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酒廠鼓吹新食器文化運動
陳乃菁
2004/05/16 第422期
四月中,嘉義文化創意園區舉辦一場名為「新食器文化運動」的活動,邀集嘉義地區喜愛製作陶器的家庭,以「陶花宴」為主題創作各種陶藝餐廳空間,完成各式各樣夢幻家庭食器。
在嘉義火車站西南側,八十多年來躺著一座宏偉的大型日式建築,灰撲撲的煙囪描述著曾經輝煌一時的工業歷史。

昭和大正年間,酒類製造尚開放民營,日本人次司初太郎在嘉義經營「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嘉義工場」,嘉義市內飄散陣陣酒香。一九二二年,日本總督府實施菸酒公賣政策,收回民營酒廠改歸公有,嘉義酒廠於是成立。歷經日治時期、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來台、酒廠移居民雄工業區、九二一地震等,機器不再運轉的嘉義酒廠除了牆壁上的斑駁剝落,漆黑煙囪被震碎部分肢體外,依舊頑固地聳立在嘉義市熱鬧的市中心,成為一處閒置在濁水溪以南的城市空間。

大跨距空間 地震垮不了

二○○二年,行政院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挑戰二○○八:國家重點計畫」中的一項,文建會規劃出五個文化創意園區,全台僅存的大型日式建築嘉義舊酒廠成了其中之一。從工業廠房,到蛻變成足以容納入多元文化藝術元素的創意環境,嘉義舊酒廠這個存活在嘉義市民微醺記憶中的歷史建物,似乎有了重生的機會。

「對於嘉義市民來說,嘉義舊酒廠這個空間有著它工業上的歷史脈絡,一時間要接受它成為文化創意據點,或者要接受文化創意到底是什麼東西,需要透過不斷的推銷過程。」負責嘉義舊酒廠創意文化園區整體規劃的樹德科技大學副教授陳逸杰說。

嘉義舊酒廠在民雄新廠建立後,從一九九四年一直閒置至今,在經過歷史建築評估審查階段後,其建物被分為七個部分,各具特色和功用:包裝工廠、鍋爐室、五金倉庫、貯酒室、機械與土木修理工廠、製麴工廠、中間試驗場、再製酒第一工作廠。其中一九三四年興建的包裝工廠,特殊木行架屋頂形式使內部通風流暢,整體廠房因為產線工作需求而配置較大空間,內部舊有大型機具仍豎立其中,而一九二四年建築的中間試驗場,是酒廠中現存年代最久的建築物,內部屬大跨距空間,即使經過多次大地震的考驗依然保存良好,而試驗場的屋頂結構材料為檜木所構成,為了控制室內溫度,開口部極為狹小,是建築物的最大特色,也是全台灣僅有的空間特色。

文化與藝術 深耕有平台

「舊酒場原有的空間,對於文化活動或藝術表演而言,即可做出不錯的運用,未來嘉義文化園區在硬體規劃,將盡量修復保存舊酒廠的原貌。而這也是嘉義當地文化藝術社團的心聲,認為酒廠的歷史價值,不應因為新文化園區的設立而破壞。」陳逸杰語重心長地表示。

二○○二年,當嘉義文化創意園區計畫正開始啟動時,傳出嘉義市政府有意爭取嘉義酒廠部分土地規劃停車場與交通轉運中心,甚至因此先行拆除部份建築,立刻引起當地文化社團的強力反彈,曾參與嘉義舊監獄、嘉義稅務出張所等搶救工作的余國信等人四處陳情,當時他就指出,嘉義舊酒廠與嘉義市的人文歷史環境息息相關,希望文建會在規劃園區時,能傾聽地方文化工作者和酒廠老員工的聲音,而不受地方政府的開發建設所牽制。

與台北市華山文化園區或台中文化園區強調都會性與國際性的特色不同,陳逸杰認為嘉義文化創意園區的區域地方特質強烈,因此對於地方文化社團和藝術社團來說,可以是一個讓彼此團結深耕的平台。

新食器文化 陶花宴為主

「嘉義是文化水平相當高的城市,也是銜接鄉土與城市的區域,居住在其中的居民知識水準也相當高,對於文化的需求是可以預見的,只是過去沒有一個藝術重鎮的存在,文化園區則可以扮演平衡區域的角色,培養土地生活美學。」陳逸杰說。

不過陳逸杰仍憂心,目前文化園區僅進行了第一階段的規劃,將來光是修復歷史建築的經費就相當龐大,在五年五千億元預算尚未解凍而創意產業成效無法量化的情況下,未來文化園區在推展上勢必會面對瓶頸,「而一個完整的文化創意園區,不是短短四年就可以說完成就完成的,需要長遠的眼界。」

四月中,嘉義文化創意園區舉辦一場名為「新食器文化運動」的活動,邀集嘉義地區喜愛製作陶器的家庭,以「陶花宴」為主題創作各種陶藝餐廳空間,完成各式各樣夢幻家庭食器,取代免洗餐盤與製式化的杯盤。

「台灣自五十年代開始用整整四十年的時間埋首經濟,美感教育未能普及,加上石化相關產業大量免洗餐具的推波助瀾,常民生活中,我們失去飲食文化中該有的優雅與舒適。」台灣城市遠見團團長盧銘世表示,在創意創造價值的年代,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可以在最普遍的飲食文化中激出精緻藝術,更可以各行各業中扮演引領角色。

「新食器文化運動」在舊酒廠這樣的文化空間中成了一塊拋磚,期盼誘發更長久的邊際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