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明:梅花鹿野外復育已見成績
陳乃菁
2002/10/07 第341期
手扶珊瑚礁岩的稜稜角角,墾丁國家公園保育課技士陳文明,熟練地沿著一層層不規則的階梯,登上臨時由木頭搭建而成的高台。那裡,可以遠眺巴士海峽,可以看見整個鵝鸞鼻角、社頂公園、以及廣約一百二十公頃的復育區。而就在我們隨著他登上高台的那一刻,幾隻白鷺鷥突然由草原竄飛而起,遠處約有二十多頭立於草原上褐色的生物,也立刻豎直頸項及耳朵,雙眼警戒地望向高台。

「牠們聽到我的聲音了。」陳文明輕聲解釋。還來不及做出反應,草原上的生物不約而同地奔入矮灌木林,消失得無影無蹤,殘留的身影優雅清靈,仿若飛絮。「曾經,我在社頂公園遇到一對情侶,他們好奇地詢問我,說在樹林裡瞥見一頭像羊的動物,但又看不清。」迎著鹹膩的海風,陳文明又降低了一些音量,「我說,那應該是台灣梅花鹿,那對情侶睜大眼睛,直說還要再去找牠。」說到這裡,他忍不住發出想當然耳般的笑聲,「怎麼可能啦,在野地裡長大的梅花鹿,可精靈得很,怎麼可能再讓你輕易看見。」

「看過動物園裡的梅花鹿吧,牠們多半被圈在小小的欄舍裡,只會呆滯的望著你,真是可憐......,在野地裡的梅花鹿,幸福多囉。」環視著自己努力管理經營了將近二十年的台灣梅花鹿復育場,陳文明感嘆道。

◆一九八四年開始復育計劃

「從準備期、放養期到追蹤期,墾丁國家公園台灣梅花鹿復育的過程,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無到有。」陳文明說。

曾經,台灣滿山遍野,都可以見到台灣梅花鹿的蹤跡,然而隨著居民的大量獵捕,以及其棲息地遭到人為開發,造成台灣梅花鹿野外族群銳減,甚至絕跡。一九八四年,幾乎與墾丁國家公園的成立時間同時,一批學者與國家公園管理處開始努力在國家公園範圍內社頂地區,圈出一百多公頃的土地,進行台灣梅花鹿的復育工作,期望從提供梅花鹿半野放環境開始,逐漸蒐集台灣梅花鹿在野地的生態及行為資料,進而將牠們的後代野放回真正屬於牠們的自然環境。

當時,正值台北圓山動物園將遷移到木柵地區,圓山動物園於是贈與墾丁國家公園二十二頭梅花鹿,作為復育之母群體。「還記得動物園的梅花鹿送到復育場的那一天,大家都緊張得要命,小心地移動梅花鹿群,大概大家心裡都在想,這一次,可是關係到台灣梅花鹿,是否能重回野地生活的未來。」

如果成功,這就是台灣島內自一九六○年代末期後至今,野生梅花鹿第一次再現。

◆台灣梅花鹿早在野外絕跡

梅花鹿共有十三個亞種,分佈在亞洲東南部,台灣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是其中體型最大的亞種,生活於中低海拔的平原及丘陵地。動物學者大致認為,台灣梅花鹿的身世,大約可追溯到一萬多年前最近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後,由於氣溫上升、冰雪融化,使得原本升為陸地的台灣海峽再度淹沒,從此將台灣分隔出中國大陸而形成島嶼,於是絕大多數不會飛行的哺乳動物,也因此與中國的同一族群產生隔離,部分物種因此形成台灣特有生物。

台灣梅花鹿應該是在此種情況下演化出來,甚至有部分學者認為,台灣東西部的梅花鹿因中央山脈阻隔之下,也可能發展出兩種品系的族群。

但根據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系教授裴家騏所指出,由於過去我們對於台灣梅花鹿的研究太少,加上台灣梅花鹿早已在野外絕跡,因此從遺傳上,現在並無法正確分辨出台灣梅花鹿與日本、中國及東南亞的梅花鹿有何不同,亦無法證實台灣東西部是否有兩種品系的梅花鹿。

研究人員只知道,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台灣西部已失去梅花鹿的蹤跡,據說在一九六九年,最後一隻梅花鹿在東部海岸山脈的山區被捕後,就再也沒人看見過野生的台灣梅花鹿了。有人說,野生台灣梅花鹿在山林中跳躍奔跑時,有如「山中的精靈」般,輕靈矯健......,然而,梅花鹿的美麗,卻抵抗不了人類的「貪心」,既抵不了中國《本草綱目》中一句「鹿的角、筋、血、膽、髓,都有滋補之效」,也抵不過人類對於在客廳裡擺上一張梅花鹿皮的虛榮慾望。

◆荷蘭的統治獵鹿牟利之始

對於野生台灣梅花鹿的消失,研究人員將矛頭指向荷蘭佔據台灣時期。

據台灣旅荷學者江樹生的研究,當年荷蘭人入台灣初期,就早已得知台灣擁有極其豐富的野生梅花鹿族群,但他們發現,台灣原住民悠遊於優美豐富的自然環境中,並沒有致富的野心與鬥志,對於獵鹿態度也是如此,久守其與自然界共生共存的規則,其工作態度很難配合重商主義的荷蘭人。

事實上,早在荷蘭人進入台灣之前,在一五五○年代,台灣原住民就曾因眼見中國人及倭寇入台灣搭設陷阱濫捕梅花鹿,而訂下「居常禁不許私捕鹿」的禁令。但日本對於鹿皮市場的需求急切,荷蘭人又難以放棄梅花鹿皮所能帶來的利益。直到荷蘭人鼓勵中國人進入台灣開墾後,大肆獵鹿的行為於是開始。

一六三六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活動領域已擴大到幾乎整個台南縣,中國農夫與獵人也以赤崁為中心開發,所以原來赤崁附近的梅花鹿首遭消滅,很多中國獵人則是在捕鹿季節特別到台灣捕鹿。江樹生在一九八四年所匯整的研究中指出,那時捕獵區的擴大比農耕區的擴大發展迅速,捕鹿區不斷向南北延伸。美麗的福爾摩莎,遂化為一座大型獵鹿場,墾殖者恣意捕殺,從中獲取商業暴利。

◆沾血的鹿皮肇基保育歷史

「我們將讓中國人在我們的土地上自由自在的打獵,不但不給予絲毫的阻礙,在他們有需要的時候,還要給予所有的幫助和保護。」荷蘭人如此警告阻止中國獵人的台灣原住民。當時,每年紀錄著至少十多萬張鹿皮從台灣輸出。

然而,荷蘭人卻也逐漸發現濫捕梅花鹿不但使鹿群銳減,且捕殺的鹿皮多沾滿血跡,不受日本人歡迎,於是又逐漸限制中國人捕梅花鹿,從禁止放陷阱及在梅花鹿繁殖期捕獵開始,一直到一九四五年後全面禁止。但江樹生又指出,此時,台灣原住民因捕鹿牟利的壞示範,其捕鹿行為與傳統規則也起了大變化,不再像過去單純有秩序,因此台灣依然每年約有五萬張鹿皮輸出,於是荷蘭人又規定台灣原住民,必須恢復他們原有傳統的捕鹿方式,讓鹿休養生息,「這應該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梅花鹿復育計劃。」江樹生表示。

只是,為時已晚。

隨後,即使獵鹿行為稍稍止息,人口膨脹快速以及急遽的工業化,使得包括野生梅花鹿在內的生存地域遭到佔據,致使「山中的精靈」,因為人為壓力與食物缺乏等問題,完全在野地山林中消逝。

終於,在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連續三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陸續進行部分台灣梅花鹿的野放工作,據追蹤成果,鹿群已在野地繁殖出下一代。

「將來,你到這裡,無意間發現有梅花鹿的蹤跡,請盡量隱藏自己,不要驚擾到牠們......,可能,才會有機會,知道牠們是多麼美麗的生命。」陳文明說。


牠是家畜或野生動物?

■「台灣梅花鹿現被列為是家畜,不受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保障,那我們野放成功的台灣梅花鹿,如果又被人抓去當山產,又要怎麼辦?說不清嘛。」墾丁國家公園保育課技士陳文明,發出這樣的疑惑。 「當初是因為台灣發生大規模的鹿隻傳染病,當時台灣梅花鹿又幾乎是民間圈養的,為了方便進行疾病防治管理,因此農委會決定將梅花鹿列為家畜。」長期參與墾丁國家公園梅花鹿復育計劃的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王穎,對此提出解釋。然而他也表示,現今梅花鹿野放已漸有成效,當研究有進一步成果後,當務之急仍是與政府進行溝通,將台灣梅花鹿列入野生動物之列。 「其實,法律只能治標,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們的心態。」王穎認為,要進行台灣梅花鹿的復育,為的就是想要贖罪。「台灣野生梅花鹿的滅絕,不是自然演替的結果,完全是我們人類行為威脅所造成,是人類過度貪心的結果。」王穎說。 王穎表示,以目前初步的追蹤結果指出,初期野放的台灣梅花鹿,其實多半只能在國家公園的範圍內較安心地生活,出了國家公園,就必須面對包括獵犬、家犬、山產店、都市化等等來自人為的生存威脅,因此野地台灣梅花鹿能因復育而漸逐「鹿」北上的理想,還有很長的距離。 「其實梅花鹿是很能適應環境的動物,如果人類的心態能改變,梅花鹿重回台灣丘陵野地絕不是夢想而已,像美國和日本,都有野生鹿群與人共處而互不干擾的例子,但人心又是大環境的問題了。」王穎無奈地說。(陳乃菁) --------------------------------------------------- 復育的台灣梅花鹿什麼品系? ■墾丁國家公園所復育的梅花鹿,是否和三、四百年前,台灣特有亞種的梅花鹿一樣?還有待進一步查證。 有學者指出,因為墾丁鹿群最早引進的是動物園和飼養場的個體,原始來源和品系並不詳盡,且有可能是從綠島的民間鹿場引進,而台灣梅花鹿場經營者,又經常會引進外來品種與台灣梅花鹿,因此會有混入外來梅花鹿血統的疑慮。 但近幾年根據屏東科技大學所進行的調查指出,墾丁國家公園復育出的梅花鹿基因,與中國、日本、東南亞的梅花鹿品系皆有相當大的差別,而與在綠島所野放的梅花鹿相當接近,以此多少證明復育初的台灣梅花鹿,有別於其他國家的種系,也是台灣特有的生物。 然而,要真正證實是否就是原始的台灣野生梅花鹿,就要得等到挖掘出三百多年前的梅花鹿遺體了。 「究竟純不純種,並不是重點,有時只是反映人們對於復育成效的過度期望,重點應是人如何定出與生物在同一環境共存的規則。」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王穎表示。 而是否會因為早期復育的隻數太少,基因池太小,而產生梅花鹿後代基因同質化的問題,這點仍有所爭議,幸好目前並未有任何遺傳疾病等問題發現。(陳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