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岸封港事件 僵局難解
路 遙
2002/10/14 第342期
美國西岸二十九座港口封港事件,雖具有勞資衝突一切特徵,但這次是由資方主動發起「鎖場」(lock out),正好與一般罷工事件由勞方怠工和停工手段進行抗爭相。而且,事件發生在華府反恐和準備對伊拉克動武的「戰時」,扯上國家安全和愛國忠誠問題,國防與國安部門深度介入,這又與一般罷工事件截然不同。
◆PMA、ILWU主張各異

代表資方的「太平洋海事協會」(PMA)八十一家碼頭經營與貨運業者,以及代表一萬零五百名碼頭與運輸工人的「國際碼頭暨倉儲產業工會」(ILWU),在三年一簽的勞資團體協議約屆滿前即已展開密集協商,七月一日屆滿後雙方係以一日一約的方式維持北起西雅圖、南至聖地牙哥二十九座港口營運。

這次團體協約談判所以僵持不下,主要關鍵出在資方計畫引進掃描器和電子追蹤裝置等新的碼頭運輸技術,以提高效率,壓低勞動成本,勞方唯恐工作遭取代,希望資方保證自動化技術不致勞工失業,但資方拒絕做此承諾。

PMA主張,已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現在,美西沿岸港口竟因工會反對引進電腦,以致貨運業者至今仍以粉筆和黑板登錄貨運流程,簡直不可思議。何況,不僅國際各主要港口都已採用類似的技術,就連一般超市、百貨公司、工廠和醫院也早就自動化多年,導入新技術以加速貨運流程已是勢在必行。ILWU則反駁說,資方為了省錢而忽視勞工的權益,科技議題不過是打算把碼頭工外包的障眼法,因而要求資方承諾因安裝新設備、網路和軟體所產生的新工作,必須由ILUM工人包辦。

◆不全是自動化爭議

PMA的職場自動化主張是時代潮流,ILWU很難抗拒。擴建港口雖然可以避免因科技議題引起勞資糾紛,但美西各大港口周邊大部分是地價最高的高級住宅區,實際上並不可行,且十年後跨太平洋貿易量估計將會倍增,港埠作業自動化是必要之舉。

不過,ILWU的反控也不是全然抗拒自動化。ILWU在七月一日勞資團體契約到期後就已接受會造成裁員三○%的自動化計畫,但資方又提出削減健保醫療補助和年金零成長方案,並動用業界遊說團體力量由華府仲裁官員向勞方施壓,是以八月二十七日勞資雙方復談(因ILWU主席史賓諾沙的父親過世暫告中輟)後,勞方只能把重點擺在優先留用工會工人、健保、仲裁員遴選方式、港口安全業務等問題上,以保住既有工作為首要之務。

依ILWU的說法,以勞工部官員席夫為首的華府仲裁小組,從七月開始就數次警告工會,表明布希政府考慮採取多項措施以結束美西港埠勞資爭議。這些措施包括頒布緊急狀態令、依《塔虎脫╱哈特利法》(Taft-Hartley Act)強制實施八十天「冷卻期」(在這段期間內不得罷工)、動用《鐵路勞工法》(《Railway Labor Act》,授予工會主席更大權限以停止怠工行動)、以「反托辣斯法」名義把ILWU團體協議打散成依個別港口為協商單位、出動國民兵或海軍接管港口營運等。

◆戰時模式處理罷工

《洛杉磯時報》八月五日的報導證實,國土安全部長李治和國防部長倫斯斐曾親電ILWU主席史賓諾沙,指出怠工或罷工將被視為「國家安全威脅」。報導中還說,白宮在Wal-Mall、Home Depot、Ikea、Nike、Target、Gap等業者組成的「西岸碼頭聯合會」(WCWC)強力遊說下,早在七月間就由商務、勞工、交通和國土安全各部會代表組成任務小組,嚴密監視PMA和ILWU談判進展,並決定以「戰時」模式處理ILWU怠工或罷工情勢。

布希政府偏袒資方態度和威脅,引發東西兩岸碼頭工人強烈反彈,八月十二日西岸的西雅圖、波特蘭、奧克蘭洛杉磯等港都均有數千ILWU碼頭工人走上街頭;東岸的「國際碼頭工人協會」(ILA)也在費城、傑克遜維爾、沙瓦納和查爾斯頓等地大遊行聲援。

不過,布希政府以國家安全和「反恐戰爭」名義,凍結勞工怠工、罷工和團體交涉權,卻使ILWU和「美國產業組織勞工聯盟」(AFL-AIO)全然沒有還手之力。ILWU的反應是,一面遊說國會民主黨人節制布希政府介入民間勞資爭議,一面向媒體強調ILWU愛國不落人後。例如,史賓諾沙在八月二十七日發表的聲明中,就強調ILWU在加強港埠安全上的努力,以及軍事裝備與物資運輸並未受勞資爭議影響等。

ILWU成立於一九三四年舊金山大罷工之後,一九三七年脫離「美國勞工聯盟」(AFL),一九五○年又因領導幹部?埵酗ㄓ皉@產黨人或共黨支持者而遭「產業組織會議」(CIO)除名,到一九五○年AFL和CIO合併時仍未接納ILWU,直到一九八八年才納入此一全國性的工會組織。ILWU自成立以來就帶有強烈的反政府色彩,早年反對越戰和冷戰政策,近年則以親近民主黨與偏向大企業的共和黨相抗。

◆突破僵局難上加難

也許就是因為ILWU「前科累累」的緣故,共和黨政府固然不惜動用國民兵或海軍接管,民主黨則在愛國主義大帽子之下,非但不敢公開聲援,反而有加州出身的參議員費恩斯坦以「國家正處於經濟停滯和臨戰關頭,擔待不起勞資爭議進一步戕害國家經濟」為由,呼籲政府儘速強力介入。

至於身為全國工會龍頭的AFL-CIO,也只是由史溫尼主席在九月三十日發表聲明,譴責PMA在碼頭工人已表明讓步之際仍使出鎖場手段,並沒有動員所屬工會聲援ILWU;同樣的,另一個全國性的工會組織「全美汽車勞工組織」(UAW),雖因PMA宣布鎖場而造成所屬工會流失大量工作,對PMA的強勢動作卻沒有任何批判。

相形之下,PMA在政府奧援之下非僅在勞資談判上毫不讓步,甚至以勞方暗中推動「野貓式罷工」(wildcat strike)和怠工,逕自在九月二十七日宣布西岸二十九座港口封場三十六小時,二十九日解除,當天晚上又以ILWU怠工為由繼續封場。十月二日雙方復談時,PMA帶著荷槍實彈的保全人員進場,ILWU則在憤而退場後譴責資方重拾一九三○年代暴力和脅迫手段。

不過,布希政府尚未表態是否動用《塔虎脫╱哈特利法》強制碼頭恢復裝卸作業,主要是因為這次封港事件是資方主動鎖場,政府若要依法發動緊急處分權強制解除封港,必須確認經濟損失程度,由司法機關裁定是否已臻於緊急狀態,而這些程序曠日費時難解燃眉之急。因此,布希政府只能強勢介入調停,勸說ILWU接受資方條件。

PMA和ILWU在阿拉斯加州州長納爾要求下,四日同意開放前往阿拉斯加的船運,全球最大零售商Wal-Mall和百貨業鉅子J.C. Penny股價應聲上揚。不過,PMA仍未答應民生物資同樣完全仰賴進口夏威夷比照辦理,ILWU也沒有正式延長合約,封港危機暫時緩和只是重開談判的第一步,距突破僵局還有一段距離。


衝擊層面

■美西二十九個港口每年進出貨櫃達二億五千三百餘萬噸,約為一九七一年的二十倍,充分凸顯美國與亞太國家的依存關係。更重要的是,進口貨物不管是原料、零件、半成品還是製成品,絕大部分是美國民眾生活上的必需品,一旦供貨不足,影響民生至巨自不待言。 如今,PMA和ILWU勞動契約糾紛,導致北起華盛頓州南至加州全部封港,不但美國本身每天損失達十億美元,極度仰賴美國市場的東亞國家如臺灣、韓國、中國,勢必也會大受影響。 美國每月進口的消費產品總值約為二百四十億美元,而其中絕大部分是來自日本以外的東亞國家,封港事件若不儘速解決,亞洲市場恐會因此陷入恐慌。摩根史坦利經濟專家認為,封港擾攘若超過一個月,東亞地區經濟會進入衰退期,對全球經濟的打擊恐怕會比九一一事件更大。 此外,這兩年美國經濟景氣不佳,商家大多採取分批小量進貨的經營方式,以免堆積太多庫存,是以美西一封港,中小企業無法取得從亞洲進口的電子產品、玩具、服飾、鞋襪等貨源,惠普、通用汽車、日本豐田汽車、韓國現代汽車、新力公司等大企業,也緊急改採空運進口電腦和汽車零件以維持生產。如若這種情況持續一個月以上,缺貨、漲價、裁員、失業等影響便會逐漸浮現,衝擊層面也會隨之擴大,必定會波及十一月期中選舉選情。 (路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