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的哲學
老包
2010/03/04 第期
親愛的讀者,這幾天最熱門的新聞,是蘇貞昌決定參選台北市長,而不是民進黨在二二七立委補選,打了一場四席贏三席漂亮的選戰,甚至也不是蘇貞昌在決定投入北市長選戰的過程,並不願配合黨中央所規劃的五都節奏,讓蔡英文主席領導威信受挫的事實。但這就是綠營的政治現實,民進黨的政治菁英,都必須在一陣欷吁後,坦然接受;然後每個人都在自承「矮蘇一截」後,為黨的下一個進行節奏,尋找彌補切入點。



    這就是蘇貞昌。以他在泛綠陣營的身價,光是一個在背後護航「圍事」的本土大報,就沒人得罪得起;當他在這一年中,把參選新北市(北縣)像在水果攤挑起一顆蘋果,咬一口後又丟回去,決定參選首都台北市長時,他其實只要和黨主席蔡英文商量一下,配合黨中央的五都整體戰略時程,他照樣可以取得參賽權(沒人敢不同意),聲勢一樣很高,而民進黨也可以順勢啟動五都選舉列車,步步為營,繼續修補建造扁案土石流後的政黨根基。但蘇貞昌不願這樣做,他選擇先跑一步,讓蔡英文看報後才知道他已有改變參選目標的決定,而大家又必須在他舉行參選記者會後,齊聲為他鼓掌叫好,不敢稍有遲疑。而在參選聲明中,為了突顯個人的卓越風範,他也把民進黨譏諷一下,說「我對兩黨(當然包括民進黨)在說五都要取下三都,才有二○一二,深不以為然」,意思說要為人民的生活著想,不要只會算計政黨利益;但事實上民進黨中央也不曾那樣說過(「兩黨」改為「有些人說」,或許較接近事實,也不影響他的聲勢),但為了蘇貞昌的政治聲勢,民進黨被吃了一下豆腐,這就是小事一樁了。但這就是他的風格。 


    蔡英文曾是蘇貞昌任閣揆時的副手,理論上應有相當的政治情誼與相輔相成默契,但她現在應該可以理解昔日謝長廷,在扁時代備受蘇氏風格侵犯的痛苦了──雖然她目前為止所承受的,恐仍不及前人的萬分之一。不管如何,蘇貞昌參選台北市長已成定局,我們任何對蘇不以為然的說辭或情緒,都會給藍營政客及統媒拿去當挑撥分化利器。但我們會選擇把某些話說在前頭,乃是希望蘇先生不要重蹈昔日阿扁唯我獨尊、橫衝直撞的可悲覆轍,一定要珍惜眼前綠營再起的契機,也要虛心學習什麼叫做「水漲船高」。 


    簡單的說,當政黨與同志的能力與努力,在適當的時機獲得肯定,你個人的參選能量也會跟著升高,這就是水漲船高的基本原理。此原理乃有別於傷害同志、造就自我的負面醬缸思維。而在你舉手之勞,就可以營造大團結的時機,你卻選擇讓外界大作「蘇蔡心結」文章的手法,而黨中央接下來又必須花些精神去處理這些雜音,這就很不必要。民進黨在蔡英文主席的領導之下,這些日子以來能夠給外界一種連戰皆捷的好評,除了拜馬氏執政不得民心之賜以外,全黨大團結給外界好印象,也是功不可沒。但是從過往的歷史中,在這一方面,蘇貞昌比較接近陳水扁的個人主義風格,對於水漲船高哲學,卻是較為疏離的。舉例來說,一九九六年彭明敏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當時綠營的超級政治明星,台北市長陳水扁,捨不得給一句祝福之語,反而公開嘲諷彭明敏及民進黨,指彭選總統是「阿婆生子」(難如登天的意思);這種逞口舌之快,又能幫陳水扁增加什麼呢?彭明敏在悽慘落敗後,阿扁自己也在兩年後的連任之役遭到滑鐵盧!在蘇貞昌方面,他任台北縣長期間,民進黨(阿扁)經歷兩次總統大選,台北縣都是大輸,並不若謝長廷在高雄市,或其他民進黨執政縣市大贏相挺。 


    而在另一方面,陳水扁和蘇貞昌在他們個人重要的戰役中,全黨與同志的相挺相助,卻都很經典。阿扁選台北市長時,謝長廷代他「每日一問趙少康」,很令人稱頌;北市連任落敗後,黨主席林義雄為他排除種種政治障礙,立即投入二千年總統大選並當選;二○○四年老李發起「百萬人牽手護台灣」為扁成功鋪好連任之路……這些都是顯著的例子。至於蘇貞昌,他在屏東縣長連任落敗,全黨及同志都向他送溫暖,沒人落井下石,他得以落籍台北縣,先是參選並當選立委,任期未完,又接著參選台北縣長。而參選台北縣長時,除了全黨同心協力助他上壘以外,盧修一拖著病體在選前之夜,那經典一跪,懇求台北縣民支持蘇的一幕,更是政治史上最驚心動魄的鏡頭之一──那一跪讓蘇反敗為勝,也讓蘇有機會和本土報建立交情,成就今天的高人氣(類似的鏡頭如當年吳淑珍坐輪椅代夫出征選立委,同時參選聲勢最高的謝長廷,卻在演講台上拜託選民優先投給吳淑珍,「家中有多出來的選票,再分一票給我就好」,吳果然高票當選,但謝卻高票落選;選後的感恩演講會中,人山人海的觀眾齊落淚,也是經典的畫面)。許多年後,曾經在高位的政治人物都被淡忘了,但這些情義相挺的鏡頭卻依然活在人們心中。這是人類文明可貴的精神元素。而盧修一這個懷抱熱情與理想、頗具坂本龍馬時代色彩的經典人物,當年那神聖一跪,相信也不是為了成就蘇貞昌的個人霸業,而應有更崇高的、對台灣人追求高尚情懷的期許吧?這一點,多年來蘇先生可能較少注意到。 


    蘇貞昌較具個人主義的政治風格,並非沒有改變的可能,但因為這些年他占盡本土大報獨家護航的優勢,顧盼自雄間,這樣的改變可能就未曾出現。縱使民進黨及台派歷經扁案土石流的重傷害,其心境似乎也未受影響,反而在本土報獨大的能量護持中,更顯遲鈍,以致他會在參選北市長的過程中,發生讓黨中央下不了台的插曲。當然,這樣的插曲,在民進黨中央充滿成熟氣息的今天,很快就會彌平,我比較在意的倒是蘇貞昌的風格昇華問題,因為他在這一仗當選的可能性甚高(北市民厭惡馬氏執政的強度,並不亞於其他地區,甚至有過之),但他當上首都市長後,民進黨或泛綠台派陣營,總應該得到相互性回報,而不是持續被消費吧?要論超人氣,昔日的宋楚瑜,由於也有強勢媒體「每日一宋」相挺,人氣高到凌駕國民黨與李登輝總統,更常出言相辱,但於今安在?恐怕也沒留下任何令人懷念的政治典範吧?高人氣背後潛藏的殺傷力,實不容忽視。 


    蘇貞昌當然不是宋楚瑜,民進黨今日的一窮二白,也非國民黨家大業大,時見爭產衝突可相比,然而台灣人四百年來沒有建立有深度的團結哲學,這樣的文化性淺薄,多少還是殘存在不少民進黨綠營菁英身上,我們適時提出一些檢討,總是有助於未來的綠營氣勢成長,以及獨立國家內涵建構。而關於蘇貞昌與本土大報的超友好關係,我也有話要說:這真是政治人物莫大的福分啊!但類似民進黨這種在苦難中生存的民主資產,同志間的革命情感,在文明價值上,總是超越這種福分。職是之故,我一方面希望蘇貞昌能多為綠營的團結、歷史性感動與人民共鳴著想,也希望蘇貞昌能用自己的風範,去影響這個民主菜鳥本土報的思維,讓它在未來的時日,能為台灣人的向上提升團結哲學,做出貢獻,而不再是粗魯的政治操作。倘若它能拋棄「傷害謝長廷、蔡英文,才能拉抬蘇貞昌」這種中國宮廷鬥爭思維,台派要出現「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民主喜悅,也就可以預期。 


    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