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433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ㄎㄧ ㄎㄚ響的木屐 走出白米大道
陳乃菁
第433期
2004/7/8
曾是佈滿煙塵的白米社區,在林瑞木的帶領下,居民靠著祖宗留下的「老東西」,把白米從人間煉獄拉回天堂。
 

  十多年前,在外工作多年的林瑞木回到宜蘭家鄉白米甕,面對滿是煙塵、污染的故居,他的內心激動不已。「這是人住的地方嗎?」林瑞木痛心地問著自己,那一次,也讓他終於下定決心,放棄外地收入穩定的工作,回到家園投入社區環保運動。就在「社區總體營造」這樣的名詞還未進入台灣意識之前,白米甕開始有了覺醒。
 
  夢魘 到處蒙著厚重灰塵
 
  位於宜蘭縣蘇澳鎮東南方的白米社區,因有白米溪沖積河谷,三面環山,僅有一處小小的出口與外界聯繫,整個地理環境呈現「甕」字型,因此白米社區的舊稱就叫「白米甕」。白米社區擁有豐富的石灰礦產,日治時期便開始有挖採作業,積極在此地推展石灰、石灰石加工業,並設置「士敏土」水泥工廠,成為台灣水泥廠的前身。國民政府來台後,「經濟奇蹟」的神話讓揮散在白米甕中的煙塵更加濃厚,白米的礦石加工廠大量提供出台灣建材所需的物料,也造就當地居民就業機會,但相對的,白米社區也付出慘痛的環境代價。林瑞木就形容,過去住在白米的居民,每天起床一大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擦桌椅,然而擦過一次後桌面又馬上疊了一層厚重的灰,而道路兩旁的樹葉也鮮少顯現出原始的綠色,總是蒙上灰白,礦石工廠與砂石車所帶來的空氣污染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和健康,許多看不見的慢性疾病更時時威脅著他們,甚至連砂石車呼嘯而過的巨大噪音也造成許多人患有耳鳴的症狀。
 
  年復一年,礦石工廠成為白米最大的夢魘,但最無奈的是,礦石加工業又是大多數白米居民所能仰賴的工作來源。
 
  萌芽 找出地方產業特色
 
  「白米社區能夠撐到現在,實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當年我們開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時,我就說過,如果白米社區做得起來,台灣沒有一個社區是做不起來的。」行政院文建會主委陳其南曾如此感嘆。
 
  很難想像,一度被視為人間煉獄的白米,最後是靠著一雙雙腳下的木屐,才走出足以自信呼吸的天地。
 
  開始時,林瑞木也曾與居民一同對於污染環境的工廠採取激烈抗爭的手段,但時間一久,卻發現抗議對於利益優先的財團起不了太多作用,於是逐漸思考調整態度和方向,「我們先改造自己的社區,做出成績,也才能要求工廠重視居民權益,畢竟誰不想擁有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環境。」當時,社區總體營造的聲音也正在萌芽,發展地方產業特色的政策漸具雛形,林瑞木和白米居民決定抓住這道先機,畢竟那是唯一的出路。
 
  生機 就在腳底下的木屐
 
  「那麼,如果要發展社區,要創造就業機會,又要凝聚居民意識,白米能有什麼?我們苦思了很久,最後從耆老口中得到希望。」成立起白米社區協會的林瑞木表示,當他們開始進行社區資源調查工作後,才發現白米的生機其實不必重新創造,也不必四處尋找,而就踏在自己的腳下|那一雙ㄎㄧ ㄎㄚ響的木屐。
 
  透過與耆老的訪談,白米居民們發現白米甕過去除了石灰,更盛產名為「江某樹」的植物,它便是製作木屐的主要原料,日治時期,木屐就是白米相當重要的地方產業。「從小在白米長大的人,都熟悉老人們走路時ㄎㄧ ㄎㄚ作響的聲音,只是隨著時代變化,那樣的聲音被遺忘了,如今我們重新尋回記憶,也找到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也找到村子裡還有幾位製作木屐的老師傅。」
 
  一九九八年,靠著木屐,白米社區申請到政府地方產業特色補助,開始自組合作社,採取共同經營模式,各型各色因木屐而起的文化產業每年都有新創意,木屐老師傅除了繼續傳承木屐製作古法,也投入開發創新木屐樣式和各種機能的可能性,包括具有健康取向的「腳抵按摩木屐」、「罰站木屐」和結合藝術彩繪的繪畫木屐等等。目前整個投入木屐製作與推廣的正職人口已超過三十人,而木屐產銷班光是銷售木屐的收入,就從第一年的一百二十萬,逐年攀升到去年已達一千兩百萬的成績,成為台灣其他投入總體營造及發展地方產業社區的參考典範。
 
  茁壯 打造博物館成典範
 
  從前地處偏僻、人煙罕至的白米,頓時間成為宜蘭重要的觀光據點。「但是我們最想販賣的是社區精神,不光是社區產業。」林瑞木說。
 
  除了產業,白米也將村內廢棄的台肥宿舍重新作閒置空間再利用,打造出一座「木屐博物館」,更把一處荒廢的托兒所改建成木屐體驗營。木屐創意產業所帶進的收入,也讓白米社區能做更廣泛的運用,帶動居民投入社區美化、打造生態步道、環境污染改善的工作中。「也許是看到居民的用心,現在我們與工廠間的溝通也不會像以前般劍拔弩張,雖然我們的力量還很小,長期工業污染和焚燒竹科運過來的廢溶劑,對居民來說仍是很大的恐懼陰影,但畢竟十年了,白米已經種下了一棵綠色樹苗,我們不會輕易讓它枯萎,而是讓它茁壯。」林瑞木語重心長地表示。
 
  如果白米都做得到,還有哪個社區做不到?這就是白米社區所述說的精神。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