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的存在位置
莊金國
2001/12/19 第299期
越浪前行的一代 在這場文學國耳研討會,包括葉氏及其同時代作家,都成為書寫台灣被考究的偶像,透過國際學術的重新定位,對長期被邊緣化的作家,還給他們應有的存在位置。
他們是越浪前行的一代,堅持抗拒或不能適應而被時代浪濤捲沒的人,從此沉默,無聲無息。他們也是跨越語言的一代,戰前活躍,戰後歷盡語言變遷的淬煉,繼續扮演文學的推手。在蛻變過程中,有人甚至遭遇政治干預的折騰。李喬代表魅戲偶劇團,將葉石濤小說人物簡阿淘造型的戲偶,獻贈葉石濤本尊時,包括葉氏及其同時代作家鍾肇政、詹冰、陳千武、錦連等人,都成為書寫台灣被考究的偶像,有歷史公案的還原,也有作品特質的類比分析。這場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被研討的小說家鍾肇政、葉石濤,作品早有口碑,其他三位詩人陳千武的詩集、論述、翻譯、小說集〈獵女犯〉在坊間尚可見到,詹冰和錦連的詩僅流通圈內,夾在文學主流場域的縫隙。台灣作家的能見度普遍低於所謂在台灣的中國作家,作品難以流通是最大的阻礙。透過國際學術的重新定位,對於長期被邊緣化的作家,就像李魁賢所說的,還給他們應有的存在位置。

北鍾南葉

魅戲偶劇團的成員都是年輕的客家人,首次以台語演出〈命運的輪盤〉,這齣短劇融合葉石濤及其小說化身人物簡阿淘的故事。簡阿淘的造型酷似葉石濤,劇團特別加刻一尊,贈予葉氏留做紀念。台灣文壇的「北鍾南葉」,鍾肇政被聘任總統府資政,葉石濤也擔任文化總會副會長。這次研討會,由應鳳凰提出〈鍾肇政與五、六十年代台灣文化生產場域〉的論文報告,列舉鍾氏在這兩個年代,為形成本土文學位置,暗中策動本土作家積極參加文藝雜誌徵文比賽、創作與翻譯並行大量刊登作品、藉〈文友通訊〉互通聲息、在重要報刊集體亮相展現實力,她肯定鍾氏在當時不容台灣作家插進的文壇,扮演了非常吃重的推動角色。研究鍾氏作品的物理學博士錢鴻鈞說,半年前,鍾老氣喘疾病發作,很令人擔心,最近復出替人站台助選唱山歌,聲音宏亮,精神充沛。

李魁賢以〈存在的位置〉探討錦連在詩裡透視的心理發展。在風聲鶴唳的時代,錦連曾寫過〈示威遊行〉,但不敢發表,也不可能發表,因此,李魁賢形容詩人的示威遊行,是在內心進行的。錦連另有一首〈貨櫃碼頭〉:「淒涼的碼頭刮起了血腥的狂風╱無聲的哀號在貨櫃間漂散」,比喻碼頭是白色恐怖時代的戒嚴體。「誰知道╱這巨人的棺材要置放多久╱這僵死的碼頭何時甦醒」把貨櫃想像成巨人的棺材,這巨人,指的是蔣介石,迄今,國民黨法統仍不想讓其埋葬斯土。與台灣前行代作家研討會同一天在高雄舉行的貨櫃藝術節活動,高雄的碼頭擺放數十個裝置藝術貨櫃,參觀人潮不斷,碼頭鬧熱滾滾,這與錦連諷諭的貨櫃碼頭景象,判若兩個世界,展現可以自由揮灑的空間。

南韓的學者金尚浩,針對陳千武於九○年代的詩創作,歸納指出詩人批判現實的政治和表達愛的人生哲學,具備了不拒絕又不放棄的均衡姿勢,從陳千武詩中,發現人性中極其珍貴的「包容的美學」。寫孫女一步步學習走路,為的是要「獨立」,〈淚珠〉裡「互相扣拉小指蓋上姆指印......證實愛不是荊棘╱是溫柔的美麗」呈現成熟和包容的愛。

詩人詹冰專長藥理化學,對詩與藥的演進,相提並論:現代的藥品是由草根木皮抽出藥分,經過提煉、濃縮、結晶而製出的。現代詩也是由喜怒哀樂抽出詩素,再經過提煉、濃縮、結晶而作出的。呂興昌評析詹冰的詩,有冷靜的知性觀照、高度的型式自覺和特殊的靜觀美學等特色,〈金屬性的雨〉首節:「銀白色的雲╱發射白金線的雨╱於是少女的胸?堙?就呈七色焰色反應」一開始就脫離一般性的常識思維,透過科學家太陽的操作,雨成為一種白金線式的試劑,而「裝載」這試劑的雲隨之變成銀白色的雲,起手的安排即顛覆「烏雲密佈」那種僅具表象的傳統意象,創造出詹冰式令人眼睛一亮的新視野。

文化不是裝飾

台灣在戰後三十年,比戰前十五年所能汲取現代詩的滋養還貧瘠,所以,跨越語言一代的詩,經過五、六十年的考驗,其新穎度,並不遜於戰後接受中文教育的中、新生代詩作。這是一個有趣而令人感到悲哀的現象,日本在戰前就出了好幾套國內外現代詩代表性作品集,台灣如今依然只見市場取向的零星版本。在體制養成教育中,詩,只是點綴,詩集市場更被精神不在這裡的人所佔有。台灣南社社長曾貴海指出,詩、文學和整個文化環境,都要及早樹立台灣的主體性,文學也要有一套行動哲學來推動,他覺得台灣人在甫出爐的兩項選舉,已做出有利於本土民主化的抉擇,下一步,就是如何落實台灣新文化運動。文化不是政治人物眼中的裝飾,而是靈魂的象徵意涵。

鍾肇政不斷擴展本土文學的發表園地以及鼓吹寫作風氣,葉石濤響應之外,重啟台灣鄉土文學觀點,勤加評介小說作品,〈台灣文學史綱〉也在彭瑞金、林瑞明、趙天儀、鄭炯明、陳坤崙等人的鼎力協助下,順利出版。雖屬史綱,惟至目前為止,尚無另一部比較完整的文學史,能超越取代葉著。這本書已成為有心研究台灣文學者的優先入門書。

這次探討葉石濤文學的五篇論文,陳玉玲、林鎮山分就葉氏小說中的女性人物,提出比較分析;許俊雅、澤井律之則對台灣文學史綱的重要性與問題點、台灣文學論的衍變進程深入追蹤發掘;垂水千惠以葉氏文學初步時期,涉及批判台灣寫實主義的一段歷史公案,詳列相關人事、文章,引出正反辯證的糾結。當雙方不打不相識取得諒解,日本仍有學者不放過,重建歷史現場,可見,寫文章,允宜慎思熟慮,衝動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