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革命
老包
2009/07/15 第期
親愛的讀者,上星期我談到本土價值與行銷本土價值,這兩大課題理應是我們未來要努力的方向;我還特別以剛結束的溫布頓網球季為例,能把網球藝術發揮到那麼精采好看的境界,頗值得我們學習。

台灣社會有很活潑而豐富的生命力,加上自然環境特殊,乃孕育精采本土價值的好地方。然而由於政治力的介入干涉,豐富的本土價值就常受到壓抑與扭曲,很難有清晰的面貌呈現給世人,也使得台灣人無法從中汲取喜悅的元素。自然環境方面,曾經有外國人對台灣發出由衷的驚嘆,他說:全世界再也找不到這麼美妙的地方──出了國際機場以後,四個小時之內,竟可以遍歷地球四個氣候景觀!他的意思是說,在一天之內,可以看到熱帶、亞熱帶、溫帶與寒帶的地理景觀。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地球上北回歸線所經過的地方,多為荒原或沙漠,像台灣這麼綠意盎然,卻也是少見的瑰寶。我們的常民生活與教育資訊,很少告訴我們這些,倒是花很多力氣在灌輸我們一些容易受到挫折的觀念,譬如說不要忘了我們是「中國人」,或我們要以中國為榮云云……,這就是政治力的介入扭曲。


本土價值或行銷本土價值,不管怎麼談,都牽涉到人的問題。我認為到目前為止,本土價值真正成為顯學,也是大家在共同追求與實踐的時間,大約只有十五、六年,也就是李登輝當了國家元首之後,加上阿扁執政的前半期,二○○五年以後,本土價值已漸黯然,遑論行銷的能量。根據我個人的接觸,李登輝對於台灣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認識與了解,可說是歷來政治領袖之最,而在他當總統任內,本土價值逐漸躍居主流,也是不爭的事實。陳水扁在第一任總統時,本土價值不但是主流,政府部門行銷的力道也常令人稱頌。當然,到了二○○五年,由於他個人及家庭的業障,本土價值就受到嚴重拖累,此為眾所皆知,我不再贅言。去年馬英九上台後,有些人認為本土價值是不分黨派的社會公產,就多少期待馬氏能有所眷顧,以一掃阿扁後期所帶塞的陰霾,未料馬英九過河拆橋,骨子裡就是仇視本土價值的反動派,他不但不重視這一塊瑰寶,還大力引進中國共產黨所大力推銷的中國價值,試圖稀釋十五、六年來所培育出來的本土價值份量。


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在努力推行向中國傾斜的政策,這已是舉世皆知的事,但有一件更過分的事,卻很快就被忽略了,我認為必須一提。不久以前,馬英九說要「識正書簡」,在野黨跳腳,就連他的藍營支持者也覺得不可思議,幾天以後,馬氏就澄清說是對中國說的,不是台灣要推行這個政策,風波就此打住。但我們來看看那一句話,真的是針對中國而言嗎?當然不是,中國現在就是使用簡體字,如果馬氏是呼籲對岸「識正」,從修辭學上或語言的慣用方式,他應該是以「書簡識正」或「推行識正」來表達,既然是主張「識正書簡」,那當然是針對台灣而言。不管如何,馬腳已經露出來了,我們在談的本土價值,顯然就是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所不喜歡的。


本土價值除了我們常說的多元生命力以外,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元素,那就是民主。蔣家時代,由於是外來政權獨裁統治,當然是本土價值的大敵。到了李登輝時代,李氏被國際尊稱「民主先生」,民主正是台灣向國際行銷的招牌,而陳水扁接任總統後,國際社會對於政權和平轉移印象深刻,民主的招牌更是擦得光亮。當然,這一塊民主招牌,從二○○五年後就不再顯眼,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本土價值形同大貶值,這是我們無從迴避的。總計而言,本土價值的彰顯與行銷,最長不超過十六年,多數時間,台灣是處於統派的過度行銷,而本土則流於點綴性質,這當然與真實的常民生活不符。舉例而言,統派必須拐彎抹角去行銷「中華民國」的價值,但什麼是中華民國呢?英文說是「中國共和國」,等於是中國的稱號,我們又有什麼好行銷的?這幾天我看到電視有體育節目,在現場轉播瓊斯杯藍球賽,字幕上打出的參賽隊英文簡稱,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我們都一看就知道,唯獨台灣代表隊不是世界通稱的「TWN」,卻是一個「CT」,我們自己都看不懂了,要行銷什麼?


本土價值包含可貴的多元文化,媒體也是觀察指標,就當前的媒體生態來看,很不幸的,卻是挺馬與挺扁兩大主軸在運轉。而不管是挺馬或挺扁,這兩大主軸在價值意義上,其實都是台灣社會的少數──多數人並不支持「識正書簡」的意識形態,當然也不支持深深打擊本土價值的背叛者──然而兩大主軸卻牢牢掌握解釋權,這實在很令人擔憂與不平。簡單言之,從主流媒體的分佈上來看,統派媒體以挺馬為主,本土派媒體則以挺扁為主,各有近親繁殖的傾向,真正的本土價值,事實上是以其他的方式在生活實踐上顯現,很辛苦的存在。我最近在看本土派媒體的運作,它一方面以挺扁來突顯存在價值,另一方面則繼續吹捧扁在第二任很怪異指定的接班人,有時連不相干的事,也拿來吹捧一下(譬如台北的捷運屢出狀況,它不是找高雄的捷運順暢來相比,竟是拿這個人在台北縣曾蓋的停車場驗收程序很嚴謹來比,手法上簡直和蔣公看魚兒逆游而上,歌頌偉人沒有兩樣──原因是讚美高捷的興建便宜又有水準的話,就非這個人的政績而是謝的;但也不能這麼無厘頭胡亂歌頌想造神的對象啊);這樣的行銷手法,要如何彰顯本土價值呢?


媒體在某種程度上,當然能夠發揮一定的洗腦作用。我相信這些操作媒體的人,總以為既然掌握了通路的優勢,就可以任意把垃圾資訊灌輸給我們。挺馬挺到底,最後當然就是與中國統一、接受併吞一途;至於挺扁挺到底,那本土價值又將是怎麼一回事?──就相信「建國基金」必須放在國外那一套嗎?我們當然不會在主流媒體兩大政治主軸(馬、扁合起來總是「騙」)的面前束手就縛,真正的本土價值,事實上一路走來,就建基在贏得尊敬與認同的觀念革命之上。談到觀念革命,我也要把最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拿來刺激一下我們在經營的本土價值:自從八卦媒體入侵台灣以後,不少媒體人都受到那種低劣手法傳染,在用辭遣字上常以粗鄙、人身攻擊損人為樂,久而久之,就把媒體的傳播天職給忘了。媒體的價值應是講究智慧的語言,怎麼是這種粗鄙競賽呢?譬如治療腹部傷口,它偏要寫成「縫肚皮」,更多不堪入目的字眼,也是每天都在污染我們的耳目。


粗鄙文化盛行的結果,就是以下這一則新聞。前幾天各媒體都報導了一則後來證實不真確的新聞,說有一個藝人王祖賢削髮為尼。但我要說的並不僅是新聞的不真確,而是各媒體都以「替該藝人惋惜」、「竟走到這步田地」的價值判斷,在製作這一則新聞。二十一年前,我在本土大報當主編、撰寫老包專欄時,當時有碰到一件宗教界的大事,那就是文藝界在大力宣傳一齣「尼姑思凡」戲劇,仗著媒體優勢,此劇非常紅,但戲劇主旨卻是在貶抑出家人。當時釋昭慧法師帶領一群高學歷的出家人,出面抗議這一齣戲污衊佛門。在當時這是一件大事,文藝界因有強勢媒體當靠山,也不把照慧法師等人看在眼裡,抗議行動就有點像是以卵擊石。我當時挺身而出聲援昭慧法師,稱讚她是「怒目金剛」,更佩服她的以一敵眾大無畏精神。一連串抗議行動後,昭慧法師這邊獲得勝利,這件事就被稱為「思凡事件」(詳見昭慧法師所寫的事件專書)。「思凡事件」中,昭慧法師很成功的向社會傳達了某種觀念革命,那就是出家乃一件人生的喜悅境界,並非受到迫害般的人生悲慘;且佛教界的價值觀是「還俗容易,出家難」,並非老舊社會所認定的那種相背價值觀。總之,這是二十年前就已洗禮過的觀念革命,那為什麼今天的媒體,仍然這麼不長進,要把出家當成是一種「不幸」?


我想,這樣的深切反省,才是我們所要建構的本土價值。有關於可圈可點的觀念革命,前兩天的一場教改遊行,我也有幸看到智慧的火花。七月十二日的教改遊行中,其靈魂人物黃武雄說教改到今天,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沒有得到舒解,可見方向有錯,他主張「公校保障就學機會,私校發展特色」,但現在的政策卻似乎是相反。因此他提出一個觀念革命,「建中、北一女等明星高中,反而可以考慮讓私人經營,並提高學費」。其實這就是世界各進步國家行之有年的教育生態,譬如眾所皆知的長春藤名校,就是學費昂貴的私校(當然也有獎學金機制做為彌補)。這個觀念革命一提出,馬上受到北市教育局長、北一女校長等人齊聲反對,這就好像我當年看到那一群文藝界貴族在反對昭慧法師那樣──總是這樣,觀念革命的提出,保守派既得利益者一定激烈跳腳(那些明星學校獲得最多國家資源挹注),然而我們社會的進步聲音,也已傳遞出去了。


很可惜這一則新聞似乎沒有顯著迴響,我們社會在隔天就完全被馬英九惡鬥陳水扁、阿扁被蠻橫法官裁定延押兩個月,這些新聞給淹沒了。我最近常向自己開玩笑說,昔日我力推「長扁牌」,卻被阿扁及主流媒體破功,沒有成形,現在換成「馬扁牌」大行其道,「騙」人的把戲一演再演,誠所謂「種瓠仔生菜瓜」。但我看到對本土價值有幫助的、可以協助大家走出陰暗隧道的觀念革命,仍充滿欣慰。因為只要我們社會存在這種強勁的生命力,本土價值就有成功行銷的一天。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