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圈最震撼的消息莫過於是台新金控以大幅溢價拿下彰化銀行二二%的控股權,對於彰銀出閣花落誰家劃上一個句點。
酬庸樁腳 影響行庫專業
官股減半一直是金融改革很重要的目標,彰銀對於進行民營化也動作頻頻,不但與荷商ING集團眉來眼去多年,在去年也發行海外GDR(全球存託憑證),希望引進外資,最後無疾而終。經過一波三折,彰銀終於在七月二十二日完成初步民營化,但是彰銀招親故事裡,公主與王子是否可以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還請各位看官拭目以待。
過去彰銀一直盡心打扮自己無非就是希望在招親擂台上覓得好郎君,但始終妹有意郎無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彰銀逾放比過高,亞洲華爾街日報曾經這麼形容過彰銀:「不管彰銀被哪一家買走,想要振興台灣體質欠佳、獲利最差的銀行,未來的挑戰都相當嚴峻」。
根據銀行局統計,截至今年五月底,彰銀廣義逾放比七.四%,廣義逾放金額有六百多億元;為台灣銀行平均廣義逾放比三.六%的兩倍多。
為何彰銀過去會有如此高的呆帳與逾放比,這必須要從宋楚瑜擔任省長那時的彰銀前董事長蔡茂興說起。蔡茂興政商關係一向複雜,蔡是連戰系統徐立德的親信,早期徐立德擔任省府財政廳長時,蔡茂興就是省財政廳二科科長,深受徐立德器重,徐立德離開省府後,引薦蔡到省屬行庫當總經理。另外,蔡茂興也是前省議會議長簡明景的同鄉。簡明景是宋楚瑜選省長的總幹事,宋楚瑜擔任省長後,在簡明景的牽線下,蔡茂興由華銀總經理、台銀總經理,升到彰銀董事長,五十六歲成為行庫中最年輕的董事長。蔡茂興在彰銀一待就是六年,期間還曾短暫兼任總經理一職,權力一把抓,官途可說是扶搖直上。
過去省府行庫,一向都是宋楚瑜用來酬庸人事,省府各廳處首長,幾乎都兼任行庫的董監事;許多省議會退休的官員,也必然安插到行庫當監察人,嚴重影響到行庫的專業性。所以說蔡茂興是宋楚瑜在省府期間一手提拔的金融重樁一點都不為過;而彰銀經營每況愈下也可說是宋省長當年對他大樁腳的德政。
海外釋股 外資興趣缺缺
一九九五年蔡茂興任彰化銀行董事長前,當時彰銀的逾放比只有二.九%;但二○○○年蔡卸任時逾放比卻已經高達七.九七%,原因是蔡茂興踩了廣三、安鋒等地雷股,讓彰銀的逾放成為省府七大行庫之首。
為了降低逾放比,第一步,彰銀一邊努力打消壞帳也積極進行內部組織改造。彰銀董事長張伯欣斥資高達三年六億元主導荷蘭ING集團參與組織及營運改造,希望徹頭徹尾可以把彰銀改造成「荷蘭型」的銀行。第二步,若彰銀成功改頭換面後,可以藉由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DR),進行海外釋股引進策略性投資人,邁向金融產業全球化。
其實彰銀一開始就非外國人不嫁。對此,財政部長林全表示,彰銀逾放比過高,體質不佳,若能藉由外資進行整頓,對於二次金改將有重大意義。所以彰銀從去年投入發行十四億新股GDR的準備。林全與彰銀高層都說,彰銀十分搶手,有興趣者超過三、四家。但外資法人看好與彰銀互動密切的ING有機會在這場競賽中脫穎而出。彰銀也經常意有所指的說,未來新郎對象最好擁有保險經營的國際金融機構。言下之意,想投入ING的懷抱。
只不過彰銀海外釋股案一波三折最後功敗垂成,從原先外資喊出每股二十元,到外資進行實地查核開始,表態參與認購的外資出價一口氣跌至十多元。外資業者指出,台灣金融業的財務透明度不夠,風險管理的準備不足,與國際市場要求的標準差距頗多。外資表示,從彰銀所提供的財報無法確實顯示銀行真實的不良資產,如果單看目前銀行所能提供的財務資料,很多隱藏的壞帳無法顯示,很難計算銀行真正的價值。外資法人語重心長地說,外資對於台灣金融股的評價與財政部的期待有很大落差,這與台灣的銀行資產不夠透明又不肯降價求售有關。一位金管會官員說,這次彰銀發行GDR失敗案,顯見外資對台灣金融機構的評價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低,也因為彰銀資產品質不夠透明,引發外資競相大舉砍殺價格。進行將近一年的彰銀GDR釋股案,終於在外資出價過低下喊停。其實從過去經驗顯示,沒有一件GDR發行案會拖那麼久。發行時間過長已經暗喻失敗,表示有興趣的外資真的不多。
高價買股 台新金拚版圖
由於彰銀資本適足率仍低、壞帳又多,增資勢在必行。彰銀召開董事會後決議以私募方式發行乙種特別股十四億股,私募價格定為每股一七.九八元,總金額高達二五一.七二億元;婆家也從只嫁外國人轉為外國本國人都好。
但彰銀私募的每股價格一公布,金融界即噓聲連連。業內人士說,上次發行的GDR傳出外資喊出每股不到十元的衰聲;這次換瓶不換藥,每股價格竟逼近十八元,實在讓人「高攀不起」。
這次彰銀增資案,公股一開始就確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原則,財政部承諾增資條件較優,並會協助得標者取得經營權。不但持續對外資頻頻招手,希望淡馬錫也參一腳;甚至連「備胎」都找好了,據了解,如果外資跟國內金控業者都沒興趣,至少兆豐金控會接手。
外資指出,其實彰銀嫁給本國人比較恰當。畢竟國內金控有金控減半的競爭壓力在,現在只能往前衝積極擴張,若有機會透過私募拿下彰銀主導權,買到的是龐大的資產規模與分行數。彰銀在全國有密度極高的營業據點,是有意競標的金控買主最看重之處,所以國內金控有可能出高價搶購。以國內國泰金、富邦金與中信金三大金控來說,任何一家只要取得彰銀股權,銀行市占率馬上可以往一○%邁進,對於力拚金控版圖的業者實在充滿誘惑。
彰銀私募現金增資案最後由台新金控奪標,超過市場預期的得標價為每股二六.一二元,總投資金額三百六十五億六千八百萬元,一舉取得彰銀二二%的股權,成為彰銀第一大股東。據瞭解,這次出價的國內金融機構中,只有台新金出的價格是沒有任何附帶條件的價格,台新金出的價格,跟第二名淡馬錫還有三元的差價。
釋出公股 才算真民營化
不過由於彰銀壞帳金額高達六百多億,且當初訂定的底標價才一七.九八元,台新金控竟以每股高達二六.一二元的天價買下,外資圈議論紛紛。外資以大賣台新金股票表達不贊同之意。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解釋,這筆買賣,不該以一股多少錢來看待,而是台新金控整個策略規劃,目的是「借一筆錢幫彰銀改變體質」。彰銀體質若脫胎換骨後,將來一旦與台新金合併,資金還是會回流到台新金控。
協助台新金取得彰銀股權的台灣花旗環球財務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杜英宗說,從整個策略面去考慮,台新金加彰銀是一個perfect match。杜英宗說,不同於外資以站在「投資者」角度,將買彰銀當作賺錢為目的來出價;台新金站在策略投資的角度,就是希望未來可以把彰銀併進來。所以台新金控總經理陳淮舟說,希望盡速合併彰銀。目前彰銀總資產為一.○二兆元,存款餘額一兆元,放款餘額八千多億,存款市占率五%、放款五.一四%,與台新金合併後,將躍為台灣金控資產市占率首位,總資產排名也往前邁進。
亞洲華爾街日報指出,台新金與彰銀的交易,是台灣銀行業近三年來最大的一筆,合併後台新金將擁有全台最大的銀行通路,可能成為台灣的銀行龍頭;不過,對台新金而言,要振興台灣獲利最差的銀行,未來的挑戰將相當嚴峻。
對於財政部而言,這次彰銀增資,當然希望最好是由外資淡馬錫入主,因為不但可以達成金改四大目標中的「至少一家金融機構引進外資經營」,也代表外資對二次金改的肯定,可說是「一石二鳥」。不過若由國內金控得標,也可以達到公股銀行減半目標,更重要的是對於推動國內金控整併有良性競爭的誘因。怎麼算財政部都是贏家,有了面子也有裡子。對於下一步其他官股銀行釋股,財政部將更有信心。
別忘了,雖然台新金已取得彰銀近四分之一的股權,但是彰銀還有一七%的公股,未來這些公股還要進一步釋出,彰銀才算是真正民營化。
新聞小辭典 何謂GDR
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簡稱GDR。是存託憑證的一種,(DR, Depository Receipts),DR是國內上市上櫃公司將公司股票交付國外存託機構,由該機構以股票憑證(股份權利的一種替代性證券)的方式,出售給海外投資人的一項企業籌資及投資人投資的工具。依存託憑證發行地不同加以區分,目前市場上的存託憑證有在美國發行之ADR (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s) ,在歐洲倫敦、盧森堡、德國發行之EDR (European Depository Receipts),在全球發行之GDR (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簡單來說,GDR就是國內公司賣給國外專業法人機構存託憑證,他們只要持有這樣的存託憑證,就能換取國內公司的股票。換言之,就跟國內投資人買股票是相同的道理,只不過國外專業法人機構是以購買GDR的形式持有國內股票。企業發行GDR的好處在於有彈性地籌資成本,不但可以提昇公司國際知名度及產品的國際聲譽,順便發展海外業務。(資料整理╱廖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