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移補強陷膠著 貓纜成市府黑洞
李丹妮
2008/11/21 第661期
貓纜因颱風來襲造成大規模山崩,雖然市府決定砸一億三千萬元整治邊坡,但不包括塔柱補強,就算遷移塔柱,也無法保證貓纜安全,種種的技術困難,顯示貓纜地基問題的嚴重。

今年九月薔蜜颱風來襲期間,造成台北市木柵萬壽路山區嚴重山崩,在民眾擔憂貓空纜車的營運安全的同時,台北市長郝龍斌雖然第一時間堅稱貓纜安全無虞,但在開放民眾搭乘貓纜一天半後,民進黨市議員揭發貓纜十六號塔柱基座,已被掏空深達二.五公尺,郝龍斌才改口宣布貓纜停駛一個月。而前陣子接連幾場豪雨,更持續讓貓纜的土木、結構、水保及大地等問題,開始浮上檯面。


塔柱基座掏空  威脅社區安全


貓空纜車第十六號塔柱下方約十公尺處,在九月二十八日深夜薔蜜颱風來襲期間,造成大規模山崩,直接威脅到下方政大御花園社區的住戶安全,當時住戶直指禍首是興建貓纜施設的塔柱,造成山區地質鬆動,不過,台北市政府在鑑定報告尚未出爐前,就隨即撇清山崩與興建貓纜的關係,並強調貓纜塔柱安全無虞。但是,在民進黨市議會黨團,前往市府在貓纜十六號塔柱設下的封鎖區時,掀開覆蓋在塔柱基座的帆布,驚見已被嚴重掏空深達二.五公尺的基座,甚至還有鋼筋裸露在外,到處是保特瓶、便當盒等垃圾,撥弄基座下土方就輕易剝落,景象怵目驚心,顯見塔柱早已岌岌可危。


民進黨團對此要求市府全面檢測貓纜塔柱,追究有無官商勾結、偷工減料的刑事責任,並要求罔顧台灣人民安全的黑心官員,應該比照黑心商品「下架」,以示負責,對此台北市新工處表示,其實在今年九月三十日,就發現第十六號塔柱基座下方有掏空現象,表土漸漸流失,但因為中央監控系統顯示塔柱並沒有傾斜,表示承載力足夠,營運也一切正常,才蓋上帆布,避免表土繼續流失,只是沒想到情況比預期嚴重。


僅管颱風遠離,但是由於貓空地區近日接連的大量降雨,使得塔基及邊坡的土石,再度大量流失,塔基的工作平台跟機具也應聲滑落,邊坡土石還沖入坡角的社區排水溝內,市府出動怪手協助清理,但惹來居民抱怨,不做全面水土修復,只出動怪手清理,寧願貓纜停擺,也不想再看到更嚴重的災情。


邊坡遇雨又崩  億元整治有限


政大御花園社區主委徐麗娟抱怨,市府進行的邊坡補強工作,只有晴天有用,雨天一來,邊坡仍是「不堪一擊」。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莊瑞雄,出示最近貓纜塔柱BH-2鑽探照片指出,鑽探結果顯示塔柱位於破碎的岩層,強烈質疑鑑定團隊發言人李咸亨,對外聲稱貓纜塔柱,位在堅硬的岩盤的說法。


市府副秘書長譚國光強調,相關補強工作會以社區居民安全為主要考量,此外,邊坡遇雨再度崩塌,是預料之中的事,而貓纜的永久性補強將會在本月底開工,工期最長半年,希望趕在汛期前完工,讓居民不必再擔心降雨。然而,對於塔基的補強,新工處表示,市府原計畫在塔柱週邊,施做地錨跟土釘來護坡,工期預定在今年十二月二十日完工,但是貓纜第十六號塔柱所在的地形地貌已經改變,施作的地點泥濘,進度恐怕將被迫延遲,整體補強工程必須重新變更設計,未來可能的作法,將會在塔柱週邊,打上四根岩錨、八根鋼索來保護土石。


根據台北市政府資料,市府砸一億三千萬元只是整治邊坡,並不包括處理塔柱部分,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林奕華,也忍不住質疑政府的整治速度,林奕華批評,貓纜當初以「純建築行為」興建,所以免具水保計畫、施工時未做水保工作,林奕華提到,就她了解,技師公會鑽探結果,也顯示塔柱所在處為破碎岩層,市府砸新台幣一億三千萬元費用,卻僅整治邊坡,還不包括塔柱補強,不禁質疑北市府錢花下去後,能否真正保證貓纜安全。


遷移貓纜塔柱  未必保證安全


面對質詢郝龍斌表示,市府已經委託台北市四大技師公會,評估貓纜與邊坡安全,評估結果預計在本月底完成;由台北市土木、大地、水保及結構等四大技師公會共組的鑑定團隊鑑定事項,包括邊坡崩塌致災原因鑑定、已崩塌邊坡穩定性分析、邊坡崩塌對T16墩柱影響評估、T16墩柱本身安全性鑑定(含是否遷移建議),以及審查T16墩柱補強計畫,四大技師公會日前發表最新進度,並表示鑑定報告初稿預計十一月底完成,十二月十二日鑑定報告完稿。


林奕華指出,建在猴山岳的台電高壓電塔,也曾因颱風侵襲導致地基掏空,現台電已搶修完成,但經評估電塔有安全疑慮,必須要平移十公尺,如果貓纜也採遷移塔柱,說不定半年內即可復駛,為了貓纜安全,林奕華要求郝龍斌宣示,不排除遷移貓纜塔柱。


若要兼顧貓纜營運與居民安全,遷移塔柱會不會是比補強更好的選擇,郝龍斌強調,市府對於貓纜塔柱沒有既定立場,安全是唯一考量,包括遷移塔柱,都是選項之一,若技師公會評估結果為遷移塔柱,市府也會尊重。


在技師工會報告出爐以前,貓纜的營運似乎只能一再停滯,不管是永久性補強或是遷移塔柱,種種的技術困難,也顯示了貓纜地基問題的嚴重性,這也是環保專家們,常在重大工程前,一再疾呼不要貿然行動的主因,資深都市環境分析專家表示,台灣土地狹小人口密集,重大工程重複到住宅環境的情況相當普遍,所以,未來興建重大工程要以此次貓纜問題為戒,不能再只作「純建築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