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造像 寓意深遠
畢瑩
2008/08/28 第649期

世界宗教展示大廳裡有幾個地方很值得注意細看和品味,希望去參訪的觀眾可別錯過喔。


印度教的展示櫃裡有一尊象頭人身的象神像,祂代表的是財與智慧,而神像右腳部分有一隻肥碩的老鼠,則是破除困難的象徵。而展示走道圖騰中那個很像是綿繩圖案的線條,其實是用稻米輾成粉末做成的。當初做這種圖案的意義,是親人也許因為戰役、營生而必須離散、出遠門,親朋好友於是用這種方式給予祝福,希望他們的旅途能平安;演變到後來就變成每天必做的虔誠宗教行為(有點類似民間信仰的燒香)。


另外,錫克教中也有一個會讓人覺得有點「啼笑皆非」的「神龕」︱道地台灣式、上面寫著「金玉滿堂」的神龕,裡面的「神像」則是來台多年錫克教徒膜拜的聖像。原來這位錫克教教徒雖然很虔誠,但因為在台灣找不到「道地」的錫克教神像框,於是他就因地制宜地使用台灣產的神龕替代,雖然有些突兀,但也可以看出宗教信仰的無國界藩籬以及「在地化」的現象。


佛教展示櫃則是最讓我驚艷的地方。


佛教造像藝術當中,「犍陀羅」是最早流行的風格。犍陀羅位於印度的北部,由於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希臘化的雕塑風格也因此經過中亞傳到印度北部,所以犍陀羅地區與希臘雕塑藝術風格有了第一類的接觸,也深深影響了犍陀羅往後的佛陀造像風格。而展品中的「佛陀誕生浮雕」就屬於犍陀羅藝術。


「佛陀誕生浮雕」屬於西元三世紀的作品,描述的是釋迦牟尼佛從母親摩耶夫人右脅安詳出生的情節。故事中的摩耶夫人經過十月的懷胎、等待後,依照當時的習俗須返回娘家待產;返家途中經過花草芬芳、清麗脫俗的藍毘尼園時,心情愉悅的摩耶夫人決定在這裡暫時歇息。呼吸著泉池裡淡雅芬芳的荷花香氣、聆聽百鳥和悅鳴唱的摩耶夫人,歡喜地緩步林中;一棵蒼鬱茂盛無憂樹上一枝青翠柔軟的枝葉,為了迎接聖人的出生而緩緩下垂,摩耶夫人於是舉起右手輕撫鮮麗的嫩葉……剎那間,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脅安詳而生。


浮雕中的摩耶夫人深眼高鼻,明顯看出還有著希臘人雕塑風格的影子。


佛教區還有一件作品可以看出犍陀羅風格︱「佛足石」(存在年代約為西元二世紀)。


由於印度早期佛教並不崇尚偶像崇拜,所以一般造像都不以具像呈現,而是以虛擬或抽象的象徵意義來描述佛陀,因而常會以佛足印來代表佛陀在各地傳法、以寶座代表佛陀在講經說法、以菩提樹象徵佛陀涅槃等。而佛足其實也是佛門中所說的「三十二相」的一種,佛教徒認為參拜佛足就如同參拜佛陀本身一樣,可以得到極大的加持、滅除無量的罪障。


佛教像向中除了印度的犍陀羅風格外,其實也有「北傳佛教」(漢系)的佛像-宋朝時期的觀世音菩薩木雕像。漢系佛像線條柔和、圓潤,與原始佛教的風格明顯不同。


而屬於藏傳佛教依師典範、噶舉派的傳奇人物「密勒日巴」(十四世紀)雕塑也在佛教展示櫃裡,如此安排與設計,旨在傳達昔日佛教從印度向外弘傳的三條主要路線:第一條是經斯里蘭卡傳入包括緬甸、泰國、高棉、寮國等東南亞一帶,保存濃厚原始佛教色彩的「南傳佛教」;第二條是經中亞傳入中國、韓國、日本的「北傳佛教」(也稱「東傳佛教」);第三條就是於印度佛教被伊斯蘭教毀滅前、經由印度當時的佛學頂嚴阿底峽尊者被迎請入藏而傳入西藏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除有印度佛教的影響外,也融入苯教等當地教派的修法,更由於深處雪域高原,在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未被迫出走流亡之前,算是保留印度佛教最完整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