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座醫療史博館 元月底高雄開幕
莊金國
2003/01/26 第357期
館中特別信紹的十一位外籍醫師,以及十九位台籍醫師,是奠定台灣近代醫學的教育家。
愛河畔,元月三十日又有一座博物館誕生,那就是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愛河中正橋西岸,有舊市府大樓改造的高雄歷史博物館,東岸法院旁的舊衛生局辦公大樓,如今也整裝為台醫史料中心。從構想到實現,衛生局長陳永興說,不管他何時離開現職,可以告慰的是,總算以有限的資源,獻給高雄一件具有歷史價值的禮物。

◆打狗:西洋醫學在此引入

台灣醫界人才濟濟,但對於整體醫學及醫療史記,卻乏人整理。陳永興於一九九七年出版《台灣醫療發展史》,自覺醫者應為醫界的傳承發展,留下翔實的紀錄,他雖未受過專業的史學訓練,卻自願挑起為醫界寫歷史的擔子,在擔任立委忙碌期間,抽空撰寫成書。

陳永興答應出任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長後,除了投入大部分心力推動改革衛生局的業務,他念念不忘的,是找一處適當的場所,來成立醫療史博館。找來找去,有一天突然發現,衛生局即將遷移,若騰出一、二、三樓空間,正好可以派得上用場。衛生局大樓是戰後初期的建物,外型設計頗具創意,一樓騎樓特別挑高,令人仰之彌高,裡面空間寬敞,並有凹字型格局,很適合闢館展示文物。

陳永興說,舊名打狗的高雄,是台灣西洋醫學起步的基點,也是世界熱帶醫學的發祥地。一八六五年,從蘇格蘭來的馬雅各醫師,自打狗登陸,開始在台灣傳道並從事醫療工作。馬雅各先往台南府城尋求立足,因受排斥而返回高雄,得以順利推展,一八六六年在旗後創設可以容納八名病患的醫館,這是全台灣第一家西式醫院,可惜醫館後來被拆除得不留痕跡。

接續的萬巴德醫師,在高雄發現許多熱帶病例,回倫敦創設熱帶病醫學校,萬巴德因此被後人尊稱為熱帶醫學之父。

◆他們:奉獻無國界的醫療

在台灣醫療史料文物中心一樓,迎面即見打狗港的古早巨幅照片,接著是陳永興所撰仿新詩分行式〈台灣醫療傳奇人物〉序文,選錄了三十位,其中來自國外的計有十一人,分別是馬雅各、萬巴德、馬偕、蘭大衛、後藤新平、山口秀高、高木友枝、崛內次雄、樂信.瓦旦、薄柔纜、羅慧夫,本土醫者十九位:蔣渭水、杜聰明、王受祿、賴和、蔡阿信、張七郎、許世賢、吳基福、謝緯、陳五福、魏火曜、李鎮源、林天祐、徐千田、陳拱北、許子秋、謝獻臣、宋瑞樓、林宗義。

陳永興形容這些醫師所象徵代表的,根據陳永興形容,是無國界的醫療奉獻者,且為奠定台灣近代醫學的教育家。他們足以啟發後人的醫界典範,讓學醫的人心有所感,也讓杏林晚輩做為努力的方向。

陳永興期盼每一個走進這座醫療史博物館的人,都能從中聽見歷史的呼喚,看見前輩的容顏,他們的影像、經歷分別展示,同時聚集在台灣版圖的光譜上,有部分尚健在,繼續從事醫者敬愛生命的天職。

陳永興還摘錄他們兼具感性與知性的言談,諸如馬偕所云:「遙遠的台灣是我所熱愛的地方,我的青春和終生最美好的歲月在此島上安渡。」謝緯:「我早一分鐘到醫院,病患便減少一分鐘的痛苦,甚至,可以多救一條性命。」羅慧夫:「改變一個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薄柔纜意味深長的:「台灣醫師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很遠。」點出醫界普遍的急功近利心態。

◆展示: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舊衛生局大樓共有六層樓,附設衛生局疾病管理處和食品檢驗中心,醫博館一樓左邊展示公共衛生及台灣常見傳染疾病防治,右邊傳奇人物區特錄蔣渭水〈診斷書︱臨床講義,患者台灣〉、賴和在二林事件發生後所寫的詩〈覺悟下的犧牲〉。

二樓台灣醫療編年大事紀,始自一六八四年,清領台灣知縣沈朝聘建養濟院於台南,至一九九五年台灣全面實施健保醫療制度。

早期西式醫療器材展示區,對照現今各大醫院使用的新科技器材,令人發思古之幽情,舊器材如顯微鏡,小巧可愛如玩具,象牙聽診器、配藥用天秤、抽吸針盒、人工氣胸器、壓舌板和玻璃瓶切割刀石,都是新生代未曾見過的醫療骨董。二樓也闢有醫界藝術創作展區,醫護人員不乏兼具藝術才能者,館方將分期安排展出不同人士的各式作品。

台醫史料中心偏重西式醫療,但也在三樓設置漢醫展區,包括傳統漢藥櫃、銅製人身經絡穴道塑像、藥材、醫療器具等。

陳永興不諱言醫療檔案、文物蒐集相當困難,目前呈現的還有所不足,企盼各界不吝捐贈,使館內展示的內容更加豐富、完整。他相信這裡將成為醫界基礎教學的觀摩教室,一般人前來參觀,也可以增進醫學及醫療常識。將來,他希望以義工身分,協助館務的推展並充當導覽解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