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民主全球發燒 網路投票將成主流
李明峻
2005/07/07 第485期
由於電子公投可以快速反映台灣政治體系中大眾關切的政治議程,未來網路共和國將允許公民對自身的統治,扮演更積極和實質的角色。

東京都議會議員選舉於日前落幕,一名由網路討論區推派自稱「選舉男」的候選人,在坊間造成話題。從網路討論區崛起的小說《電車男》在日本造成轟動後,這個無黨無派的候選人真的是從網路討論區中,被網友推派出來的新型候選人。


日本選舉男 網友推參選


「選舉男」的本名叫谷智彥,他是一家網路公司的老闆,因在候選人登記的前一天,上網跟網友討論擁護人權法案,而被網友鼓吹出來參選。然而,由於日本公職選舉法中規定,禁止利用網路來從事競選活動,候選人也不能在競選期間更新個人網站,使得他只好召集網友到街頭發表政見,最後還是落敗。如果「選舉男」可以充分運用網路的話,此次選舉或許有可能當選。


另一方面,許多歐美國家的學者紛紛提出網路民主的概念與運作方式,是希望選民可以運用網路來進行投票,擴大直接民主的參與範圍。然而,網路民主也可以反映選民的厭惡與反制。南韓與日本網路族與民間團體發起的「落選運動」,就是透過網路來傳遞資訊,向選民直接進行民主溝通與政治訴求,讓特定條件的候選人不應該繼續成為民意代表,尤其是那些不斷出現金權政治醜聞事件的候選人更應該讓他們落選。此點在二○○○年四月的南韓國會大選,以及同年六月的日本眾議院改選中,都發揮不小的作用。


網路假投票 國內外發燒


在二○○二年的南韓總統大選中,一股新興的流行力量出現在所謂「科技(IT)大國」的南韓。那就是網路族在電腦網路或是行動電話網路熱烈地討論與交換資訊,透過此方法交換選戰資訊者,保守估計應有超過一千萬人次,他們甚至進行多次假投票,或者邀請總統候選人的重要幹部上網、上線,與網路族進行意見交換。針對此點,南韓的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也成立網路監看機制,七百六十四人成立專案小組,在各地設立三千個監督網站。南韓總統大選出現熱絡的網路民主與市民運動,應是南韓近年來積極發展高科技大國的衍生結果,韓國現有二千六百萬網民,電腦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變得像食物一樣不可缺少。


接著,由日本自民黨年輕議員組成的「產生新世紀首相會」,在二○○四年的黨主席選舉中,呼籲國民透過網際網路投票,從年輕政治家中選出下任自民黨主席。甚至連中國的海外民運近期也推出「網路選舉」,做為中國憲政史上一個改朝換代的政治想像。「網路選舉」使中國民運(或政治反對派)在推動中國憲政的進程中,從一般簽名「抗議」、「宣洩」、「自戀」層面,推進到「選舉總統」,這是面對中國憲政與中國一黨政治的終極層面。


至於台灣選舉中對網路的應用,可以溯及一九九四年的省市長選舉,當時陳水扁、黃大洲、趙少康等專屬的電子布告欄,不僅希望開拓新興的資訊管道,也希望吸引年輕選民。網站的應用可溯及一九九六年三月的首次總統民選開始,李連、彭謝、林郝、陳王等四組總統候選人皆有專人協助架設及維護網站,對選民提供資訊,也接收選民的回饋。


提高投票率美積極實驗


隨著數位技術持續發展,一些國外政府已經允許公民能夠以電子方式註冊與投票或是基於駕駛執照或其他政府官方紀錄自動註冊。舉例而言,美國已經朝該方向前進,「機動選民法」(motor voter law)的通過和推動選民在投票當天登記的活動,或奧瑞岡州和許多地區實施郵寄投票皆可證明。


由於網路投票效率高、成本低、更能反映選民心願全貌,預計未來各項公職選舉時,將大行其道。舉例而言,美國數州已經擁有利用新技術以增加選民登記的經驗,奧瑞岡和加州已經在網站上放置選民登記資訊和選民須知。一九九五年,南加州成為第一個提供電腦輔助投票登記的州。在該系統下,選民可以自網路中下載登記表格,並且自個人電腦中列印出來,簽上個人姓名後再寄至選務機關。


一九九八年二月,中美洲的哥斯達黎加幾乎成為世界第一個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大選的國家。哥國計劃在該年大選中實驗網路投票,與傳統投票並行;如果成功,二○○二年大選將全面改為網路選舉。雖然該計劃最後因來不及準備而作罷,但全球矚目的「哥斯達黎加實驗」仍有許多值得借鏡之處。附帶一提的是,哥國曾於一九四八年因選舉作弊引發內戰,戰後憲法設置絕對超然的常設選舉法庭,主持者皆為最高法院任命的終身職,以改善選務為唯一職志。


此外,二○○○年美國的總統大選,美國國防部將與五個州政府合作實驗,向海外的六百萬僑民與駐軍提供網絡投票服務。加州與佛羅里達州也將各自在州內進行網路選舉。在二○○二年的國會中期選舉時,美國至少有半數的州政府將利用網際網路辦理投票業務。


降低選務費 開票時間快


「電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一詞通常指涉電腦技術對政治過程的實踐,其同義字尚包括「網路民主」(Cyberdemocray)、「虛擬民主」(Virtual democracy)或「資訊時代民主」(Information Age democracy)。然而,「電子」一字並非十分精確,因為它可能包括電視或其他傳統電訊傳播工具。就某種程度而言,「數位民主」(digital democracy)也許是更為精確的名詞。


電子投票利用現代密碼學的「公私鍵」(public and private keys)技術,兼顧防止作弊與保護隱私兩大要求。電子投票成本低、效率高,任何人都能在自己或公用的電腦上投票,將可大幅提高投票率。電子投票系統下,似乎可以解決「投票的矛盾」(paradox of voting)。每位選民都可以取得為自己量身製作的電子「選票」,開票計票的工作也可以瞬時完成;該等條件下,許多選舉理論中的理想投票方式將不再是天方夜譚。


同時,電子投票也將降低選務行政的費用,根據一些估計預測,其將減少選舉的每張投票成本的七五%。另一方面,由於電子公投可以快速反映台灣政治體系中大眾關切的政治議程,未來網路共和國將允許公民對自身的統治,扮演更積極和實質的角色。尤其是他們將有能力藉由倡議一個提案或電子公民複決,經由自己之手採取立法決策。然而,立法院是否會允許政府決策作如此激烈的改變仍值得觀察。


民主透明化 公正待檢驗


無論如何,網路民主與相關的市民運動最直接的改革效應當是有效地降低選舉活動的金錢成本,更廣泛的改革效應應該是帶動民主政治的直接化、透明化與活力化,以及不斷地刺激民主運作機制的制度革新。各種民意的表達不再侷限於少數且有限的管道,公共參與的空間也不再完全由少數人來壟斷,民眾因此有更多的機會與管道來直接參與和決定公共事務。對其他積極發展科技的東亞國家而言,這種具有改革效應的政治發展應該具有一定程度的示範作用。


然而,網路民主短期內仍不可能完全取代既有的民主制度與相關的運作機制;同時,大多數選民也不可能只藉由網際網路的資訊傳遞與交換,進而決定對政治人物的認同與支持。再者,網際網路經常容易出現所謂的「不對稱的資訊交換」,各種不實言論的毀謗與中傷,往往沒有實質的彌補機會,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是不適用於網際網路的。因此,「公正的選舉」與「言論的自由」的平衡,遂成為網路民主難以克服的問題之一。


換言之,數位革命將對台灣政治的形式產生戲劇性的影響,主要的面向在促進更高品質民主政府系統之發展。新技術似乎將刺激更多公民參與,以及最終使電子民主成真。然而,電子民主政治成真的結果,可能產生政治系統特性的改變,世界各國主要民主體系設計者似乎未能預見電子民主產生的問題。


身分難鑑別 隱私難保證


網路選舉並不只是網路技術的應用,它在系統設計上有許多獨特需求,至今仍是決策科學的重要學術課題。網路選舉系統必須兼顧本身的安全性和分散性、對選民身分的鑑別能力及多重自動監督能力。由於沒有實質選票,在傳統選舉的「開箱重驗」場合,網路選舉系統必須能夠逐步推演,一直回到原始狀態,以找出問題癥結所在。但最大挑戰是保證不計名投票的隱私,此與其他各項要求恰好衝突,而且隱私保護機制沒有誤差空間,算票錯誤還可以重算,隱私一旦公開則覆水難收。


此外,何謂網路族選民?哪些人是網路族選民?具有哪些身分、特徵與行為模式?對選舉結果有多大的實質效應?更簡單地說,網路族有多少張選票?他們會不會真的出現在投票所,投下神聖的一票?這些問題的確很難清楚地回答,不過,隨著網際網路的運用與資訊技術的提升,不僅全球化政經結構出現劇烈的轉變,單一國家內部的政治發展也逐漸受到影響,比較明顯的特徵之一在於,網路民主的觀念逐漸受到重視,以及相關的市民運動(civil movements)也愈來愈容易出現在民主國家的選舉活動與政治議程。

(本文作者為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

投票e化 太空人不缺席

一九九七年九月,美國德州議會通過特別立法,准許以電子郵件進行通信投票。美國太空人沃爾夫在升空前與選舉事務所約定密碼,選舉事務所於選舉當天,將投票單以電子郵件送到詹森太空中心,再經俄國轉寄到和平號太空站。沃爾夫在太空投票後,將結果以加密電子郵件沿原路送回選舉事務所,完成他的一項公民義務。網路選舉普及之後,不論異鄉學子、駐外人員、甚至醫院?堛滲f人,誰都沒有不投票的理由,即令太空人亦不例外。(李明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