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興的生存之鑰:達灣生化
汪碧治
2003/04/29 第370期
郭建興說,過去從事針織毛衣委託代工,客戶下訂單、生產、交貨,有沒有獲利、虧損,馬上算得出來,但現在,成功似乎永遠都是未知數。
近年來,台灣傳統產業由於勞工成本急遽升高、經營環境惡化,大量外移至中國與東南亞,不過仍有不少廠商業者選擇留在台灣。以傳統產業起家、經營針織毛衣代工十多年的郭建興,在面臨經濟大環境變化的困境,重新思考再出發,不但根留台灣,並大膽轉型跨入陌生的生技產業,為自己再創事業第二春。

郭建興一手創辦,以開發基因晶片和快速檢驗試劑的達灣生化,自一九九九年成立以來,行事風格一向相當低調保守。在國內投入生物晶片開發的生技界中,屬於經營風格較為務實的生技公司,今年三月,達灣首度獲得大腸直腸癌檢測基因晶片的關鍵技術,這項技術商品化後,應用於癌症檢測上,估計一年可創造數千萬元的業績,龐大的商機,將可為達灣攻略生技版圖的第一役。

◆掌握關鍵技術 郭建興嘆不易

費時兩年,投入龐大的資金、人力,才獲得了這項基因晶片的關鍵技術,達灣生化總經理郭建興不禁感嘆,投入生技產業很辛苦,生技產品的研發、投資期長,必須不斷研發才有成果。因為成功的不確定性高,和他過去在傳統產業的經驗相當不同,過去從事針織毛衣委託代工(OEM),客戶下訂單、生產、交貨,有沒有獲利、虧損,馬上算得出來,但現在,成功似乎永遠都是未知數。

以傳統產業白手起家的郭建興,自一九八○年起,經營針織毛衣委託代工十多年,是台灣過去許多中小企業創業的縮影。他和太太兩人從家庭代工開始,逐步擴充工廠規模,在一九八○年台灣紡織品輸美的全盛時期,郭建興工廠工人有七十多位,連同協力廠員工超過五百多位。

郭建興說,當時他的主要客戶是美國僅次於連鎖零售商WAL-MART的K-MART,通常一款毛衣下單數量即高達十萬件,同款樣式的毛衣生產線可以生產半年之久,少樣多量的生產方式,毛衣的品管、交貨期都很容易掌握,接單量大時,一年可以創造六、七百萬的淨利。

如此的榮景持續了幾年,台灣紡織業者對輸美紡織品配額的競爭愈趨激烈,當時有些業者雖然已經停產,卻專門以出售配額圖利,為了買配額,成本遽增,郭建興於是開始改為日本代工及內銷為主。

經營國內市場時,郭建興的毛衣工廠為當時國內四大供應商之一,生產的毛衣每天要供給台北、台中、高雄各成衣大盤商,經常晚上工廠工人下班了,他和太太兩人還要忙著分貨,把運往各大盤商的毛衣打包好,等卡車載走,已經是凌晨三點,長期忙碌、體力透支,加上台灣工資逐漸上漲,內銷利潤愈來愈薄,郭建興在一九九五年,終於毅然決定將工廠結束。

◆人才管理難度 比過去高多了

結束了台灣的毛衣工廠,郭建興開始思考重新出發,剛開始,他也到越南和中國考察,不過卻礙於語言及工人素質,打退堂鼓,這段時間,郭建興開始迷上了玩吉普車,花了一百多萬購置、改裝一輛克萊思勒4000cc吉普車,帶著家人和車隊朋友上山下海出遊,因為玩車,對台灣美景產生的迷戀,讓郭建興更篤定要留在台灣。

留在台灣,傳統產業往日的榮景已不復見,在苦思如何突破轉型困境這段時間,郭建興認識了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的白果能教授,聽了白果能分析台灣生技產業未來的前景,他決定跨入生技產業,成立達灣生化,一九九九年,在取得中研院生物晶片的技術授權後,延攬專業研發團隊進駐實驗室,開始並從事生物晶片的商業化研究。

投入全然陌生的生技產業,郭建興說,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從一個生技業界的門外漢開始摸索,不僅公司經營模式不同,公司內幾乎都由碩士、博士組成的研發團隊,自主性相當強,人才管理的難度比過去管工廠工人還高,為了擺脫一般生技公司因為手頭資金不足常陷入營運危機的命運,他也不斷調整經營策略。

◆擅用行銷經驗 達成損益平衡

一家生技公司擁有的技術和切入市場的定位,往往就決定往後生存的命運,郭建興指出,達灣除了以針對腫瘤疾病偵測為主的基因晶片和感染疾病、食品檢測的免疫試劑兩大核心技術進行長期研發外,由於一般生技產品開發周期相當長,平均三至五年的研發,還要商品化,開發市場,要靠「純研發」來支撐生技公司的生存,相當困難。

為了爭取短期的營收獲利,郭建興利用過去行銷通路的經驗,建立了不同一般生技公司的行銷團隊,採取行銷和研發並重的營運策略,銷售代理自有及國內外生技產品,並為這些生技產品設計改良,使產品貼近市場需求,以此來支撐達灣自有生技產品的研發,去年達灣七千多萬元營業額中,代理銷售產品的營收即佔了七至八成。

生技產業為廿一世紀明星產業,已無庸置疑,然而,台灣目前雨後春筍般成立的生技公司,卻多未見成熟,具有商品化產品的公司也不多,郭建興經營達灣生化,因為採取行銷研發並重,務實的經營模式,不但早日擺脫一般生技公司不斷燒錢的宿命,預估今年營業額將超過一億元,並達成損益平衡目標,而他本人從傳統產業跨入生技產業,似乎也已經找到了轉型生存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