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毫落紙如雲煙 和熙女畫家林玉珠遺愛人間
莊金國
2005/03/01 第465期
林玉珠年輕時,常背著行囊徜徉於淡水家鄉,頂著烈日迎著寒風,將膠彩的無聲世界,藉色彩與線條的神奇魅力,畫出沁人肺腑的景象。

台灣近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一九二七年十月與林玉山、郭雪湖,同時有作品入選台灣首屆美術展。一九三六年十月,年僅十七歲的林玉珠,以〈河口的燈塔〉入選第十屆台美展,她是繼陳進之後,第二位崛起藝壇的女畫家。


林玉珠出身台北淡水,一九四三年跟同鄉的醫生作家王昶雄結婚後,少有新作參展,直到一九九一年始再推出七幅作品參與「淡水詩美之鄉」聯展。王氏先於二○○一年元旦辭世,林氏也在今年元月四日病逝。


淡掃娥眉畫風  像荷葉的輕露


在王昶雄的心目中,林玉珠的膠彩畫風,近乎「淡掃娥眉」,她筆下的山水、花鳥、靜物都不豔不俗、雅韻宜人,像荷葉上的輕露一般清麗。林玉珠注重寫生,年輕時常背著行囊徜徉於淡水家鄉,頂著烈日迎著寒風,將膠彩的無聲世界,藉色彩與線條的神奇魅力,畫出沁人肺腑的景象。她曾自況把一片溫馨的山川供在心殿,讓真、善、美的記憶永遠停留在那兒,作畫就要落根於生長的泥土中,土壤是最豐足的滋潤養分。


這一對藝文界伴侶,結識於王昶雄留學日本放暑假返台期間,他的中篇小說〈淡水河的漣漪〉準備在《台灣新民報》連載,報社邀請畫家陳敬輝配合插圖。王昶雄與該報一名記者同往拜訪,遇見跟陳氏學畫的林玉珠,那時,她還在淡水高等女校就讀。為了經常有機會親近這位高女校花,王昶雄每天送稿子到陳宅,兩人因此種下情緣。


王昶雄被公認的代表作有小說〈奔流〉及歌詞〈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林玉珠也自喻其創作在於打開心窗畫我家鄉。兩人婚後到陽明山度蜜月時,王昶雄一舉完成〈奔流〉中篇小說。一九九六年,王氏第二本散文集以《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書名,封面即採用其夫人的畫作〈面山臨流〉,所面臨的山川即觀音山與淡水河。


獨鍾台灣山水  開發本土心靈


林玉珠雖曾中斷寫生作畫,但她開發本土心靈的繪畫世界,從未改變,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淡雅風格。畫評家林忠勝形容她在晚年以「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氣勢,使沉寂已久的東洋膠彩畫重獲肯定,這五十件作品,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在台北縣文化中心展出,這也是她生平首次個展,時年七十五歲。


畫家李欽賢說,陳敬輝以人物畫見長,林玉珠獨鍾故鄉淡水,呈現舊名滬尾的淡水特殊人文地景,走出同時代女性畫家取材花鳥的侷限。他剴切指出,膠彩畫在戰後曾受到官方排斥,材料取得相當困難,這或許是林玉珠於戰後不大想重拾畫筆的因素之一。戰前風行的膠彩畫,追求精緻美麗的草木花卉,林玉珠執意走台灣山水,偶爾畫花卉,她筆下的花也是自種自摘的形意,顯示其巧手和慧心。


七十歲再出發,林玉珠表現的淡水河現代景觀,關渡大橋的弧度氣勢如虹,顯得那麼有自信。同樣的均勻筆力,如淡水河口搖曳的漁船,十足瀟灑中撩起無限鄉情。李欽賢發現她的畫題擴大了,卻依然堅持寫生,選取自己喜愛的構圖。他想像這位上了年紀的優雅和熙女畫家,坐在河畔,用水性顏料面對風景專心打底稿,回家後再調配顏彩摻膠,精心彩繪於絹布上,這一幕幕鏡頭是何等莊嚴而浪漫。


七十歲還在畫  作品聞名台、日


王昶雄外號「少年大」,廣交文友,故後北縣文化局即出版一本《王昶雄先生追思集》和《王昶雄全集》十一冊。追思集中,林忠勝所撰〈王昶雄︱打開心內的門窗〉一文,翔實記述林玉珠的出身背景。她的父親林溪山入贅母親陳招治,經營米行致富,育有三個女兒,她排行第二,十七歲入選台美展後,被譽為淡水閨秀畫家。


林忠勝說,林玉珠少女時代喜愛打扮得漂漂亮亮出門,戴上一頂帽子,配上一身優雅脫俗的服飾,常引來路人注視的目光。當陳敬輝的〈餘韻〉與林玉珠的〈河口的燈塔〉同時入選台美展,她從收音機聽到這個喜訊時,興奮地在坐椅上又叫又跳,竟將椅子跳壞了。淡水出了第一位名聞台、日的女畫家,造成一時轟動。


王昶雄生前坦言妻子婚前愛打扮又愛說笑,婚後深居簡出,專心一意相夫教子,經歷二次大戰、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誠是亂世裡見真情的患難夫妻。她停筆那一段時間,對於美術的熱情,未曾冷卻過。王昶雄深諳藝術創作生命中所依傍的是夢,沒有夢,就沒有人生和藝術,持續的夢是開拓文明的尖兵、創造力的泉源,幸好林玉珠還有夢,老來重拾畫筆,全無意念包袱,不誇耀自己,畫如其人雅致。


台美展停辦後,林玉珠以〈漁港晚景〉獲竹南書畫展美術獎,一九三八年〈港岸泊舟〉入選首屆府展,一九四○年〈西照港埠〉入選第三屆府展,一九四一年〈親睦〉入選第四屆府展。從十七歲到廿二歲,五年間連續有四件作品獲得高度肯定,可惜戰後東洋畫受到官方打壓,讓林玉珠在青壯之年錯失了自由揮灑的空間。


王昶雄、林玉珠育有一子三女,王凌洋子承父業,目前在台北市主持照安齒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