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解碼 榮陽團隊名揚國際
鄒珮珊
2002/01/07 第302期
秉持在人類基因圖譜定序史上為「台灣」留名,榮陽團隊發揮拚命三郎精神,再度創下靈芝基因定序輝煌紀錄。
靈芝基因定序傳奇

由榮民總醫院與陽明大學所組成的「榮陽團隊」,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基因解碼競賽中,率先完成了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的重大工程,研究速度之快讓歐美人士大吃一驚!然而榮陽團隊並不滿於現狀,近日又再度創下全世界首次完成靈芝基因體定序的輝煌紀錄,讓台灣在國際基因體領域中,再次揚眉吐氣!

業者預估,假使精密的生物科技,能與製藥工業成功結合,靈芝不但能成為台灣進軍國際的明星產品,在市場全球化與智產權的保護下,靈芝的新藥開發將為台灣帶來上百億的商機,可觀的產值絕不輸給現今的電子業!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他們為何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接二連三完成艱鉅的基因定序解碼工作?這個屢建奇功的榮陽團隊,到底是何方神聖?

為台灣留名 和時間賽跑

陽明大學醫學院院長,也是榮陽團隊計畫召集人何橈通表示,榮陽團隊主要是由一群來自榮總與陽明大學的研究人員組成,目前約有五十名成員。雖然一直到二○○○年,他們才對外界喊出「榮陽團隊」這個名號,但是早在一九七七年,榮總與陽明就簽下了建教合約,自此兩方一直保持合作關係。時至今日,幾乎每個陽明醫學院的醫科學生,都必須到榮總實習才得以順利畢業,而學術研究人員的交流合作,也早是行之有年,雙方往來之密切可見一斑。

榮陽團隊從一九九九年底,開始進行與人類肝癌有關的第四號染色體定序工作,何橈通回憶起當時的艱苦,「我們第一次在院內做計畫會報時,就遭到強烈的反對聲浪,這股聲音不是來自於外界,反而是來自醫院內部。」那時台灣基因體研究風氣尚未成形,某些學者認為,基因的定序解碼只是「工人」的工作,沒有什麼意義,台灣只要取用別人做出的成果,再加以進行其他的研發即可,院方不需要在經費拮据的情況下,再多出這一筆開銷。

但是榮陽團員們卻認為,完整解讀人類全部的遺傳基因訊息,將會主導下個世紀人類醫藥科學發展的方向,同時他們也希望,能在人類基因圖譜定序的歷史上,為「台灣」留下一個永恆的紀錄。在兩方爭議不斷下,榮民總醫院院長張茂松大手一揮,決定由榮總撥下經費,批准榮陽團隊正式進行人類基因體的研究工作。

人類基因體定序在歷史上只有一次機會,只要某個國家做出定序,其他人再公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當時美國、日本、中國各個國家,都想在基因體定序上,率先做出突破。榮陽團隊也不例外,研究人員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深怕別人搶先奪標!

經過大夥拚命三郎似的努力下,在二○○○年五月八日,榮陽團隊終於將歐美各國甩在後頭,率先公布人類第四號染色體千萬鹼基定序的重大成果,證明了即使是別人眼中的小國家,台灣也有能力作出這樣的貢獻!

默契絕佳是成功關鍵

為什麼榮陽團隊能在短短六個月內,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他們強烈的團隊精神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組主任,也是基因體定序團隊領導人蔡世峰表示,「我們重視的不是個人的表現,而是團隊的合作;在意的不是為榮總、為陽明大學做了什麼,而是在基因體定序上,研究團隊為台灣做了什麼?」

為了趕進度,這些研究人員甚至主動排出了三班制,就像是生產線上的作業員一樣,大夥不分位階高低,一律照表輪值,到最後緊鑼密鼓的階段,團員們甚至趕得幾天幾夜都沒睡覺。他們對團隊精神的重視,也可以從用人方式觀察出來,國內其他研究機構的人員,幾乎不是博士、就是碩士,連大學生都十分少見。但在榮陽團隊的工作人員中,竟可以發現五專生的蹤影,專科生也可以加入榮陽團隊嗎?「只要對基因體真正有心,願意為研究工作付出時間、心力的人,都非常歡迎加入!」蔡世峰說。

從二○○一年四月開始,榮陽團隊著手進行靈芝的定序計畫,就在日前刷新了世界紀錄,向國際正式公布榮陽團隊在靈芝基因體定序方面的成果。因為生技研發是屬於高度機密的智慧財,所以此次研究計畫的進行,真可媲美FBI神秘的「X檔案」!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榮陽團隊曾派出「spy」到中國去,名義上是做學術交流,但私底下卻暗自勘查中國在靈芝方面的計畫,之後還將中國學者邀請到台灣,藉著把酒言歡之際,探聽「敵方」在生技上的最新進展。

等到正式進行機密的靈芝基因體定序計畫後,榮陽團隊一致對外「封口」,隻字不提靈芝二字,甚至彼此言談與電子郵件的往來,團員都很有默契的以「G計畫」代稱靈芝計畫。負責提供設備的美國ABI公司,嗅到了這股奇怪的氣氛,偷偷向團員們打聽,但高達五十幾人的榮陽團隊,卻始終沒有半點消息洩露出去!

在這八個月的研究期間,除了極少數與榮陽合作的單位外,其他人都搞不懂他們葫蘆裡在賣什麼藥?所以榮陽團隊於日前公布靈芝基因體定序方面的成果時,國內外產官學各界一片愕然!台北榮民總醫院研究員蕭明熙表示,在中草藥研究開發上,韓國以人參為主,德國則以銀杏享譽世界,若能成功與生物科技結合,台灣將有機會成為靈芝王國!

台灣學界歷年來,多是以三、五人組成的「研究室」為單位,在科技領域上單打獨鬥,鮮少像榮陽這樣龐大的團隊。然而事實上,榮陽團隊在國際上卻屢創佳績,到底台灣科技發展適用何種體質?值得各界細細思量。

■何橈通回憶當時第一次做計畫會報時,曾在院內遭到強烈的反對聲浪。(廖仁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