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個文化想像
老包
2009/12/23 第期
親愛的讀者,上星期談到很多台派人士,由於過慣二十年本土政權安逸的日子,雖在去年國會及總統大選兵敗如山倒,讓老K復辟派整碗捧去,台灣人出頭天仿如南柯一夢,但至今並未痛定思痛,只在廢墟中搭起若干組合屋,就相信二○一二年一定可以搶回總統寶座;我們就稱這些天真的人,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風花雪月派吧。

而為了呼應個唯美的夢想派,我就想到最近年輕人間流行的一個辭彙,也是美美的,但卻意指功敗垂成的「殘念」,來提醒大家要腳踏實地,不要輕忽政治現實,以免又留下「殘局」。換言之,我們或許可以將阿扁當年那一句風花雪月般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在現階段自我警惕,改為「有夢最美,殘念相隨」。二○○八年,我們在扁案土石流的衝擊下,紛紛成為災民;迄今為止,卻很少聽到有意義且深刻檢討的聲音。台派較常接觸到的,至多就是「阿扁被復辟成功的老K政權,利用司法進行清算迫害」,但最重要的,老K為什麼復辟成功?這個議題反而成為禁忌,大家都選擇迴避。 


這樣並不對,因為是一種典型的鋸箭療法──飛箭射中身體,把外露的部分鋸掉(這樣似乎較簡單方便),外表看不見就以為沒事,但箭矢還在肉體內。舉例來說,一年來「要推出某人角逐二○一二總統大位」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些人卻不屑去談總統大選之前不到兩個月,非常重要的前哨戰國會改選;或者所獨鍾的某參選總統愛好者,其政治性格很可能就是令大家又飽又醉的「陳水扁第二」(非指家族愛財部分),少見人文素養與人生哲學內涵,只以淺薄、重覆式煽動口號取勝。這些,或許就是自欺欺人鋸箭療法後遺症。我始終認為二○○八「台派悲劇」,乃上天提供台灣人自我省思有所不足的訓示,我們如果不能在劇痛中大徹大悟,那就有可能重蹈覆轍。然而一般大眾何辜?他們也無力去扭轉局面,因此,我就從台派尚有權力能量者身上 去尋找改變命運的密碼。 


政治領袖和台派重要媒體,都是我所追尋的對象。而根據我這二十多年的接觸經驗,台派政治菁英,因有豐富的民主運動經驗,通常都有謙虛的一面;稍有規模的台派媒體,則因成功的背後,須有雄厚的資金支撐,其行事風格就較傲慢。這兩者是台灣主體性能量提升,很重要的牽引力量。基於此,我才會要求台派媒體,必須飲水思源,省思若無民主菁英的犧牲奉獻,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像樣地位。昔日我曾願意扮演阿扁的「諍友」角色(雖然沒什麼成功率),現在我也願意當台派媒體的諍友,提醒他們好好扮演台派「公器」的角色。 


只要我們的台派媒體,扮演好可昭公信的角色,台派的團結就不是問題,其政治復原能量也會很驚人──上星期我提到謝長廷曾創造台派團結的經典,其實像這樣的南方奇蹟經典之作,在世界各國的民主經驗中,都算是特殊而少見的;若非台派媒體在背後刻意淡化扭曲、濫用歷史解釋權,這一段經典過程,早就成為台派傳頌的教材,而受益良多了。台派媒體目前正處於市場需求旺盛的有利位置(連不少有名的統派期刊,都必須偽裝成「親台派」,才能在市場存活),這個時候,除了在消極面,應戒掉揠苗助長、強推人選卡位選總統壞習慣外(這和阿扁人在獄中,仍要對外發號施令般,一樣可笑),在積極面,有很多正經事可做。 


譬如以本土報的規模,它要在集團下面附設一家大型文化事業出版公司,可說輕而易舉(也不會賠錢)。這一方面可帶動台灣人的讀書風氣(台灣人大概是民主國家中讀書風氣最貧乏的),另一方面可改善統派文化霸權獨佔局面。像最近,所謂「兩岸六十年」的文化出版泛濫,佔多數人口,不同出身、不同文化背景的台灣人,卻成為隱形人,這就是極端諷刺。而在六十年前,以至更早的日治時期,台灣人的生活、感情、特殊的生命歷程,在我們的文化領域,也始終是一片荒蕪。一個台派大報,既然每年都願意頒發一次文學獎,卻沒有附設文化出版公司有計劃的栽培文學人才,這就有點消費心態,而不是真正重視文化。當然,以我的經驗與觀察所得,台派報業經營者,向來並不重視(與禮遇)文化人才,這一點可說遠遠不如統派報業創辦者;然而現在已能在自由市場坐穩地位,也就較有能力去思考及改變這種短視,我一再提出呼籲也就更理直氣壯了。 


經營文化志業的經驗,昔日我像是一個僅有半斤力量的人,卻試圖去挑起一百斤的重物,其痛苦乃可想而知,但也因此更能理解,有一萬斤實力的人,去挑起千斤重物的重要性。和台灣這塊土地有歷史連結的文化事務,我們已經匱乏太久,居於重要地位的人,實在應該採取行動了。最近獲頒多項大獎的導演戴立忍,抱怨說台灣沒有好的劇本、也沒有好的說故事的人;至於去年風光一時的電影「海角七號」,既屬於沒有原著的「野草型」故事,電影中最關鍵的日人在台歷史背景,也只是點到為止,其後更沒能掀起追尋歷史的文化高潮……。凡此種種,我都認為台灣要成為一個主體性獨立國家,所須具備的文化條件,仍有待有能力的人,去努力耕耘。 


尤其此時此刻,我們更能充分感受中國文化霸權的步步進逼,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文化條件,又如何能抵擋這個排山倒海而來的攻勢?文化貴在獨特性(在之前的文章,我曾以台灣花布為例,說明具台灣特色的可貴元素,總能在國際社會出類拔萃),台灣有著世界少見的歷史多元歷史與經驗,文化資產相當珍貴與豐富,也不乏優秀的文化人才,但若有能力協助開發的人,不願意挺身而出付諸行動,這些可貴的資產終將不見天日,「台灣人」這個名詞,也會在中國化的浪潮下,逐漸被消滅。 


最近國共會談的次數相當密集頻繁,這個星期本來是聖誕佳節(台灣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島嶼,慣常能夠感受濃濃的耶誕氣氛),但今年卻是被陳雲林來台事件所罩頂,僅餘「等待中國招安」的怪異腥味,以及「無魂有體」的稻草人氣息。因此,民進黨週日在台中所舉辦的一場十萬人抗議遊行,就顯得很重要;而從週一陳雲林抵台日起,一連串「如影隨形」嗆聲活動,也深具台灣人珍惜民主成就的重要意義。馬英九的治國無能,在國際社會已是人盡皆知,台灣人倘若在這個時候還是默默接受國共交歡,我們豈不是更要成為國際孤兒了?而所有關於國共會談的項目,或是其所聲稱下次會談的主菜ECFA,其實都是「一中市場」架構下,化整為零的政治花招。 


二○○八年總統大選時,綠營曾發現馬蕭配有「一中市場」的化獨漸統策略,但當時馬陣營出面滅火,極力否認──按照現在老K政府的推銷說辭,如果「一中市場」(或用其他零碎名詞化整為零端上檯面)是那麼好的公共政策,那麼大選時又為什麼要極力撇清?我們甚至也可以提出一個公平可行的檢測方法:如果ECFA真的如K所言,是那麼有遠見、為國為民的兩方協定,那麼明年將舉行的五都選舉,藍營敢拿出來當競選主軸,接受民眾檢驗嗎?而在去年總統大選時極力否認的一中市場主張,當選後卻堂而皇之推行起來了,這種騙票、欺詐大眾的行徑,也只有撲克牌遊戲「豬羊變色」可以形容了,實在是騙很大。 


馬英九在陳雲林抵台前夕,出面談話欲化解反彈;他說:「有人說我親中。我是親台,不是親中」,這一句話正好說明一切。試想,如果他是和我們「同國」的人,他會說出什麼「親台」這樣的話嗎?只有那種和我們不同國的人,才會為了討好對方,說出「我是親台」如此「見外」的話。美國人或俄羅斯人,對我們說:「我是親台,不是親中」,這很自然;但馬英九這樣說卻很詭異。對馬英九來說,他是很自然而然的這樣表達,但卻越描越黑,讓我們更清楚他和台灣的距離,實在是很遠。 


我們要注意的是,馬英九並非特例,在這塊土地上,類似馬英九這種和台灣人民「不同國」的思維,可能比比皆是,他們已透過文化解釋權,在呈現另一種集體性格。因此,我們更有理由感到危機意識了,誰說我們還可以坐視呢?然而我也相信,只要有力量的人,願意為台灣主體性文化帶頭開發,那蜂擁而出的能量,保證會讓「馬英九們」嚇破膽,國際社會也會對我們刮目相看。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