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進泰 台灣儲存媒體先鋒
郭麗娟
2005/05/12 第477期
從五○年代的洋乾漆唱片到尖端科技的DVD,葉進泰不但讓全球影音愛好者有機會使用高品質光碟,也在台灣的「儲存媒體」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光電產品,一向讓人以為是科技新貴的專利,而以塑膠起家、唱片發跡的葉進泰卻打破刻板印象;他在六十歲時創立錸德科技公司,是目前世界光碟第一大廠,年產二十多億片。這位七十七歲的老科技人,正是讓全球影音愛好者都有機會使用高品質光碟的幕後推手,也在台灣的「儲存媒體」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春雨驟寒,澎湃雨聲讓台北更顯喧嘩,但走進執國內錄音領域牛耳的白金錄音室,所有的雜音都被摒於門外,在寂靜的空間裡,隨葉進泰親切的語調,穿越時空隧道,重回戰後,四○年代的老台灣。


求學  考入夢想學府


葉進泰,一九二八年生於台北華山車站附近,日治時期難得一見的樓房裡,父親在八德路上開設「新高食堂」,兩歲時,祖父因幫好友作保,房子被查封,全家搬到台北工業學校(現台北科技大學)對面租地築屋而居,「以前家門前有條小河,游泳渡河,正好是台北工業學校的垃圾場,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經常在垃圾堆裡撿學生丟棄的筆和紙回家畫畫。」溯著記憶的河,葉進泰回想小時候,每天看著台北工業學校的學生穿著整齊筆挺的制服進出校門,他也盼望著有朝一日能成為該校的學生。


日治時期,台北工業學校日籍與台籍學生的比例是五比一,台籍學生多研讀建築、土木、採礦三個科系,機械、化工、電機等科系則以日籍學生為主,盼望著能進入該校就讀的葉進泰,朱厝倫公學校(現中正國小)畢業後,未能考取,只好考入太平高等科就讀,兩年的學制裡,葉進泰每年都報考台北工業學校機電科,直到高等科畢業那年,終於如願穿上台北工業學校的制服。


台北工業學校最初的學制為五年,後因日軍參與二次世界大戰,隨侵略版圖擴大,急需兵源,遂將學制改成四年,葉進泰三年級時,日軍戰情吃緊,連學生也被編為學生兵,葉進泰就在八里寶斗里和六張犁,當了兩年學生兵,直到一九四五年終戰,日軍戰敗投降,學生兵才解散。


隨國民黨政府來台,又將學制改成需先讀完高職後才能報考專科學校,葉進泰於是進入台北工業學校高級部電機科就讀,一九四九年畢業,同年,台北工專(現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正式設校招生,一心想讀台北工專的他,卻因台北縣十分寮礦坑急需專業電機技師,向台北工業學校求才,在校成績優異的他,一畢業,校方便發給他「甲級專業技師臨時執照」,負責十分寮礦坑的電機工作,後來換發正式執照時,台北工業學校已廢除,便發給他台北工專學歷的正式執照。


研發  塑膠產品大紅


在十分寮礦坑工作,閒暇時喜歡研讀電機、礦產相關的日文書,葉進泰發現,煤礦可提煉「石炭酸」,天然瓦斯可提煉「福馬林」,兩種原料若混合,便成為咖啡色具絕緣特性的「電木粉」,也就是「塑膠」,這種「電木粉」可製成電燈泡的「燈泡頭」。


「戰後初期,台灣無法生產『塑膠』,因此『燈泡頭』的原料都是仰賴進口後再壓模生產,如果台灣的天然資源就可提煉生產原料,那麼成本就會大為降低。」看準「電木粉」的商機,葉進泰便離開十分寮礦坑,成立「明理塑膠工廠」,生產國內需求量頗大的「燈泡頭」,由於台灣直到六○年代初期才開始研發製作包括水泥、玻璃、陶瓷等「耐火」材料,在此之前,台電變電箱裡的「礙子」(用於電器上的絕緣體)都是以葉進泰研發的「電木粉」材質替代。


早期農民下田工作時,都習慣塞包香菸在口袋裡,戰後初期的香菸只有一層薄薄的包裝紙,隨勞動流汗或彎腰「挲草」時擠壓,香菸經常溼透、變形,相當不方便,一九五一年,廠商進口最新的「PS」材料,可製成塑膠外殼,葉進泰靈機一動,自己設計機器,將這種最新的「PS」材料製成塑膠菸盒,「這種材質的塑膠菸盒,不但質輕且硬,還可染成各種顏色,其中金色外殼最受歡迎。」葉進泰的「塑膠菸盒」推出後,行銷全台,大受歡迎。


之後,葉進泰在經銷商建議下,嘗試用最新的「PE」原料生產奶瓶;五○年代嬰兒的奶瓶都是玻璃製品,許多母親在為孩子煮玻璃奶瓶時,奶瓶常因水溫過熱而破裂。喜歡研究的他便到玻璃奶瓶工廠參觀,仔細研究製造工序後,自己改良機器,以最新的耐熱「PE」原料生產「塑膠奶瓶」,此一突破性的產品,帶給主婦極大的方便,再度造成全台熱賣,他也是全球第一個生產PE奶瓶的廠商,「當時一磅PE原料十二元,可以製成二十四支奶瓶,一支奶瓶售價是十二元。」就這樣,葉進泰左手賣奶瓶、右手賣生產奶瓶的機器,獲利豐厚。


唱片  連三屆金鼎獎


就在開塑膠工廠生產電木產品期間,葉進泰向準備離台的日本廠商買下一台二手電鍍機,原有意電鍍生產模具,讓黏稠狀的原料不易沾黏模具,「由於當時台灣尚未開始煉鋼,都是從舊船拆下鐵板後再錘鍊,由於鋼板在折疊錘鍊過程中,折疊的部分會產生鐵屑,結合面便會出現『砂孔』,無論怎麼電鍍都無法成功,只好放棄。」


閒置的電鍍機,適巧可以電鍍唱片的印模,於是在對面工廠的國大代表老闆牽線下,幫中廣電鍍唱片印模,從此踏入製造「儲存媒體」的領域。一九五七年,他和吳三連合作成立「鳴鳳唱片公司」,用接收自撤退日軍的錄音設備,開始替中廣歌手錄音、發行唱片,「紫薇的第一張唱片『綠島小夜曲』就是我們錄的,居然一直紅到現在!」提起往事,葉進泰瞇起眼睛,細細懷想。


除了錄製華語歌曲和平劇外,鳴鳳唱片在五○年代就率先發行「英語教材」唱片,葉進泰與復興、正中兩家書局合作,請來葉公超和「鵝媽媽」趙麗蓮錄製英語教材,「當時流行歌曲唱片批發價是十七元,英語教材唱片批發價是三十四元,但望子成龍的父母,還是捨得購買。」六○年代,環球唱片也開始出品英、美、西、葡等語言唱片,四海唱片的林格風唱片也頗負盛名,麗鳴唱片出品麥帥國會美語演講錄,都對促進語言教育有一定的貢獻。


一九六二年,是唱片材質大改革的一年,葉進泰表示,台灣自製唱片後幾年,完全仰賴進口的洋乾漆原料價格大幅調漲十倍,當時台塑雖然積極研發塑膠材料,但剛研發的「乙烯樹脂」,原料質地太硬,唱片的銅版印模很快就被壓平,根本不適合製造唱片,葉進泰便將已買進的原料製成電風扇的塑膠葉片,供應給「順風牌電扇」,直到乙烯樹脂改良到適合製造唱片後,「塑膠唱片」徹底改變整個唱片生態。


七○年代,許常惠、史惟亮等音樂家千辛萬苦地完成台灣民歌的田野採集,卻找不到機會發行,直到一九七九年,許常惠到三重扶輪社演講,滿腹苦水地提及此事,當時是「第一唱片」負責人的葉進泰慨然應允,三年內陸續發行了二十一張唱片,內容包括客家八音、福佬十音、恆春調說唱等,是台灣史上最珍貴的民歌田野採集史料。這套唱片雖然一如預期的不賺錢,但卻連續三屆獲得象徵唱片界最高榮譽的金鼎獎。


提及此事,葉進泰輕描淡寫表示:「並不是我對音樂、文化有什麼偏愛,而是在唱片界接觸了許多平劇、南管北管等,覺得這些東西很有教育性,應該要保存。」迄今,他還在為當年沒有錄影設備,不能連民歌史料的影像一起保存而深覺惋惜。


錄音 引進多軌設備


一九七五年,鳴鳳唱片自製機器,生產「身歷聲針頭」,將錄音技術提升為「雙軌錄音」;早期同步錄音時,只要有一人出錯,就必須全部重錄,一首三分鐘的歌曲,有時要錄三、四天,歌手和樂團還要互相遷就時間,才能同時出現在錄音室裡,「雙軌錄音」,不但免除歌手和樂團間有人出錯就需重錄的尷尬,也解決互相配合時間的難題。


葉進泰有感於台灣錄音環境和設備的不足,一九八○年,除大手筆打造專業的「白金錄音室」外,還從瑞士進口二十四軌錄音機,這是台灣第一部多軌錄音機。「多軌錄音,不但可定位樂器的聲部、修正高低音,也大幅節省錄製的時間,多軌錄音大大提升台灣的錄音技術和水準。」同年,年輕學子自創詞曲演唱的華語歌曲「校園民歌」,就是在白金錄音室以多軌錄音機錄製,這股蔚為清流的「校園民歌」頗受青少年和學生喜愛,整整流行了十年才逐漸衰退。不斷提升的先進錄音設備,讓白金錄音室始終執台灣錄音界牛耳。


一九八五年,唱片材質又有重大改革與突破,那就是CD的研發成功並開始大量生產,幕後最大的推手就是葉進泰;一九八○年,葉進泰從瑞士進口二十四軌錄音機,日本技師來台指導時,就曾提及未來唱片的型態將朝數位化發展,當時日本已開始試作CD,葉進泰為搶得先機,一九八五年找來一群工研院出身的工程師為班底,大膽跨入CD製造領域。先從簡單的塑膠壓片開始,一步步累積自己的技術存量,一九九○年開始壓製CD,錸德科技也成為國內第一家量產CD的廠商。


而真正讓錸德跨入高科技領域的,則是可以由消費者自己儲存資料的「一次可錄式光碟」CD︱R的研發。一九九四年,錸德一反日本大廠用純金做CD︱R表面薄膜材料的慣例,研發出低成本、高品質的鍍銀薄膜,讓CD︱R價格大幅降低,市場需求隨即直線上升,這也是資訊業中另一項「台灣廠商帶動全球價格大戰」的例子。


當面臨升級發展的契機時,葉進泰可以毫不猶豫地砸錢投資,「十幾年前錸德剛開始生產CD時,一座機台需要五、六個人操作,眼看訂單一直進來,二十四小時加班都做不完,於是員工主動提出機台自動化的要求。」葉進泰表示,現在錸德從進料、生產到倉儲、發貨,完全由電腦控制,同樣的員工數,月產量則從二十萬片暴增到二億片。


遠見 才是市場贏家


回顧一甲子投身影音製造的領域,葉進泰驚嘆:「時代的變化一波快過一波!」愛迪生發明唱片之後,洋乾漆黑膠唱片維持七十幾年才被淘汰,其後塑膠唱片獨領風騷二十幾年,CD風行近二十年,VCD問世不過十年就已被DVD取代,科技界仍繼續研發尖端、先進的儲存軟體,等著敲開消費者的荷包。


對於未來的科技趨勢,葉進泰一直努力掌握,每次到日本都帶回最新的經濟、科技趨勢發展的書籍回台研讀,他認為唯有有遠見的人,才是市場的最後贏家。


戰後,台灣的唱片公司曾高達一百二十幾家,但能掌握科技發展脈絡且與之俱進的卻只有葉進泰,對此,葉進泰以儲存媒體的音軌巧妙說明:「早期的唱片音軌是由外向內,源於當時的留聲機完全『手動』,轉緊發條後驅動唱針,由於發條剛轉緊時最有衝勁,所以從最外圈的音軌開始播放,隨音軌圈越來越小,最後就『停住無聲』,就跟唱片由盛而衰的宿命一樣;但是CD的音軌卻是由內向外讀取,因此前途無限『擴大寬廣』,象徵未來科技的不斷研發成長。」


由於年事已高,錸德的業務早在十幾年前就交給次子葉垂景,然而掛著董事長職銜的葉進泰仍然每天往返在台北與新竹湖口的錸德總部間,勤奮不減當年,還不時飛到澳洲、美、英、日等地,視察工廠、考察投資趨勢,葉進泰表示:「每天來上班,是對自己負責,也是一種意志的表現。」


積極與恬適,在葉進泰身上交錯融合;從五○年代的洋乾漆唱片到尖端科技的DVD,葉進泰不但見證戰後唱片界的改革,在硬體與軟體的改良上也居功厥偉,跨入科技領域後,仍以樂觀、開放的態度,迎接瞬息萬變的現代科技改革,葉進泰的穩健踏實,讓科技新貴的榮銜,少了一層刺目的閃亮,多了一份溫潤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