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陶博館 台灣陶藝現新機
江冠明
2002/03/15 第312期
陶博館教育與推廣雙管齊下,台灣的現代陶藝除著墨本土創作生命,並融合歐美精神,積極與國際交流,讓台灣的聲音登上國際舞台。
鶯歌陶博館經常出現老師帶著小學國高中生參觀,週末出現父母推著嬰兒車穿梭展場,陶藝兒童教室門外有學齡前孩童等候進場,或者展場角落看見孩子拿著博物館準備的白板筆畫素描,陶博館有如菜市場熱鬧萬分。來自夏威夷大學教授蘇珊(Suzanne Wolfe)驚訝萬分地說:「這是『活生生』(alive)的博物館!這是非常卓越的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非常投入去營運,你可以感覺這是『很用心』的博物館,我很羨慕這裡,覺得很光榮來到這裡開會,這是教育博物館,非常有活躍、行動力。世界上大多數陶博館是死的,因為他們都典藏過去的歷史物品,或者精緻美麗的創作,但是這裡不同,它和夏威夷博物館著重在教育與推廣。」

陶博館開館一年多,參觀人數突破六十二萬,成功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從博物館周邊街景的改變與陶館林立,店家裝潢逐漸雅致化發展,還有川流不息的遊客,在在說明這點。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讚賞說:「縣級博物館能夠推動國際文藝交流活動,策劃特展帶動陶藝發展,帶動地方產業與台灣陶藝發展,鶯歌陶博館是台灣的榮耀。」突破台灣官僚制度的蘇貞昌縣長,以縣長職權破例特許陶博館擁有五十位專業編制,甚至追加三十位臨時雇員,蘇縣長說:「現代陶藝發展是世界性、跨區域,陶博館除肩負國內陶藝發展,也要注重國際現代陶藝發展與交流。」

通年雄:日韓中台的陶藝文化競爭

陶博館開館一年多,立即編列五百萬預算推動國際展,二月八日至十日召開「亞太國際現代陶藝邀請展暨研討會」。來自日本韓國香港中國澳洲與紐西蘭數十位藝術家與陶藝教授蒞會,報告各國陶藝發展概況。日本陶藝大師通年雄(Ohi Toshio)說:「台灣、韓國、日本文化背景很接近,每個地方的陶藝都是源自中國,但是我們每年都在進步,因此我們的現代陶藝已經融合歐美的精神,講求在國際上如何表現我們自己,因此我們非常注重日本的文化認同(Identity)。」

追問對鶯歌陶博館的感想,?釵~雄說:「陶博館必須展現這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如何表現『台灣在這裡』的 陶藝,在這次展覽與研討會中,我看到許多的比較,日本、韓國、中國與台灣的差異,讓孩子看到了台灣陶的興起與製作,不僅看到台灣陶藝史,也看到現代台灣陶藝。在我的城市,也正在興建當代陶博館,我們在地陶藝家一起討論『什麼是陶藝?』這是我們每天都在問的問題,也是我們興建當代陶館的主題,將決定我們未來的發展。」

?釵~雄是日本著名兩大陶藝世家傳人之一,年輕時期到美國留學,面臨數百年日本傳統陶藝家傳,同時也面臨現代創新的挑戰,是典型歷經傳統與現代掙扎的新生代藝術家。他清楚看到日韓中台四國現代陶藝文化競爭現象,敏感地注意中國台灣間藝術主體認同差異與競爭關係,他說:「如果每年都能夠有國際會議與展覽,可以讓彼此比較每年創新發展的狀態,像這次我看到中國大陸的作品有很沈重的包袱,但是如果他們懂得當代藝術,或者西方藝術,不出十年他們將會趕上。」

秦錫麟:中國九○年代陶藝概念

景德鎮陶瓷學院院長秦錫麟,陳述景德鎮青花磁的創新發展,八○年代開放政策後,受到國際現代陶藝的刺激,中國才逐漸進入現代藝術領域。一九八五年開啟現代民間青花熱潮,不過仍停留在裝飾性青花圖文變化。在幻燈圖片介紹中,隱約感覺景德鎮現代陶藝處在學會打破青花磁瓶,踩扁黏貼在牆壁,或者將半完成品變形燒製,對現代陶型與顏色控制似乎未能充分掌控。

秦院長指著幻燈片中一面梯狀曲折長牆,每面鑲龕學校教授的作品,陶藝家們忍不住地笑,仔細反省,其實元宵燈節花車廟會品味也差不多一樣,過去台灣陶瓷發展也經過類似階段,有點「龜笑鱉無尾」。現場在筆記本記下:「國家開放政策下的現代陶藝,如官方改革意識的大字報,黏掛在二丁掛磚牆看板。九○年代中國現代陶藝作品,成為片、斷、扁、裂,與顏色錯亂模糊的自我認同。創作意念依然沈溺在說文解字的神秘中國,文化附會的創作詮釋是中國九○年代的陶藝作品概念。」

張清淵:東南亞沒來是很可惜

一九五○年代,現代陶藝在美國萌芽,日本韓國等亞太地區逐漸受到影響,也因應各國文化背景發展。如何將「現代陶藝」在地化本土化,是各國藝術家面臨的挑戰,研討論述者都闡述各國陶藝學藝的淵源與文化背景,現代陶藝發展只有五十餘年時間,然而卻成為現代跨國藝術創作的競爭焦點。

近二十年來,韓國政府推動現代陶藝,每年培育一千兩百名學生,建立完整的小學到大學研究所相關研究課程,去年花費近五十億台幣興建現代陶館,推動國際陶藝活動,希望趕上日本陶藝發展,中國也急起直追計畫在二○○四年在景德鎮推動國際陶藝活動,?釵~雄說日本正在計畫興建新的陶館,可見國際現代陶藝創作競賽已經開戰,進入春秋戰國爭霸。

建館才一年的台灣陶博館能在二○○二年三月迎頭趕上,可見陶博館館員具有前瞻性的國際視野與行動性策展能力,值得總統府嘉勉讚賞,以縣級人力發揮國際文化交流的實力。台南藝術學院教授張清淵,帶著危機意識的語調說:「這是給台灣能夠直接快速去接觸亞太地區現代陶藝的發展狀態,但是東南亞沒來是很可惜。陶博館的角色是補足教育上的困境,因為台灣教育上有太多缺失,陶博館功能比現存藝術教育體制更為積極直接,只有多辦國際性活動,如果再不多辦如此活動,台灣很難有再發出聲音的機會。」

吳進風:積極推動國際展

議程除了各國報告陶藝發展概況,還利用陶館的工作坊讓各國藝術家示範陶藝捏造技巧。與會的藝術家都認同這次研討會的意義,甚至來自全省各地的陶藝研習者,都讚許「讓藝術家一起工作一起討論」、「博物館能夠提供對話的機會」。關於策展,陶博館長吳進風鑑於台灣現代陶藝發展的需求與刺激,積極策劃推動國際展,邀約五十一位國際陶藝家作品,希望透過他們的藝術思想刺激台灣陶藝的發展。

針對陶博館的定位和發展,通年雄表示:「博物館可以產生很強烈的議題,讓藝術家來展現,如何展現台灣當代陶藝的風格與形式,如何面對未來創造出『台灣人的陶藝』?陶博館必須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從不斷地展覽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當代陶藝作品,甚至舉辦陶藝思想的探討『What is陶藝 ?』,我比較不在乎收藏,因為當代陶藝每天都在變化,每五年都會產生極大的變化,『What is best』這才是要問的主題。」


12a.jpg 歷史(廚房碗磁):陶博館展示台灣陶的歷史與文化環境,是當代博物館呈現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