,有意從泰國引進白輪盾介殼蟲的天敵,雙色粗尾蝶,是否有助於防治的工作,抑或又將造成另一波生態危機,蘇恕仁強調一切都還在評估中。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


■入侵時期二○○○年首度於桃園地區發現


■國外分布中國、香港、泰國、美國(佛羅里達、夏威夷)、波多黎各等。


■國內分布全台灣,以北台灣為主。


■危害嚴重性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可危害蘇鐵全株,包括葉片、莖求及根部等,常在葉片基部、葉軸和羽狀小葉的下表面吸食汁液,使葉片黃化枯萎、脫落,嚴重可導致全株枯死。


■防治方法
1、居家環境部分,可利用鑷子或軟毛 牙刷沾水清除,或以水柱沖洗,尤其是芽麟深處,但應避免傷及新芽。
2、剪除受感染葉片,避免成為感染源。
3、噴施肥皂水、辣椒水、蒜頭水等忌避性物質於蘇鐵上,每星期一次,但應避免忌避液體滲入土中影響蘇鐵生長。
4、使用九五%夏游稀釋一百倍,或液體臘稀釋二百倍,或以沙拉油稀釋五百倍防治。
5、輪流使用四四%大滅松乳劑稀釋一千倍,或九.六%益達胺溶液稀釋一千倍防治,每星期一次。


◎布袋蓮──阻塞水口妨害養殖


布袋蓮是一種世界廣泛分布的漂浮性水生植物,原產於南美洲熱帶及亞熱帶,因為它的葉柄底部膨大得像布袋一樣,因而得名,且由於它的花朵大而美麗,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因此被引進到世界各地做為觀賞植物。台灣早在日治時期,也為了田園景觀引進,七、八十年來,布袋蓮已在台灣落地生根,許多民眾還誤以為是台灣原生植物。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的調查,布袋蓮多分布在嘉南平原的溝渠和埤塘,常常在大雨過後或因水道排放水,造成大量布袋蓮群塊被沖刷到下游,導致灌溉渠、排水渠、水道、水庫及發電廠進水口與水閘門的阻塞,而且布袋蓮群塊流入河口養殖區後,常與養殖圍網等設施糾纏,造成養殖業的損失。同時,布袋蓮大面積的生長,會排除其他野生動植物及改變生態環境,形成水質缺氧,並且因為它的葉面大,使得該水域的呼吸蒸散作用力是平常二到八倍之多,而致使水資源額外耗損。


不過,農委會農田水利處技正李允中說,目前政府單位除了會影響人工取水設備的布袋蓮群塊才會清除,其餘的範圍並沒有編列預算防止布袋蓮的擴散,雖然布袋蓮會為害人類經濟與環境,但是,仍然具有許多利用價值和優點。李允中也表示,在台南地區已經使用布袋蓮作為水質淨化的植物,因為繁殖力極高,能吸收水中大量的重金屬,在部分重金屬污染較嚴重的工業區,能夠減輕水質優養化,是淨水、污水處理時的優良植物。


此外,布袋蓮快速覆蓋水面的特性,還能免除或減輕污水池或聚糞池等惡臭的溢散,也可供作豬、鴨等的飼料,以及水禽及許多無脊椎動物的食物,並且提供魚苗等水生動物的遮避所。


布袋蓮


■入侵時期於日治時代因其觀賞價值引進。


■國外分布原產於南美亞馬遜河盆地,為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之主要有害植物,廣被於南緯四十五度到北緯四十五度間的沼澤、河流,排、灌水渠、水庫等水域。


■國內分布全台各大河流流域,灌溉、排水渠、水庫、池塘,與澎湖部分水域。


■危害嚴重性
1.造成灌溉渠、排水渠、水道、水庫及發電廠進水口與水閘門之阻塞。
2.降低水道休閒利用價值。
3.排除其他野生動物及改變生態環境。
4.造成水質缺養。
5.增加三.五倍之水域蒸散作用,造成水  資源之額外耗損。
6.造成養殖設施之損壞,提供病媒昆蟲等  繁殖與保護棲所。


■防治方法化學防治法、人力清除、機械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及人力去除法等。台灣引進之昆蟲天敵有二種 (Neochetina eichhorniae, N.bruchi)。


◎多線南蜥──掠食本土蜥蜴昆蟲


多線南蜥原本分布於南亞及東南亞一帶,是近十年左右侵入的外來種。台灣的首次發現紀錄是在西元一九九二年時,由中山大學的劉國強及日籍動物學者太由英利教授,分別在美濃中正湖及高雄澄清湖畔採得。根據推測,是隨著原木或貨物從高雄港進入。台灣對於多線南蜥的入侵原本並不以為意,但是,最近幾年來,研究人員發現南部的本土蜥蜴數量驟減,幾乎只見多線南蜥的蹤跡,農委會開始正視其嚴重性。


據農委會特殊生物研究中心指出,多線南蜥目前的活動範圍約在屏東枋山到台南仁德一帶,多出現在低海拔的郊區村落以及田園等地,牠喜歡可以遮蔭卻又可以曝曬到陽光的地方,在檳榔園或是香蕉園最常見。特生中心研究員林德恩說,多線南蜥的食性很廣,除了一般蜥蜴常吃的昆蟲外,連蚯蚓、體積較小的蜥蜴以及壁虎等,都是牠的捕食對象;加上多線南蜥體積大且競爭性強,已危害到其他本土種蜥蜴的生存。


由於研究觀察的時間不夠長久,而且連國外對於多線南蜥的研究也不多,關於多線南蜥的相關資料並不完整。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呂光洋表示,目前依據牠的遺傳結構推測,可以確定入侵台灣的多線南蜥應是從同一個地區引進,因此未來多線南蜥的遺傳結構會隨台灣地理環境而改變機率較低。至於是不是有方式可以防堵牠的族群擴張,一切都還在觀察與研究當中。


不過,林德恩說,多線南蜥入侵台灣已有十二年的時間,要將牠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目前也配合林務局的平地造林活動,希望能多營造適合本土種蜥蜴的生活環境。呂光洋也說,其實在東南亞國家有些人民會捕捉多線南蜥食用,因此,台灣似乎也可以朝生物利用方面研究牠的經濟價值。


多線南蜥


■入侵時期一九九二年由日籍學者Ota教授及中山大學張學文教授、劉國強先生於高雄澄清湖及美濃鎮的中正湖首度發現。


■國外分布主要分布於印度、越南、菲律賓、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大陸的海南島及福建省南部沿海平地等亦有分布。


■國內分布目前主要分布於枋寮以北至台南縣仁德鄉之間的平地鄉鎮市,近來更有學者於七股沿海防風林內發現大量族群入侵,而在墾丁、斗六等地區亦有零星發現紀錄。


■危害嚴重性「可能」是造成南部平地地區之石龍子及草蜥等共域物種數量稀少的原因,由於食量大且來者不拒,有掠食本土種的現象,如果入侵範圍繼續擴大,將可能使得本土種蜥蜴滅絕。


■防治方法目前尚無積極有效之防治方法,而消極的防治方法,僅能加強進出口防檢及杜絕走私。


◎小花蔓澤蘭──侵凌性超強的綠癌


小花蔓澤蘭原產於中南美洲,一九五○年代後期為邊坡地水土保持與綠化而引進東南亞。台灣最早發現是一九八六年於屏東萬巒,當時誤以為是台灣原生種蔓澤蘭而沒有重視。不料,小花蔓澤蘭的適應力超強,逐漸蔓生於台灣中、南、東部二千公尺中海拔以下地區,現在已成為台灣侵凌性最強的外來入侵植物,嚴重扼殺本地植物的生機,而有「生態殺手」或「綠癌」的稱號。


小花蔓澤蘭有很強的向陽性,以攀附方式纏繞樹幹往上生長,最後覆蓋住整棵植物,使植物無法行光合作用,而影響植物生長,甚至枯死。農委會特生中心調查小花蔓澤蘭的分布,發現中部、南部與東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山坡地、林班地、廢耕地、檳榔園等,都可見到小花蔓澤蘭大面積為害;連都會區的植物園和郊外山區都有出現零星的蹤跡。


不過,農業學術單位研究,如果以農藥毒殺小花蔓澤蘭就會破壞周遭的生態,因此目前多數採用機械防除的方式。林務局技正黃淑玲表示,必須切割小花蔓澤蘭莖部後,每隔兩週切割一次,切蔓高度為二○公分以下,小花蔓澤蘭切除後不可散置地面,以避免再度萌芽,造成更大的危害。經常有熱心登山客幫忙除「蔓澤蘭花」,卻因沒有連根拔除或用塑膠袋封死,更加擴張它的生長範圍,反而是幫倒忙。


另外,屏東科技大學也正積極研擬生物防除的方式,台灣已從英國引進微生物,不過還在測試的階段。同時,也著手研究將小花蔓澤蘭作成茶包,開發它的經濟價值。目前,林班地上的小花蔓澤蘭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林區管理處清除,公有保留地由縣市政府清除,私有保留地與平地有賴地主協助清除,才能遏止小花蔓澤蘭繼續擴散。


小●花●蔓●澤●蘭


■入侵時期目前尚未有定論,據中研院和台大學植物標本館的紀錄,最早是一九八六年在屏東縣採集到的。


■國外分布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菊科植物,一九五○年以後被引入南亞及東南亞做為地被植物栽植;近幾十年來已向外擴散,在南亞、東南亞、大陸廣東、大洋洲島嶼及澳洲北部等地區造成高度危害。


■國內分布目前僅台北縣市、基隆市、新竹縣市、宜蘭縣及離島地區沒有發生小花蔓澤蘭危害,其他十七個縣市之林地及農地上皆有族群發生,以中南部最為嚴重,全台發生的面積超過四萬公頃。


■危害嚴重性普遍發生於一千公尺以下之中低海拔之林地、坡地、荒廢地、休閒地、果園及道路兩旁,危害的作物包括龍眼、荔枝、檬果、椰子、柑橘、鳳梨、梅、香蕉、甘蔗、檸檬、酪梨、番石榴、蓮霧、釋迦、李、茶、竹、檳榔及苗圃等。小花蔓澤蘭的侵入,干擾果園的管理作業,在管理粗放的園區,小花蔓澤蘭成長後即攀爬覆蓋果樹冠層頂部,與作物競爭光照、水分、養分,阻礙植株正常生長。


■防治方法
1.防除的最佳時機是每年八~十月結實前這段期間,每年八月開始第一次除蔓,每隔一個月切蔓一次,連續切蔓三次,最晚應在十月上旬完成第三次人工除蔓,就可以達到九○%以上的抑制效果。


2.在沒有栽植作物的地區,以化學藥劑效果最佳。


◎河殼菜蛤──嚴重堵塞水庫水管


殼菜蛤原產中國,台灣在一九四一年時就已經有紀錄,不過,其入侵台灣的途徑已無跡可查。一九八六年在台北新店溪上游直潭壩發現,隔年,取水口護欄柵阻塞情形已十分嚴重,影響了淨水廠的進水功能。一九九○年南投明潭抽蓄水力發電廠因施工需要降低日月潭的水位時,也發現河殼菜蛤的蹤跡。另外,位於日月潭下游的大觀發電廠,在其取水口及冷凝系統內也有密密麻麻的河殼菜蛤。


河殼菜蛤目前最大的危害是影響水庫水管系統的正常運作。農委會特生中心的研究員蔡奇立說,河殼菜蛤多出現在環境變動不大的水庫地區,牠的幼蟲能輕易通過自來水廠、發電廠或其他工廠進水系統的過濾器,附著在直徑小的管道上,會迅速的堵住水管。當牠以足絲附著水管後,即使遭到剝離,也可以迅速移動到其他地方附著。


因為河殼菜蛤大量繁殖,造成自來水廠、發電廠等地的水管系統嚴重阻塞,因此減少了工作效率,而且每年要追加預算來清除。長久以來是使用傳統的清除法,快速又有效,不過,每一至二年就要編列預算清除一次,耗費人力。過去也有研究指出,將水管塗上附有鉀離子的油漆,河殼菜蛤就不會附著在上面,但是在水質保護區的水庫並不允許這項方式。


蔡奇立表示,在大觀發電廠附近的河殼菜蛤,除了定期清除的人工防除法外,也已經引進台灣土生的烏鰡及大頭鰱來當天敵,希望藉由自然的生物防治法,達到克制河殼菜蛤迅速滋長的效果。


河殼菜蛤


■入侵時間首次危害紀錄在一九八六年台北新店溪上游直潭壩取水口造成嚴重堵塞。


■國外分布中國、日本、香港、韓國、南美阿根廷。


■國內分布台灣中部以北水庫與集水區等,如石門水庫、日月潭大觀電廠等。


■危害嚴重性
1.影響水力發電,提高社會經濟成本和損失。
2.改變湖泊或河川生態體系,使生物相單調化。
3.影響水管系統正常運作。
4.影響水質與人體健康。


■防治方法目前無有效治本之道,僅能定期刮除監控。


■備註除河殼菜蛤外,仍須注意擬殼菜蛤(Mytilopsis sallei)和斑馬殼菜蛤之危機。


◎松材線蟲──病媒擴散松林萎凋


台灣首次發現松材線蟲的紀錄是一九八五年在台北縣石門鄉,之後就大面積持續向全國各地區蔓延。據了解,台灣的松斑天牛是經由日本外銷時包裝機械的木材所帶入,早在一九八三年就有學者以日本松材線蟲嚴重感染為由,預警台灣的松林即將面臨危機。松材線蟲對台灣的松樹具有很強的致病能力,並以松斑天牛為媒介傳播,更加助長松材線蟲的擴散。北部山區目前的受災範圍已達六千多公頃,中部地區約有十一萬公頃的二葉松也岌岌可危。


松材線蟲萎凋病的發生,與其媒介松斑天牛的活動息息相關,因為如果沒有松斑天牛為牠媒介傳播,一般來說,松材線蟲只能存活在病死的松樹內,仰賴枯死木內的養分為生,或取食枯死木內的真菌,不過,松斑天牛會攜帶松材線蟲離開病死枯木,並幫助它找到健康的松樹寄主。而松斑天牛本身也由於染病松樹的增加,為自己後代的繁殖創造更多有利的空間;因為受害松樹的松脂分泌量會減少或停止,因此不會阻礙松斑天牛卵的孵化,以及幼蟲的生長發育,所以病害的流行也會使松斑天牛的族群增加。


目前在台灣實施防治方式包括採用樹種轉換、抗病選種、伐倒驅除措施、誘殺松斑天牛、生物防治等方式,不過所有方式都還在試驗當中。而較為普遍防治的方法是藥劑的噴灑,過去曾經使用保松青(俗稱綠色守護神),但是價錢昂貴,而且在水源保護區無法大面積的噴灑,只能消極的將枯死松樹砍掉,無法有效全面防堵擴散情形。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的研究員傅春旭表示,近日接獲通報的海拔範圍越來越高,已經嚴重危害到台灣的水土保持。不過,事實上日本琉球已經有很成功的防治案例。因為松斑天牛的飛行半徑約兩公里,因此琉球的相關單位在松樹林的周圍砍樹製造一防火線,台灣未來也可以嘗試以這種方式來遏止松樹繼續受害。


其實,除了尋找防治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全面性或區域整合防治單位及方式,避免多頭馬車的情況發生,而在法規上的重新制定也是一項值得關注的問題,並且加強落實推廣環境教育,將林木保育的觀念向下扎根。


松材線蟲


■入侵時期一九八五年在台北縣石門鄉發現。


■國外分布原產於北美洲,目前在韓國、日本、墨西哥及中國均有分布。


■國內分布全國各林地。


■危害嚴重性為害松科植物,種類超過五十種以上。在台灣主要為害琉球松、黑松及台灣二葉松,引起松材線蟲萎凋病,藉由松斑天牛的傳播,使受害植株水分輸導能力受阻,致使蒸散作用降低,其後松脂流量停止。感染三、四週後,針葉開始褪色黃化,松樹呈現萎凋,針葉轉為紅褐色,嚴重時造成松樹死亡。十年間使低海拔杉林消失,受害林地超過三千多公頃,嚴重影響水土保持。


■防治方法
1剷除感染源:將病死木伐倒,並化學 藥劑或物理方法將病死木內松材線蟲或松斑天牛予以殺死。
2防止病害傳播:利用化學或生物藥劑撲殺媒介昆蟲及松材線蟲。
3增強松樹的抗病性:抗病育種及加強森林保育管理。


◎福壽螺──啃食稻苗水生作物


台灣猖獗已久的福壽螺每到夏季七、八月期間便開始產卵繁殖,鮮紅色的蛋卵附著在綠色稻葉上,讓農民恨得咬牙切齒,而被視為眼中釘。一九七九年,福壽螺自國外引進,進行人工養殖,卻因市場反應不佳而遭到棄養,兩年後,在高屏地區就發現福壽螺危害水稻秧苗,如今,事隔二十多年,夢魘依然存在。


福壽螺生存力強,除產卵或環境不適需遷移外,終生棲息於淡水中,若遇到旱季時,緊閉殼蓋,靜止不動至少可達三個月以上,因此始終不易除去。福壽螺危害水稻主要在插秧十四天內,二期水稻插秧時節,也就是在水稻幼株期啃食其幼苗最為嚴重,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技正簡秀芳表示,農民總是在插秧前需將福壽螺從農田裡清除後才能插上秧苗,但因繁衍速度驚人,加上無法持續以人工摘除卵塊及撿拾螺體,以致在溪流、溝渠、稻田等地,隨處可見。


目前福壽螺不只危害水稻,其他還有茭白筍,於移植初期及春筍採收後的再分蘗期受害最為嚴重;芋頭則於生育前期較為嚴重,每年危害十萬公頃以上的農田,成為水生經濟作物的重要有害動物。


台灣過去主要使用三苯醋錫防治福壽螺,由於對使用者皮膚刺激性強,對水生物極劇毒,使用後容易殘留重金屬物質,不僅對人體、也對生態造成傷害,農委會評估過後全面禁用,改以耐克螺可濕性粉劑及聚乙醛可濕性粉劑,雙管齊下,但由於農友怕費工,且對藥劑之使用方法不夠明白,使得防治工作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福壽螺


■入侵時期一九七九年自阿根廷引進台灣養殖,期能取代台灣原生種田螺,作為食用螺類,因口感不佳且利用性不高,紛紛棄養造成危害。


■國外分布原產地為南美洲,傳播至台灣、日本、韓國、東南亞、大陸等。


■國內分布全台灣。


■危害嚴重性危害對象:水稻、芋、茭白筍、蓮花、菱角、水蕹菜等水生栽培經濟作物(遇青即吃)造成生態威脅或影響。


■防治方法七○%耐克螺可濕性粉劑,八○%聚乙醛可濕性粉劑。


◎中國梨木蝨──侵蝕果樹也是病媒


木蝨是一群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蟲,體型細小,大約只有○.三公分左右,兩翅相合於背部呈屋脊狀,長得好似超小型的迷你蟬,不過觸角長達十節,細長而明顯,口器呈針狀,用以刺入植物組織,吸取汁液。全世界約有兩千五百種木蝨,主要以木本植物為食,成為溫帶及亞熱帶地區果樹作物的重要害蟲。


台灣地區已紀錄的木蝨約有一百五十種,相較於歐美等地,台灣的木蝨危害紀錄並不多,然而,近十年來,台中縣東勢、和平一帶的中部梨園木蝨大量發生梨衰弱病,由於木蝨可能扮演傳病的媒介昆蟲角色,因此開始受到關注。


中國梨木蝨,於二○○二年夏季在和平鄉崑崙山及新社鄉白毛台地區的梨園突然大量發生危害,造成葉片枯褐及落葉。隔年春天相繼於梨山、佳陽等地陸續發現,中國梨木蝨以取食花芽與嫩葉為食,產卵在嫩葉、花苞甚或花瓣上,卵形如水滴,主要發生時期在秋冬季與春季,於夏季幾乎絕跡,到九月期間逐漸開始增加。危害徵狀較不明顯。


中興大學昆蟲系教授楊曼妙指出,梨木蝨突然大量發生原因究竟為何,尚未確知,目前的因應策略仍以藥劑防治為主。現今作物密集的栽植條件,足以促使原有害蟲的猖獗,另一方面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趨頻繁,物資的進出入隨之大增,害蟲的侵入更不容忽視。整體而言,梨木蝨成為台灣梨園的新興蟲害問題,提醒我們對於木蝨的潛在危害的關注,楊曼妙亦強調,每一種木蝨的寄主專一習性,一旦崛起都可能引起大量的經濟損失。


◇國◇梨◇木◇蝨


■入侵時期二○○二年


■國外分布中國


■國內分布台中縣東勢、和平、新社、苗栗縣卓蘭、南投縣仁愛等。


■危害嚴重性梨木蝨僅危害梨樹,主要藉由刺吸嫩芽、嫩梢及葉片汁液而影響梨樹生育,嚴重可造成受害葉片褐化、枯死、落葉。另蟲體會分泌蜜露而誘發煤煙病,在樹體表面形成煤污而阻礙陽光,影響光合作用。煤煙病若直接發生在果面,則直接影響外觀,降低果品價值。梨木蝨在二月間開始出現活動,二月下旬至四月為產卵期,夏季為發生高峰,至秋、冬季密度逐漸降低。


■防治方法1越冬期間將落葉及雜草集中清理深埋,並以藥劑全面噴灑梨園一次。


2梨樹的嫩葉、幼梢、花柄、葉片背部等處,一旦發現卵或若蟲,即以九.六%益達胺溶液三千倍 或二○%亞滅培可溶性粉劑四千倍防治,每隔七天再噴灑一次。


3第一世代有部分若蟲會在嫩梢上捲曲的葉內危害,第1次噴灑農藥若未能全部殺死,則待1週後葉片展開時再行施藥1次。


4利用噴水設備或降雨沖洗葉片上的蜜露及煤污之後再行施藥,添加展著劑可增加防治效果。


5梨木蝨成蟲具有飛翔能力,防治時宜採區域共同防治策略,以提高防治效果。


◎紅火蟻──嚴重危及生態人身


蟻的名稱來自於被火蟻叮咬後會有如火灼般的疼痛感而得名,但紅火蟻的可怕來自於被叮咬產生的膿泡,體質敏感者會產生全身過敏的反應,嚴重的還會引發休克甚至死亡的危險。


由於紅火蟻的外觀跟一般家裡常見的螞蟻類似,因此不易辨別,但若住家周圍有發現明顯地蟻丘,高於十公分以上或有大片沙堆狀隆起,從上方看不出有螞蟻出入孔的蟻巢,觸碰內土會有大量螞蟻冒出,挖開後有蜂巢結構狀;或在開闊的環境中出現攻擊性強的大量紅褐色螞蟻出現;以及被叮咬後有異常疼痛感、紅腫並有小膿泡產生等,皆可初步判定為紅火蟻。


據農委會最新統計,台灣目前發生紅火蟻地區包括農地及非農地,以桃園縣、嘉義縣及台北縣,三個地區發生範圍較廣;苗栗縣則在一開始發現時便立即進行撲滅,另台北市亦有個案發生,目前共有二十一個鄉鎮、四十九所學校通報出現疫情。


動植物防疫檢驗局植物防疫組組長黃德昌表示,目前已購置紅火蟻防治藥劑計提供疫區政府及相關機關完成第一次全面防治,其中嘉義縣區域防治工作,防治率達七○%以上。並於去年十二月底前利用動力餌劑撒佈機進行第二次全面防治。為防範入侵紅火蟻族群擴散,依據「植物防疫檢疫法」公告「入侵紅火蟻」為特定疫病蟲害,針對紅火蟻發生地區種苗業者之花卉、種苗及栽培介質進行全面檢查及移動管制措施,凡檢出有紅火蟻者,將依法禁止遷移,並強制業者加以防治撲殺,違反規定者,將處新台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的罰鍰。


紅火蟻問題不僅是可能造成財產及農作物上的損失、生態環境的破害,對於個人性命也造成威脅,加上繁衍快速,在很多國家都造成相當大的威脅,目前動植物防疫檢驗局已經成立的國家紅火蟻防治中心,全力協助紅火蟻防治工作,希望在三年之內,將入侵紅火蟻族群減至最低,甚至完全撲滅。


入侵紅火蟻


■入侵時期二○○三年九─十月


■國外分布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美國、澳洲、紐西蘭。


■國內分布台北市、台北縣林口鄉、桃園縣六鄉鎮、嘉義縣水上鄉。


■危害嚴重性1、被叮咬後會有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也會因大量酸性毒液 注入,除傷口劇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會使被攻擊者產生過敏(十五%)而有休克(二%)、死亡的危險;若膿泡破掉,則常易引起細菌的二次性感染。


2、生態及農業上的危害:火蟻除對生態環境中土棲的動物造成傷害外,在危害嚴重的地區,泥土中的蚯蚓往往都被捕食殆盡;此外可能取食作物的種子、果實、幼芽、嫩莖與根系,影響作物的成長與收成,造成損失。


3、公共安全及經濟上的危害:火蟻的蟻巢也常常入侵戶外與居家附近電器相關的設備中,如電表、電話總機箱、交通號誌機箱等,造成電線短路或設施故障。


■防治方法目前國外所採取之防治方法:


1、二階段處理方法:一是在火蟻覓食期散布餌劑,約十至十四天後再使用獨立蟻塚處理方法,並持續處理直到問題解決。二階段處理方法建議每年處理兩次,在四-五月處理第一次,九–十月再處理第二次。


2、非藥劑防治方法:
(1) 沸水處理:直接將沸水灌入蟻巢(塚),防除效果約六成。單次的處理成功率較低,須連續處理五至十天以上,但很容易復發。
(2) 清潔劑處理:直接挖掘蟻塚,將整個蟻巢放入約十五-二十公升盛滿清潔液的水桶中,放置約二十四小時以上。但須注意在挖掘蟻塚時切勿將蟻巢打翻,以免被群蟻攻擊。

外來物種不等於入侵物種

一般將紅火蟻、福壽螺、布袋蓮、銀合歡等對生態環境與造成經濟損失的物種都統稱為外來物種,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林曜松特別正名表示,並非所有外來種都是有害的,甚至九○%以上的外來種是有利的,如從美、日、澳引進的牛肉;日本茄子、加州蜜李、美國櫻桃等;只有小於一○%會對我們的健康和環境造成威脅危害的外來種,統稱為「入侵種」。林業試驗所副所長趙榮台解釋,外來種的好壞隨著社會、經濟與政治環境的認定而有所不同。
(張倩瑋、簡佩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