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茶區衝衝衝 潭腰急凍茶驚豔
吳德亮
2008/11/21 第661期
潭腰是介於坪林與石碇之間的尷尬茶區,當地茶農儘管戲稱自己「爹不疼、嫂不愛」,卻充分結合特有的湖光山色,創造出獨特的「急凍茶」,比正規的包種茶更為清揚,令人驚豔。

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坪林茶產業受到重大衝擊,位於北宜公路沿線的潭腰情況更為嚴重,儘管隸屬於石碇鄉,卻與石碇老街相距甚遠,許多石碇朋友甚至不知潭腰的存在。其實由翡翠水庫上游鷺鷥潭、塗潭、直潭所環抱的茶園,優美的湖光山色絕不亞於中部的日月潭,塗潭還被藝文界朋友戲稱為「台灣版的長江第一灣」,早年曾是年輕朋友假日郊遊、烤肉或露營的聖地,在北宜高速公路開通後,似乎更快被遺忘了。


人氣急凍茶  三年不走味


潭腰位於北宜公路二十七公里處,介於坪林與石碇之間的尷尬茶區,當地茶農儘管戲稱自己「爹不疼、嫂不愛」,卻能夠充分結合特有的湖光山色,以極富特色的茶園造景,創造出獨特的茶品,令人忍不住為他們豎起大拇指。


以莊清和為例,三十多年前從雲林移居此地,篳路藍縷在山坡地開發茶園的同時,就刻意順著山坡動線營造出優美的圖案,從高處鳥瞰彷彿被鷺鷥環抱的大型八卦,吸引不少遊客前往,更是喜好攝影的朋友們,「呷好道相報」的拍攝對象。


莊清和表示,提到名聞遐邇的文山包種茶或石碇近年聲勢超夯的美人茶,茶人或遊客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坪林或石碇老街,二者皆輪不到潭腰,因此他才突發奇想,大膽地將過去曾經有人嘗試、卻始終未能成為氣候的「急凍茶」,做為茶園的主力產品,果然一炮而紅,讓絡繹不絕上山尋幽訪勝的遊客趨之若鶩。


提到急凍茶,許多人不免想到多年前由阿諾史瓦辛格在「蝙蝠俠」片中飾演的「急凍人」,茶商多以「冷凍茶」稱之。作法是在包種茶乾燥過程中急踩煞車,將已經萎凋、殺青、揉捻完成,但尚未乾燥完全的茶葉迅速放進冷凍庫中急凍,如此不僅能完全保留輕發酵包種茶特有的花香,香氣也更為清揚。


不過說來容易,急凍茶的成功並非一朝一夕,莊清和說只要稍有閃失,茶品就會產生「臭菁味」,反而掩蓋了原有的花香,「畫虎不成反類犬」而得不償失了;這也是市面上極少有急凍茶銷售的主因。他根據多年失敗的經驗表示,要做出茶葉色澤暗綠且帶有素花香的茶品,必須在採摘前連續三天好天氣,第四天採收的茶菁才能製作急凍茶,茶菁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往往遇到連續幾天下雨就沒輒了,十足地「靠天吃飯」,因此產量不大。此外浪菁攪拌發酵過程比文山包種要多一次,如此完成的急凍茶置於冷凍庫內,即使陳放兩、三年都不會變味。


有如剉冰茶  香氣最迷人 


莊清和表示,完全乾燥的包種茶通常都會參加石碇鄉的茶葉競賽,獲獎且貼有封條的茶品價格較高,未參加比賽的茶品就製作成急凍茶,直售價每斤五百元,每季約生產五百餘斤,儘管銷售對象僅限於來此遊山玩水的遊客,至今每年都供不應求。


莊清和當場自冷凍庫中取出茶品,茶葉表面還留有冰塊結晶,讓同行的友人直呼應該改名為「剉冰茶」才是。冷凍緊結成塊的茶品必須像普洱茶餅般剝下,置入壺中以滾水沖泡,沖開後頓時香氣四溢,比起正規的包種茶顯然花香更為凸顯清揚。茶湯則呈帶蜜綠的金黃色,入口時先有蘭桂花香經由口腔而透出鼻腔,茶味且甘醇潤滑,令人為之驚豔。


莊清和說,由於茶品在產地已經完全結凍,因此遊客買回家後,毋須擔心吸入冰箱內其他食物的異味,相當容易保存。不過他也坦然表示,銷售急凍茶必須備有大型冷凍庫,因此鮮少有茶商願意批發採購。


至於急凍茶使用的原料,莊清和說在地的青心烏龍、翠玉、四季春三種茶樹均可以製作,而且不必擔心苦澀的問題,因為發酵時間已拉長了。他說冷凍茶以香氣取勝,而非外型的美醜,因此從不考慮傳統半發酵茶的「綠葉紅鑲邊」。而乍看之下彷彿泡過水的茶底,甚至還有些其貌不揚的急凍茶,只有親身體驗品賞,被迷人香氣所深深吸引過的朋友,才能明白箇中奧妙吧?


V字形大彎  風景最秀麗 


從潭腰驅車順著蜿蜒產業道路續往前行,塗潭畔的潭塗,就是著名的「台灣版長江第一灣」所在地,話說中國長江的上游金沙江,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進入雲南省後,在香格里拉縣城南部沙松碧村,與麗江市石鼓鎮之間,突然來了個一百多度的急轉彎,轉向東北,形成了罕見的V字形大彎,江流從此逆轉進入中原,人們稱之為「長江第一灣」。但從北宜路六段潭塗巷進入的石碇塗潭,外觀儘管小了那麼一號,但秀麗的景致卻遠遠超過了中國版的長江第一灣,而造成塗潭急轉彎的地形,當地民眾多以閩南語「土虱」來暱稱。


最重要的是,做為長江第一灣的茶馬古道重鎮,石鼓並未產茶。但做為台灣的長江第一灣,潭塗卻是北台灣著名的茶鄉,所產製的包種茶與石碇美人茶在市場上均頗負盛名,堪稱台北最美的茶鄉了。綽號「黑狗」的茶農林發,取出他以當地青心烏龍種產製的石碇美人茶予我分享,儘管不同於新竹北埔峨眉一帶以青心大冇製作的「正宗」東方美人茶,閩南語俗稱的「蜒仔氣」卻絲毫不減,除了自然散發出的迷人蜜味香氣,又不失傳統包種茶活潑甘醇的特色,乾茶外觀也呈現了繽紛的五色,令人激賞。


石碇美人茶  歷久而不衰 


位於景美溪支流烏塗溪與崩山溪交會的石碇,過去曾是淡水河與景美溪水運的終點,與所轄的楓子林村都曾昂然立足於葛瑪蘭至大稻埕的陸河運輸的分界點上。最初也以種植包種茶起家,曾是北台灣的重要茶葉產地與茶葉集散地,一八九五年即與緊鄰的深坑同時名列台灣粗製茶戶之首。


清朝同治年間,台灣茶大量外銷,自文山茶區經石碇、深坑至六張犁到艋舺的茶路,可說牽動了當時北台灣經濟興盛的整個貿易網絡。當年石碇西街即因茶葉的熱絡交易而興盛,且多集中於集順廟的廟埕,即今日石碇國小前的廣場進行,不僅繁榮了石碇西街,同時也帶動了對岸東街的發展。尤其日據時期的一九一六至一九一七兩年,石碇與汐止、竹東並列為當時台灣三大茶市,盛況可以想見。而為了因應狹小的地形與橫臥交會的兩條溪流,東街所發展出來的「吊腳樓」建築形式與「不見天」內街,更曾有「小迪化街」之稱。


儘管北宜高速公路早有石碇交流道匯集了各方車流;石碇卻沒有深坑的幸運,能夠依靠聲名大噪的豆腐料理而風雲再起。今日漫步石碇老街,臨水沿街的兩、三層樓的土桷厝建築依舊擁擠,幾度翻新的集順廟依然香煙裊繞,萬壽橋下淙淙流水也從不停止嗚咽的嘆息,卻很難想像這裡曾是北台灣的茶葉重鎮。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今天石碇丘陵地區依然是文山包種茶的重要產地,茶園面積約五百七十公頃,年產三十多萬公斤。一九八七年茶業改良場林口分場遷至石碇鄉格頭村,並於一九八四年更名為「文山分場」正式運作後,更大幅提升石碇在的茶界的地位。分場不僅在茶園生物防治、茶樹生理與施肥機制,以及條型包種茶與半球型包種茶生產技術等改善多所助益外。近年石碇鄉公所與農會也都逐年用心舉辦「美人茶節」與「石碇茶鄉饗宴」等活動,再造舊時榮景的企圖心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