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台灣情 瑪喜樂永留傳
鄭進興
2008/11/27 第662期
瑪喜樂,這位在彰化二林偏僻的鄉下,為身心障礙的台灣兒童貢獻她無私的愛逾五十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二林的美國媽祖》一書,再為瑪喜樂夫人無私的愛留下見證。

一個和台灣毫無淵源的美國太太,只因為受了台灣醫師謝緯的奉獻精神感動,決心離鄉背井遠渡重洋,帶著耶穌基督的博愛精神來到台灣,為身心障礙的台灣兒童貢獻她無私的愛心和無盡的關懷達五十餘年,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美國太太就是創立彰化縣二林鎮喜樂保育院的瑪喜樂夫人。


美國來的媽祖留下無私的愛


瑪喜樂阿嬤的故事,曾經感動過許許多多的人,近年又被編進國小教科書中,成為無私奉獻的典範教材。彰化縣籍的作家康原,也深受瑪喜樂阿媽的故事所感動,決心寫一本關於瑪喜樂阿媽的書,來紀念這位「美國來的媽祖婆」。二○○六年起,他開始收集資料,訪問喜樂保育院畢業、已經長大自立的院童,訪問保育院的教師和行政人員,訪問保育院的義工和熱心的贊助者,從他們的口中追尋第一手的愛心故事。


不久前康原這本書出版了,他將書名定為《二林的美國媽祖》,獻給為台灣這塊土地奉獻一生的瑪喜樂夫人。喜樂保育院在院內舉辦新書發表會,同時追念在去年以九十三高齡辭世的瑪喜樂夫人。能夠為瑪喜樂夫人無私的愛留下見證,康原說這是他的光榮,也是身為彰化人的責任。


談到瑪喜樂和台灣的因緣,就不能不提起在埔里創立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埔里基督教醫院前身)的謝緯醫師。


謝緯在一九五一年到美國的賓州大學深造,接受最新的外科手術訓練,然後又在水牛城的布斐洛綜合醫院實習一年。一九五四年七月,他返回台灣前路經舊金山,應邀在第一長老教會證道,證道會後在和當地的教友分享時,便述說了一些關於台灣當時醫療的情狀,以及他回台灣後打算要從事的宣教與醫療工作的一些想法。瑪喜樂就是在這樣的場合和謝緯認識,也第一次知道在太平洋彼岸有一個名叫台灣的小島。


變賣所有家產踏上台灣土地


謝緯向美國的教友談到,他打算回台後在台灣中部的埔里地區,籌建一個專門治療肺病的醫院。瑪喜樂曾經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年輕時就死於肺病,因此當她聽說謝緯要蓋醫院幫助這些肺病的病人時,心裡受到很大的感動。


因為當時家中還有一位病重的母親需要照顧,瑪喜樂除了捐款三二五美元資助之外,也只能對謝緯的理想給予深深的祝福。但在她的內心深處,小時候常在教會聽到的關於宣教士到海外奉獻的事蹟,也在此時開始鼓動著她澎湃的愛心,透過書信和台灣保持著連絡。


直到一九五九年春天,瑪喜樂的母親過世,她在處理完母親後事後,在當年的秋天,經由夏威夷、日本,第一次踏上台灣,來到埔里的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


她在這裡看到許多的外籍人士在從事醫療奉獻的工作,內心深受感動,於是在停留了一段短暫的時間參與實際的工作之後,她回到美國,但己決心要來台灣為主做事。次年她變賣了家產,帶著從教會募集的衣物及藥品,五月再度搭船來到台灣,開始她在台灣的奉獻。


進喜樂保育院照顧兒麻患者


剛到台灣的瑪喜樂,除在埔里基督教醫院內工作,同時也在山地伯特利聖經書院教英文。當謝緯決定在二林設立醫院時,瑪喜樂也決定離開埔里,前往二林。


一九六四年五月,瑪喜樂來到了二林,除了在醫院工作,有時也隨謝緯到鄉下義診。她在鄉下看到有許多可愛的孩子,竟然無法站立,只能在地上爬來爬去,這時她才體認到患有小兒麻痺的小孩,行動竟然是如此的不方便,而這些小朋友都生長在貧困的家庭,父母根本沒有能力扶養他們。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三日二林基督教醫院創院,這是台灣第一間由台灣人所設立的教會醫院。第一天門診小兒麻痺患者時,竟然就來了二百多位患者。瑪喜樂此時已決定,今後要為照料小兒麻痺病患而奉獻所有心力。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林基督教醫院正式成立了「附設小兒麻痺保育院」,首批收留了十六名院童,照護工作全由瑪喜樂負責。一九六七年九月,二基附設小兒麻痺兒童保育院改名為「二林基督教保育院」,持續接收小兒麻痺孩童並給予治療。一九七○年五月,保育院正式立案為「彰化縣私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同年九月,五棟為孩子設計的房舍落成,八十一個孩子住進來,瑪喜樂開始了她長達近四十年為小兒麻痺兒童醫療、照護與教育的感人故事。


全力呵護棄兒帶著院童尋根


喜樂保育院創立之初,是專門為收容小兒麻痺症的病童而設,到了八○年代中期以後,小兒麻痺在台灣絕跡,保育院於是在一九九一年,轉型為收容智能障礙和多重障礙的兒童。


一九九八年六月,喜樂保育院最後一批的小兒麻痺院童畢業,三十多年來長期收容小兒麻痺的六棟房舍,全部改為身心障礙院童的照顧空間。一九六四年創立,專收小兒麻痺院童的喜樂保育院在此時完成轉型,正式成為身心障礙患者的照顧場所。這時的瑪喜樂已經高齡八十四,當時的省政府為了表揚她對台灣的貢獻,還頒發「榮譽省民證書」給她。


對於瑪喜樂無私的愛心體會最深的,是那些曾經受到瑪喜樂照顧的喜樂保育院院生。在康原訪談過的院生中,現任喜樂保育院副院長的林玉嫦,是相當典型的一位。


屏東出生的林玉嫦,三歲時因為母親過世,而被送到台中育幼院,院方認為她患有小兒麻痺,比較適合住在喜樂保育院,因而將她送到二林。保育院的大多數院童到了過年時,家人都會來接回家過年,只有林玉嫦根本不知道家人在那裡。有一年,林玉嫦看著大家都回家過年,忍不住向瑪喜樂說她也想回家看看爸媽。


瑪喜樂記在心中,便常利用空檔時去探訪林玉嫦家人的下落。林玉嫦十九歲時,瑪喜樂親自到屏東幫她尋根,終於探訪到她的家人。才知道林玉嫦有七個兄弟姐妹,但因為家裡貧窮,大家都沒有接受進一步的教育,過著清苦的生活。林玉嫦也說到瑪喜樂愛狗的故事。瑪喜樂喜歡狗,有一次帶回來一隻生有皮膚病的流浪狗回來照顧,瑪喜樂在照顧的過程中也感染了嚴重的皮膚病,不得不就醫治療,但她竟絲毫沒有怨言,對這隻癩皮狗依舊愛護有加。


許多人知道瑪喜樂愛狗,有人便想買一隻名貴的狗送她做寵物,問她喜歡什麼樣的狗。她回答說:漂亮的狗到處都有人照顧,不需要她,反而是醜的狗沒人要,才真正需要她的照顧。這大概就是瑪喜樂的處世哲學吧。


跌倒自己爬起鼓勵院童自強   


根據康原的訪查所得發現,有一段時期喜樂保育院學區的二林國小並不歡迎患有小兒麻痺的學童進入該校就讀,主要原因可能是怕麻煩。為此,瑪喜樂找上了中正國小,去說服校長接受這些殘障的小朋友進去就讀。當時的那位校長受了這位美國老太太的感動,非但歡迎院童前去該校就讀,還在學校裡做了一些方便殘障者的措施,讓院童在學校上課時能夠方便一些。這些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至今還深印在許多院童的心裡。


在二林開鐘錶店的劉佳也曾經是保育院的院童,他記憶最深刻的,是瑪喜樂打美國朋友的小孩屁股的故事。他回憶說,保育院內的小孩子難免都會打架,每次院童打架,瑪喜樂看到就會罰所有參與打架的人原地罰站反省,但她從不會動手打院童。有幾次她的美國友人從美國帶著小孩來看她,這些美國小孩在保育院裡有時會欺負院童,被她發現,她當場就把欺負人的美國小孩抓來打屁股。


小孩子也容易生病,一有院童生病,瑪喜樂總是親自抱著送去看醫生,有時候司機不在沒人開車,她就自己開車載院童去看病。劉佳至今都還記得瑪喜樂送病童就醫時臉上焦急的神情。


另外一位院童唐榮宗則說,他永遠記得瑪喜樂如何教會他們自立自強。雖然保育院的院童都是小兒麻痺患者,但她看到有院童跌倒時,卻從來都不會伸手去扶他起來,而是走到他身邊鼓勵他自己想辦法站起來,一次爬不起來,她則鼓勵他再來一次。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讓唐榮宗得到自立自強的啟發,在他往後的漫長人生中,他無論遭遇到什麼困難,都會想起瑪喜樂鼓勵跌倒的院童自己站起來這一幕,自己設法去解決自己的困難。


感動週遭人士義工愈集愈多


蔡明岳除了小兒麻痺雙腳無法走動之外,脊椎損傷也很嚴重,兩手無力很難移動身體,在喜樂保育院時,必須在瑪喜樂的扶持下,一步一步慢慢地學習走路。


他回憶說,當時他穿著有支架的鞋子,瑪喜樂站在後面右手抱著他的腹部,左手護著他的背,用她的腳頂著他的後腳跟,隨著他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由於他體力差,每次學走路,扶他學走的瑪喜樂都要特別費力,一趟走下來已經汗如雨下,然而有五、六年的時間,都是瑪喜樂這樣扶著他幫他學走路。


蔡明岳說,瑪喜樂為了讓院童有和一般人一樣的教育,每到院童要畢業了,院方都會為院童舉辦畢業旅行,帶著院裡上山、下海,或是到博物館、美術館去參觀,讓他們有機會出去看看外面不同的世界。


瑪喜樂對於這些身有殘疾的孩子無私的照顧,有形無形之中,感染了周遭那些識與不識的人們,讓他們在感動之餘,也對殘障者有了不同的認知和感受,許多人便是在她的感召之下而加入義工的行列,為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獻出一己之力。謝恨女士就是這樣成為保育院的義工的。


在二林開設神龕佛具店的謝恨,因感念瑪喜樂的無私愛心而成為保育院的義工,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因為熱心服務,還曾經擔任義工隊長。保育院的義工來自社會上各個階層,有教師、農人、商人、公務員、醫護人員等等,也由於眾多志工的參與,使得保育院的工作能夠做得更為圓滿。


一口流利台語精神永留台灣


康原說,他第一次見到瑪喜樂時,她已經因為年紀太大而有了失憶症,但他永遠忘不了她見到他時臉上所展露的那張至愛無私、充滿喜樂的笑顏,能夠書寫瑪喜樂的故事,是他至高的榮幸也是他身為彰化人的責任。


康原頗有感觸的說,在年輕時他文章書寫的對象是中國;年長一些,他開始面對台灣,書寫台灣;後來他開始寫故鄉彰化,寫賴和、寫林亨泰、寫瑪喜樂;現在他深深體認,身為一個作家,一定要為自己立足的土地和所處的時代留下記憶,不然就愧對這塊土地了。


瑪喜樂,這位在彰位二林偏僻的鄉下,為殘障病童奉獻了大半生,台灣話說得流利的美國阿嬤,去年安息主懷,骨灰葬在瑪喜樂夫人紀念館後的花園裡,和她不朽的精神一樣,永遠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