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433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順天意,讓中橫安息吧!
鬥不過 何苦蠻幹
陳乃菁
第433期
2004/7/8
坍塌、搶修、再坍塌,人類以愚蠢的傲慢和大自然搏鬥,結果只會讓大地以更粗暴的方式對待我們。
 

  早在四年前九二一地震發生的剎那,中橫公路那崎嶇瑰麗、鬼斧神工、人定勝天的國防信仰神話,已被震碎擊垮,特別是德基谷關路段更是柔腸寸斷。然而自然界對於中橫嚴厲的考驗,卻並未因大地震結束而稍作喘息。
 
  人定勝天?浩劫一再重演
 
  「讓中橫休養生息吧。」這樣的疾呼自九二一地震過後不斷湧現,中橫公路要不要搶通或封山以讓山林生態恢復的議論四起,學界和保育團體紛紛提出「有配套措施的暫時性停止搶通或禁止通車」的建言,減少人類開發行為繼續加重中橫的生態負荷,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召集人李永展也為文指出,「搶通中橫似乎就像薛西弗斯推石頭的希臘神話,是個永遠看不到結果、無止境的懲罰。不斷上演的安全威脅與生態浩劫,以及猶如無底洞的財政支出,對於政府全面搶修中橫的政策無疑是一個不容逃避的強烈警訊,除了搶修回復一途,中橫能否有不同的命運?」「當以開發為導向的中橫,通不過自然的考驗,我們是要繼續以人類愚蠢的傲慢與大自然做生死搏鬥,不顧一切強行搶修?還是順應大自然啟示,將中橫重新定位為山林生態遊憩道路,僅維持最簡單的交通功能,進而恢復沿線的自然林野生態?」
 
  但這樣的討論,每每因為「封山」帶給人的負面印象觸碰當地居民生計、東西交通、選票考量、甚至國防體系等敏感神經而屢屢宣告胎死腹中,工事往往在 「復建可行性評估」尚未明朗前一發不可收拾。
 
  此次敏督利颱風過後,再度造成中橫路段柔腸寸斷、土石流災情慘重,這又讓大甲溪流域超限開發、中橫公路要不要重新定位的警訊浮上檯面,歷史像是一幕幕重演又重演的老戲碼,短暫的公路搶通工程如飲鴆止渴,一年、兩年、十年或二十年後,台灣還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足以彌補過去一夕間所造就的生態裂痕。過度開發衍生大自然反撲的悲劇還要一再重複上演嗎?
 
  開發有成?加快生物滅絕
 
  靜宜大學生態系教授陳玉峰指出,過去過度開發公路的結果,已讓台灣被切割成零零散散,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不但加深生物物種間的隔絕,更加快生物滅絕的速度。「公路拓寬的思考,經常忽略台灣生態系所能承受的負荷量。」陳玉峰直指過去粗暴的開發思考,已讓台灣生態體系和居民付出無數代價,每年納稅人的錢也被浪費在公路的維修費用之上。「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寬的中橫公路嗎?難道台灣黑熊都開車上班的嗎?」陳玉峰諷刺。
 
  中央山脈是支撐台灣的天然屋脊,中央山脈所形成的完整生態系更是維持台灣自然環境穩定的生態區塊,而中橫公路就像是橫切在這區塊上的一道傷痕,將台灣切斷成碎裂不全的生態孤島。
 
  「中橫公路的時代使命早已過去,過去幾十年因為生態及國土保育知識的不發達,四處在台灣脆弱的山林中開發,現在我們必須付出慘痛代價,面對未來,我們就更應用新的知識和資源保護既有的自然環境,而這早已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曾在九二一震災後參與中橫公路重新定位規劃的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方力行如今痛心指出,繼續在中橫山區進行建築公路、種植高經濟作物、擴建道路、開發溫泉旅館等等行為,無異於在一棟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屋頂上再蓋一棟房子般危險,「過去落伍而錯誤的觀念,為什麼還要一再使用。「我們現在還給山林休息的機會,山林將來會回饋我們更多。」
 
  政府有能?修建如無底洞
 
  根據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在震災後的調查顯示,集集大地震之後,車籠埔斷層以東區域,整個山脈向西北側位移動了一?四到七公尺不等,垂直抬昇高度也有一到四公尺,地質學專家當時便預測,山脈的岩石是一種鋼性體,受到地震震力的擠壓便產生出許多裂縫,造成山體岩石隨時崩落的可能性增加,再加上長年無可遏止的超限開發,造成中橫山區日後每遇風災大雨便土石流不斷。敏督利風災只會是其中一個案例。
 
  「如果再以傳統回復原狀的觀念救災,中橫公路不但成為國家財政的無底洞,同時政策上也不合時宜,陷入越治越遭的死胡同。」方力行憂心地說。「老天都說不行,政府又怎麼說行呢,為何不順著天意走一走,幫中橫找一個可行的路,也為居住在中橫的居民找另一條生路。」方力行表示,最好的方式,應該就是透過將中橫公路重新定為生態遊憩道路或次級旅遊道路的手段,達到建立中央山脈綠色保護軸、梨山地區重新造林、保護水庫資源、發展深度生態旅遊與還地給原住民進行自然資源管理等等多重政策目標。「以前把中橫當作產業道路的做法,已經證明是錯誤方式,中部山區是台灣很重要的生態基因庫,也是水土涵養重要的保護區,應該重新作出適宜的定位,輔導當地居民轉業或加入保衛山林行列的工作更是政府的重大責任。」
 
  吃飯重要?命沒有談什麼
 
  方力行指出,建立綠色生態的交通系統比起一時的搶通修建,是政府急待認清和推動的政策。
 
  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陳炳煌則表示,中橫梨山地區的超限使用,是歷史因素造成的既成事實,相關單位必須慢慢調整梨山地區開發使用方式,讓民眾真正安全地與自然界共處。陳炳煌指出,以前的觀念是「連飯都沒得吃了,還談什麼環保。」但經歷九二一地震、敏督利風災後,許多人更深刻體會到「連命都沒了,還填飽什麼肚子?」的現實殘酷。
 
  陳炳煌指出,在經歷九二一這樣的地震之後,通常山林必須至少花上十年的時間才得以恢復,趨於穩定,這不是生態學者浪漫的想法,這是台灣必須真實面對的現實。「未來中橫若能僅止於維持公務及當地居民交通便利的必要,作便道暢通即可,讓中橫獲得十年的安息時期,並趁此期間做好本土全方位生態、地體的基礎研究,為未來提供實際復建工程的經驗和學理,是較為穩當的做法。」陳炳煌表示,對於梨山、原住民及災民的照顧和未來發展,都可以有更多彈性的方式可以作規劃,甚至扮演參與復育中橫的角色。
 
  中橫未來如何復健,無疑是考驗台灣環境政策的最佳試煉。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