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琦顛覆攝影學 創作質變的效果
鄭進興
2008/11/27 第662期
實驗攝影創作者方琦,擅於利用不同材質、藥水,甚至塗抹、加熱底片,將相機浸水,進行幾近毀滅性的改裝,企圖尋找質變的藝術效果,充滿想像空間。

在一般的印象中,攝影作品透過鏡頭對物體的捕捉,是最具象的藝術作品。然而在實驗攝影創作者方琦的眼中,攝影不再僅僅是透過鏡頭捕捉影像,而是照相之後一連串創作過程的具體成果;攝影作品不再是影像的直接呈現,而是經過許多手工操作之後的藝術展現。


攝影作品再加工  立體的藝術表現


初次看到方琦的攝影作品,看到她將紙、墨、臘等不同材質的媒體交互運用,讓作品呈現出完全異於傳統攝影作品的表達效果,直接的印象是:這些根本不像攝影作品,反而更像是現代的繪畫作品。


對擁有英國聖馬丁藝術學院敘事空間研究所碩士學位的方琦,攝影機這個工業革命後出現的工具,甚至到今日的數位相機,都無法澆熄她對攝影作品加以手工操作的熱情。對她而言,攝影的表現不再只是乾淨、有藥水印刷味的平面影像呈現,而是立體的藝術表現;攝影不是大量複製的工具,攝影作品則是藝術創作的唯一。


方琦對攝影創作的喜好,可以追溯到她的國中時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她看到光景反差的奇異對比,讓她從此迷上攝影。


她說,國中讀的是天主教學校,學校內有一所小教堂,有一天下午當陽光正強時,她一個人在陰暗的教堂裡,看著光從彩繪玻璃流洩地面,形成一片繽紛的彩光閃閃而動,讓她興起以鏡頭捕捉絢麗影像的熱情,從此這股熱情便緊緊跟著她。


相機浸水再拍攝  尋找殘破的效果


接觸攝影的初期,方琦一直用心學習攝影技巧和理論,也努力磨練自己的創作才能,但她的內心裡卻彷彿一直有一股不滿足的意念,想要尋找一個自我突破的缺口。直到後來她接觸到暗房攝影,從那時候起,她就知道自己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方向,從此之後,她的攝影創作就不再與紀錄、寫實發生關連。


在接觸暗房攝影後,方琦重新思考關於攝影創作的問題:攝影除了會構圖、有眼光、能運用機械原理捕捉光線之外,是否還有其它的表現方式?創作者能否跳脫傳統攝影作品的表現侷限,更直接具體地展現創作理念?


於是她開始研究紙張、藥水、化學方程式,以及各種攝影的方法,將這些呈現攝影作品的有關工具和周邊材料,一一加以拆解、組合,進行各種可能形式的結合與實驗。


以不同的紙張用來做為呈現攝影作品的相紙,自然就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表現效果;如何利用不同的化學方程式和藥水,讓影像呈現在諸如宣紙等完全超乎想像的相紙上,對她而言也是一項挑戰,在在都需要她在暗房裡一再地嘗試,才能找到克服困難的方法。


此外她也在暗房裡剪貼底片,進而對作品進行手工操作的加工。她將底片剪貼之後,塗抹、加熱,讓它產生質變的效果。甚至將相機浸水,進行幾近毀滅性的改裝,然後用來攝影,目的只在企圖尋找殘破相機的可能表現效果。


採用樹木與標本  展現自然抽象美 


她還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墨和臘,讓作品呈現出晦暗甚至大塊的黑色調,讓觀賞者在看了之後,內心難免有揮之不去的沈重感覺。


在作品表現上,她對手工的肌理情有獨衷,數位輸出的攝影作品,不是用科技感的光滑表面或投影技術去呈現,而是回歸到一個有質地的物件,是層層手工操作堆積的結果。


在創作的題材上,方琦則採用了許多樹木和標本做為她的攝影對象,以呈現她企圖營造的人造自然影象。


她說,大自然的奧妙與神奇,充滿讓人類景仰、學習的地方,也可以讓人類思考在文化系統外,萬物自有其存在的意義,用樹枝交錯盤疊的形體,以展現一種自然抽象的美感。


至於標本,方琦認為在人類的認知文化裡,是偽造自然的一種教育手段,她選擇它做為表現的題材,是因為它呈現出的反差對比:用死去的肉體偽裝生命。


對方琦而言,樹枝和標本都製造了凝視的效果,吸引她長時間凝視的能量,這種不可言喻的吸引力,構成她創作的重要理念。而她的這些作品想要表達的,則是對後科技時代未來的想像:在生鏽覆蓋的表面之下,在鋼筋外露的廢墟之中,未來可能是什麼樣貌?脆弱、充滿危機的地球,將來又將變成什麼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