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公布政績 自己人都質疑
徐子樵
2005/12/29 第510期
陳水扁市長任內最大的成就,是讓台北市脫胎換骨改造,馬英九卻悟不出其中道理,只在數字與言語間細數市政成果,成為他的最大敗筆所在。

馬英九花了八十八萬元舉辦施政七周年記者會,侃侃而談施政政績,只很遺憾大巨蛋無法動工,似乎其他施政都無缺陷,然而實際上馬英九治理台北市真的是十全十美,還是如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等人所說的只有四十九分?


自戀作風 被潑冷水


馬英九在施政七周年記者會上喜形於色,認為台北市過去七年來的改變大有不同,他不用與陳水扁比較,因為台北市民以八十七萬選票讓他連任,就是對他的最佳肯定,並且舉了許多陳水扁時代沒有的市政建設來證明,這些馬時代才有的建設包括垃圾費隨袋徵收制、金鳳凰救護隊、公車民營化、成立內湖科技園區、市民運動中心、辦理各項國際賽事、改善騎樓整平、建置雙語環境、推動自來水生飲、首創樹葬等環保自然葬法、國內外駐市藝術家、設置門牌指標、開辦地政e網通服務、悠遊卡建置、校園無線網路建置、成立台北市機動防疫隊、推行健康飲食新文化、辦理鄰里公園社區環境改造、社區規劃師團隊等一拖拉庫,看來馬英九終於揮別了陳水扁夢魘。可是隔天的中國時報一篇特稿,卻委婉的戳破了馬神話。


說委婉是因為這篇標題為「加強市政建設,以免功虧一簣」的特稿,與文章內容並不一致,如果仔細閱讀文章,其實不難體會出字裡行間,對馬英九過於自戀的作風,潑了一大盆冷水。


無線寬頻 難以普及


例如馬英九最引以為自豪的世界第一無線寬頻網路建置,「除系統穩定性待強化,上網的工具像PDA或是網路電話機價格昂貴,至少都要二萬元以上起跳,加上月租費三九九元,網路電話費另計,高貴的消費要如何普及呢?」又如馬英九以舉辦國際比賽為例,驕傲台北市已與國際接軌,但在這篇特稿裡暗批連續兩年花了九千萬,主辦世界杯五人制足球賽與健康城市領袖圓桌論壇國際研討會,「猶如一場國際性大拜拜,對多數台北市民並沒有親切感,更不要說要激起全體市民的參與感了」,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激起市民的參與與認同,而不是市府自以為是的辦理」。


再如馬英九另一個自傲的市立醫院整併政績,雖然每年可省下七億元藥品採購,但「因欠缺溝通,造成醫護人員流失及士氣低落,也是不爭的事實」,最後建議如果馬英九真的在乎歷史上留名,得加把勁導正市政建設的缺失,以免讓過去的辛苦付諸流水。


舉中國時報特稿為例,是因為中時與聯合向來對馬英九愛護有加,像是同一天聯合報的報導幾乎照著馬英九的說法,各項市政建設如何突飛猛進,就連標題:「施政七年政績,馬英九美夢成真」都是馬英九的用詞,不像中時還有一篇特稿平衡,即使下手很輕,至少沒有成為馬英九的宣傳筒。


納莉風災 損失千億


其實,中時與聯合的報導也間接說明了在統派媒體大本營的台北市,對待馬英九與陳水扁一直有兩套雙重標準,類似的事件如果發生在扁、馬政府上,會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以陳哲男在總統府副秘書長任內不假出國與炒股事件,及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長何鴻榮填報不實假單,在颱風來襲前與女秘書出國度假,並且被查出虛報加班費,與副市長金溥聰被踼爆騎「霸王馬」事件,其實兩者性質雷同,但在兩套標準下,何、金兩人事件都是個人行為,與馬英九領導統御無關,媒體則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沒有發揮第四權深入追究,但對陳哲男卻是無限上綱到陳水扁,大肆撻伐並且批評為貪污腐敗、治國無能等。


同樣的,扁政府剛上任發生八掌溪事件,奪走四條人命,泛藍與媒體群起撻伐,把一件屬於地方政府權責的事件上綱到全國性政治事件,甚至當總統府秘書長游錫?憟D動請辭,以平息政治風波時,卻又被批評為「棄車保帥」。但是當納莉颱風來襲前,馬英九信誓旦旦表示,台北市已做好萬全防颱準備,人跑到屏東為國民黨縣市長候選人輔選,結果因為玉成抽水站平時疏於管理失靈而造成台北市史無前例的大淹水,奪走三十多條人命、捷運因為淹水而停擺,財產損失保守估計上千億元時,馬英九一句雨下得太大,媒體和台北市民又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建構神話 放他一馬


類似這種兩套雙重標準,不勝枚舉,輕者如警紀風波、捷運東湖工地淹水;重則如SARS事件與邱小妹人球事件,每次事件發生,再大的事也會變小事,然後無事,馬英九像是襁褓中的嬰兒被媒體和台北市民深情眷顧,重重保護下,市政有缺失,不是馬英九的錯,而馬英九也善於運用媒體寵兒與政治金童的優勢,大力包裝市政建設及政績顯著,相對的,對陳水扁和扁政府則是採取放大鏡檢驗,一絲一毫都不會放過。


這樣的說法與比較,無關於扁、馬兩人誰花在市政上的心血多、或是誰比誰更努力,他們兩人同樣都希望能把市政、國政做好,為人民謀取更多福祉,但是在媒體與台北市民雙重標準下,馬英九被刻意渲染,施政滿意度一直居高不下的背後,並非真實反映出馬團隊的治理市政能力與實力,而是馬英九個人形象的心理投射,兩者之間有著嚴重落差。


換言之,能力再強,形象再好,操守再好的當政者,並不見得保證施政過程中不會出問題,就像施政也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滿意,這是民主政治運作下的必然,也是人性正常的一面,但是在馬英九身上,他所在意的完美,其實是建立在他刻意操控,與媒體包裝和台北市民的特別關愛與容易原諒的虛幻基礎上,大家所看到的不是真實的馬英九一面,而是媒體的馬英九,就像他常用跑步、游泳來強化個人特質,從而逐步建構起堅不可摧的馬英九神話。


宣揚成果 花近百萬 


以這次市政七周年記者會為例,新聞處列了九十萬經費,最後議價招標花了八十八萬為例,其實馬英九大可比照只花了數萬元簡約辦理其父親喪禮,反而可以更凸顯市政建設用心的一面,但卻大張旗鼓宣揚政績,最主要的用意是,一則在證明並反駁外界質疑他兼任國民黨主席後,會影響市政;二則是擺脫前任市長陳水扁的壓力;最後是美化施政政績。


然而兼任黨主席會影響市政治理時間,卻是事實,而陳水扁市長任內施政滿意高,除了是他所率領市府團隊努力付出換來的結果所致,一部份也來自於過去市長任內的點點滴滴建設所奠定的基礎,或是在此一基礎上創新發揮光大,以及台北市獨天得厚條件,比其他縣市擁有更多資源等因素。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過程,但變成馬英九時,卻有意無意要切割,凸顯他的表現,一如他談修憲成果,避開李登輝;談台灣則是連結到中國,迴避認同議題般,在市政上也是如此。


像是被馬英九認為前任市長所沒有的內湖科技園區建設,論起源頭是黃大洲任內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所產生的新生地於一九八七年進行市地重劃,最初規劃為輕工業園區,一九九五年陳水扁就任後開放廠商進駐,馬英九則是在一九九九年更名內湖科技園區,調整為以資訊產業為重點,藉由優惠措施及台北市有利地點吸引科技業者進駐,從而開創出現在近十萬就業人口,年產值逼近七千億的新興科技園區。此一市政建設成就,馬英九雖居功厥偉,但沒有前人的種樹,何來今日的樹下乘涼。


移花接木 竄改政績


同樣的,馬英九引以為傲的悠遊卡與公車民營化政績,前者來自於陳水扁設立公車專用道,與捷運路線陸續完工營運,公車專用道與捷運工程是在黃大洲任內提出,其中公車專用道構想,因時機尚未成熟,反對聲浪而未能付諸實施,陳水扁就任後才規劃動工;後者既是扁政府的施政主軸,也是大勢所趨。


洲美快速道路、西門町人行步道與紅樓也都是明顯例子。這些馬市府團隊大為宣揚的建設,其實不但在陳水扁任內規劃,也都是在其任內開始動工,只是在馬英九任內落成完工啟用或通車。凡此種種都顯示施政的連貫性,任意切割其中片段,據為己有,如果只是為了凸顯獨攬其功於一人身上的心態,也就罷了,可是如果明明不是自己的功勞,卻又說是自己,那就令人非議。


一九九九年英文亞洲新聞週刊評選台北市為亞洲最佳適合居住城市第二名事件即為顯著一例,這起事件是在馬英九連任市長選舉時遭李應元踢爆批評台北市政府竄改資料,在十五項評比項目中,有八項是一九九八年的資料、七項是一九九九年資料,時間點剛好橫跨扁馬交接期,而依照過去的評比慣例,一九九九年是不列入預測值內,也就是說一九九九年亞洲新聞週刊評比結果,嚴格說來是陳水扁的成果,但馬團隊卻移花接木轉到馬英九身上,最後遭揭穿後才改口表示,馬英九從來沒有獨攬其功。


阿扁光環 芒刺在背


此外,諸如馬英九強調他拆遷不會像陳水扁拆遷十四、十五號公園時發生抗爭、自殺事件,結果馬英九上任未幾,三元街拓寬、內湖區清白市場道路拓寬就出了人命;或是為了色情業者斷水斷電家數、停車位政績等等,馬英九總是給人刻意強化與強調他的政績比陳水扁好的感覺,他也表示過,再怎麼愚蠢,也不會做得比前任市長差,然而這種比較,其實大可不必,每位執政者都有其施政包袱,同樣的也有其建樹,何況從民調數字來看,儘管馬英九施政滿意度都很高,但主政台北市七年來,還是沒有超過陳水扁的七六%,馬英九愈是在意陳水扁,其實反而凸顯他的壓力,就像一個產品廣告般,第一名的已經確立,其餘都在爭取第二名罷了。


約莫在一個多月前,馬英九到中山區參加基層座談,當場遭到民眾嗆聲。原來附近的遼寧街夜市,長期遭攤販侵占騎樓、路面做生意,本來有四線道寬的路面,只剩下兩線道,居民反映多時都未見改善,這位民眾質問,馬英九表示他比陳水扁有魄力,卻坐令無視,如果他敢拆,他才會相信馬英九有魄力。這一句話刺痛了馬英九的要害,有如激將般,馬英九臉色鐵青當場要求中山分局展開取締,做不好就換人下,多年沈痾才得以解決,反過來說如果不是拿著陳水扁的市政光環的話,結果會是如何,可能就難以預料。


遼寧街夜市只是諸多市政建設的一個小案例,但卻具體而微顯示,陳水扁市長任內的政績帶給馬英九相當大的壓力,但這種政績比較,本來就有其時空背景,或是市府團隊效率等多種因素,陳水扁做得好,並不意味著馬英九就做得比較差,而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及構想來建設市政,以及當出現市政建設缺失或是弊端時,用什麼樣的心態處理,雖然馬英九未必如民進黨立委徐國勇所批評般,但市政建設只強調好的一面,問題出現時又刻意避重就輕,卻是明顯事實。一如泛藍市議員曾不客氣的指責馬市府團隊螺絲鬆了,沒有上緊發條,跟不上馬英九的腳步,然而每當外界批評市政時,馬英九總是笑著臉,謝謝指教,會加緊努力,加上媒體的袒護與台北市民的偏愛,就輕易渡過難關,但其實內心裡對陳水扁市長,卻是芒刺在背。


每遇狀況 難得扛起


其實,陳水扁市長任內最大的成就,並不是市政建設的突飛猛進,或是市政效率的提高,而是對台北市的脫胎換骨改造,讓住在台北市裡的兩百多萬居民,不管是舊住民或是新移民,對台北市有了認同感,以台北市民為榮,儘管台北市還有許多陳年問題難以解決,市政建設也與先進國際城市有段距離,但對台北市有了新的改變與成長卻感到驕傲,也懷抱著一股希望,相信明天會更好。


這種成就是前所未有,陳水扁因為直轄市長民選,以及扁團隊上下的努力才創造其歷史地位,但是陳水扁的歷史地位以及市政建設,不是只留給陳水扁一個人,而是所有的台北市民,以及接棒的市長,這就是傳承的意義與精神真諦,讓歷史不再是歷史記錄,而成為有生命的過程。馬英九愧為哈佛高材生,卻始終悟不出其中道理,只在數字與言語間細數市政成果,成為他的最大敗筆所在,並非其市政不足,或是是否市政弊端叢叢。


猶記今年中馬英九參選黨主席時,引用曾國藩《挺經》裡的一段話:「天下事在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自入局,請纓負責」,就像他擔任台北市長時雖然遇到許多狀況,但該做的事情來了就去做,該做的一肩扛,不要推,然後用最大善意和誠意去完成,去把事情做好,但事實卻未必經常如此,讓人見識他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本領,但不管如何凡走過的必留痕跡,歷史終究會給馬英九一個公道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