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金融風暴引發全球性經濟恐慌,大家都知道是「次貸」地雷所造成的,然而在此之前好幾年,由「次貸」所包裝美其名的,所謂「衍生性金融商品」,卻曾經是全球最閃亮的明星行業,只要沾上邊的理財專員,靠著令人難懂的所謂金融專業,就能讓人視為神明,集體領取高報酬,更讓人稱羨。
而「次貸」又是什麼東西呢?冷靜的財經界曾調侃此為「忍者NINJA」,也就是無固定收入(Income)、無正當職業(Job)、無資產(Asset)的族群。按照傳統銀行審核房屋貸款條件的程序,這個族群本來是沒有資格取得貸款去買屋的,但現在卻有救世主願意接納他們;救世主透過複雜手法將此包裝成債券(衍生性金融商品),再去全球行銷,而因為口號響亮且家世背景炫眼(如雷曼兄弟、AIG),購買者眾,且都深信有利可圖。過去幾年來,這個行業及行銷手法,竟能風靡全球,實在很不可思議。然而我們如果回想早年的台灣,也曾經有本質類似的地下投資公司,也曾瞬間造成風潮,就不難理解其間的奧妙心理|人們總是喜歡眺望天邊的彩虹、讚嘆聲不斷,但對於腳邊的菜園,卻會投以鄙視的眼光。台灣當年的地下投資公司很快就煙消霧散了,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機構,卻能維持那麼久,原因是前者的組合背景以黑道、不學無術者居多,很快就被看破手腳(但也造成當時社會很大的衝擊);後者因財團背景名號響亮,美國政府也允許其存在,自然能生存較久。然而兩者「創造美麗夢想」以及不具生產性的本質,卻是很相近的。
所謂「衍生性金融商品」,常給人一種創造附加價值的錯覺,因此,美國及歐洲等主要進步國家,其對產品附加價值的淪落與迷思,也值得玩味。「次貸」金融商品的投機性與不具生產性,背離產業價值邏輯,現在已人盡皆知,但美歐等國會陷入迷宮,也與中國經濟崛起,全球大量投資中國,以中國為生產工廠,所產生的能量轉移有關。往昔歐美等國的產品,以附加價值取勝,但是當美國引以為傲的國寶牛仔褲,或英國視為門面的Burberry名牌服飾(蘇格蘭格子風格),最後都不能守住防線,而必須外移至中國設廠時,由於在地特色流失,昔日的光榮感驕傲感也劇降,附加價值及生產性動能的萎縮,已明顯可見。這些進步文明國家,再走火入魔,去創造出另一套遊戲規則(衍生性金融商品),以填補流失的附加價值能量,想來也是形勢使然。
總之,過多沒有在地特色的產品,終會造成市場動能的停滯。台灣的金融業,基本上在過去扁政府時代,已有體質改善,受到這一次「次貸」地雷的轟炸程度也較低,但馬政府上台後,一連串親中政策、扼殺在地特色的操作,加上政府外行充內行的傲慢作為,皆使得經濟環境備受打擊,若加上美國金融風暴效應,無疑雪上加霜。若要論在地特色產品所具有的爆炸能量,我們已從【海角七號】電影看到潛在的威力,但這些都是馬政府團隊所無法感受的。人們只是無法相信,為何不久前才高票當選,備受期待的馬英九,竟是如此不堪檢驗?就連他在北市長任內,唯一可以拿來昭告天下的政績貓纜,近日也被發現是建立在被掏空的地基上,而被迫停止營運。
原來馬英九其實也是政治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本質上(執政能力)漏洞百出,卻因有大公司知名品牌背書(家大業大的國民黨、媒體、長相、哈佛大學博士),透過繁複的行銷包裝,加上後期阿扁時代的失德失民心,終於使馬英九風靡一時,躍登元首寶座。然而一個非建設性、唬人的「商品」,雖然在開始可以唬到連自己都深信不疑,終究經不起考驗。我們或許可以躲過美國次貸風暴(全世界都在搶救),但卻躲不過政治的次貸風暴,因為這個難題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我們必須自己去找出「下一個解決難題的切入點」,以待曾被炫人耳目的非建設性「商品」,掩蓋能量的才能之士,脫身而出,挽救可能成為中國附庸的台灣,重新綻放在地特色與在地光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