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詩歌遭濫用-音樂教育家奧福氣壞了
孤槍俠
2003/04/22 第369期
美伊戰爭剛開始時,中天新聞台即高頻率安插廣告,宣傳其密切掌握情報的「戰情室」,還配上喧騰的音樂替廣告撐場。該台選中了憤世嫉俗、縱情酒色的「布蘭詩歌」(Carmina Burana),結果「假如我擁有世界,情願捨棄一切,換得英國女王躺在我臂彎」的輕狎歌詞,就成了這個不斷替伊拉克叫屈的媒體之公關曲目。製造了這麼個廣告笑料後的中天,似乎頗為得意,接二連三讓「布蘭詩歌」的段落為其新聞代言,一下是「中天、半島拍檔」,一下又是「菁英五人團隊」,最後乾脆用來陪襯「美伊大戰、中天直擊」的新聞過場畫面。

其實,布蘭詩歌與戰爭一點關係也沒有。拉丁文的Carmina Burana譯成英文即Songs of Beuren(Benediktbeuern),為十三世紀巴伐利亞及其鄰近地區自稱為吟遊書生的去職僧侶及流浪者所創作,並將這些世俗、諷刺詩篇吟唱於市井,部分還附有旋律註記,總數約有二百五十首。這些中古詩歌,在一八○三年被發現於慕尼黑南方一百公里處的Benediktbeuern本篤會修道院,一八四七年由J.A.Schmeller編訂出版,命名為「布蘭詩歌」。

慕尼黑出身的德國音樂家卡爾‧奧福(Carl Orff,1895︱1982)一九三七年發表的現代版「布蘭詩歌」,可說是其故鄉文物的再造。他從這些以拉丁語及中古高地德語寫成詩歌,選出二十四個段落,編排為一連串有故事順序的事件,配上自己全新創作之音樂,組成一部深具異教(相對於天主教而言)色彩的清唱劇。

布蘭詩歌發表以前,奧福即以音樂啟蒙教育聞名,他提倡讓兒童藉著各式打擊樂器展現對音樂節奏的熱情與靈感,這套原為巴伐利亞當地開發的教育方法,如今已在世界各地引起廣大回響。奧福的音樂理念也直接反映在布蘭詩歌的創作,龐大的打擊樂編制輸出音樂節奏動能,避開巴羅克以降的對位法則與主題之發展變化,而代之以簡單的和聲與反覆樂句,引發聽眾最直接的共鳴。

作品由「初春,在原野」、「酒館裡」以及「求愛」三個部分組成,並以「命運女神」的意象貫穿全曲,前後呼應。這些僧侶、流浪者認為人生在命運女神的擺佈下,如搭乘摩天輪一般起伏無常,要減輕痛苦只有及時行樂,縱情於酒、賭、與肉欲。布蘭詩歌開場氣勢磅礡的合唱,多年來被不少影音媒體濫用,然而卻少有如奧立佛史東在電影【門】(The Doors,1991)裡用之以襯托嗑藥的樂團主唱與女記者的床戲那樣貼切。難道這種縱欲的享樂主義,也是中天新聞部所追求的?

「當一男一女共處一室,拋開禁忌,無可言喻的快樂遍及他們的四肢,他們的嘴唇......」,「求愛」裡的幾個段落,對於性愛的稱頌相當露骨,而後音樂推演到盛大的婚禮場面,最終回到命運女神所掌控的現實。奧福的「布蘭詩歌」絕非音樂春宮,而是藉由這些中古的詩文,發出人類掙脫教條束縛後的呼喊,將大合唱的能量由教會手中解放出來,以最狂野、不造作的姿態衝擊人們的聽覺,是十分不凡的現代音樂作品。

習慣於望文生義、看圖說話的媒體,聽到大編制的合唱,就以為是戰爭安魂曲,逕自把砂糖當鹽巴攪和。要了解這些歌詞內容一點都不難,除了多數的CD版本附有英文翻譯,顯示中文字幕的實況DVD亦早已問世,相當便於同步理解作品欲傳達的意念。問題是,自大的媒體願不願意虛心探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