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爆發毒奶粉事件,全世界的食品業備受衝擊,各國政府的公衛部門則紛紛提高警覺,立即採取嚴厲措施,要力擋中國特製的「三聚氰胺仙丹」進入食物鏈,但台灣的馬政府卻在這一場戰役中,演出令人傻眼的不戰而退醜戲,不僅主動向中國北京方面豎白旗,還以一種執政的傲慢,假專家學術之名,向國人灌輸「仙丹無害」的邪門魔咒,視國民健康如無物。
台灣的消費意識覺醒(消費者至上論),是近二十年本土政權時代的事,在此之前的兩蔣時代因實施威權統治,並無媒體自由與結社自由,消費意識通常會被警總扣上反動大帽,基本上是受壓抑的。舉例而言,二十年前我們上餐廳,服務生端來的一碗湯內,若出現一根頭髮,消費者慣常的做法就是默默將該髮絲挑起,憋著氣將湯喝完或象徵性喝兩口以示不吃虧,並不會主動向餐廳抗議;但現代人可不同,那一碗湯一口也不會沾,還會向餐廳嚴厲抗議,直至餐廳方面提出令消費者滿意的補償為止,否則事件鐵定鬧大,甚至影響餐廳的聲譽。然而這一次的三聚氰胺事件,我們卻看到政府有意以各種公權力壓抑消費意識,彷彿要將時光倒回到二十多年前,那個愚民時代。
在本土政權時代,曾經疾言厲色,以消費者神聖代言人自居的某民間基金會,到了馬政府時代卻乖順馴服多了,此重大消費事件中,竟像個啞口無言的旁觀者。而某個替馬政府辯護的國民黨立委,則在電視節目中大言不慚此事件沒什麼大不了,「就好像一碗湯中掉進一根頭髮,喝了又不會怎樣」;正因為這種比喻簡直欺人太甚,我們因此有必要回顧一下台灣消費意識的歷史。馬政府處理三聚氰胺事件,會將其「化簡為繁」複雜化,當然是因為毒奶粉來自中國,在其將「化獨漸統」視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下,消費意識與消費信心被犧牲,自然不稀奇。試問,如果今天毒奶粉的來源是日本而不是中國,馬政府會這麼軟弱嗎?甚至還會脫口而出「不惜一戰」吧?
而馬政府所設下的所謂三聚氰胺「二‧五ppm容許值」迷障,則是對消費者一種無情的嘲弄,就好像規定「一碗湯內可容許出現三根頭髮以下,因為如此就無害健康」的欺人太甚(何況頭髮可挑出,三聚氰胺則不能挑出,會進入體內),打著專業檢驗、學術研究的旗幟,卻怎麼也無法說服廣大的消費大眾。而所謂二‧五ppm的數值名詞,本來是各國醫學研究中,尚未成熟的病理探討,是在人們不小心食用該類受污染食品後,「送醫」後醫學專家提出的某些暫時見解(以茲安慰人心惶惶的病患),卻被移花接木,拿來當常態性的公衛條件,豈不是很無聊?誰又甘願成為病患後,再去被討論自己身體可容許多少ppm?三聚氰胺本不應進入食物鏈,去設定任何「容許值」,豈不是要將台灣的公衛條件刻意醜化?為了配合已鑄下大錯的中國而刻意矮化台灣,使劣幣逐良幣,似乎已成馬政府的施政哲學,台灣明明是買方市場的優勢,這下子就變成會人鬱卒的殖民地市場了,夫復何言。世界消費市場,別說是敏感脆弱的食品類了,台灣的出口商應很清楚,若有木製品要銷往先進國家,必經一道「煙燻」程序,原因是避免生態侵犯與破壞,環境生態都如此保護周到了,遑論人體衛生安全?
馬政府有明顯的「離北京很近,但離台灣人民愈來愈遠」傾向,當然與權力核心外省權貴「近親繁殖」現象有關,近親繁殖則文明退化,此生態學的必然,已無關政策方法論。然而人們終究還是會好奇:這麼愚蠢的團隊(民調已降到二成多),為何大選時會贏那麼多?這又難免扯上陳水扁因素了,馬英九在兩次重要選舉(北市長與總統),皆因「打敗陳水扁」而獲利,而剛好那兩次馬是或明或暗、似真似假標舉「李登輝路線」,扁則是中其圈套的反李,立即分出勝負|這個「李登輝密碼」倒是令人玩味。
李登輝十二年執政如果是一部成功的本土化作品,最近倒有一部幾成全民運動的電影作品【海角七號】,可堪比擬。該導演神來之筆的手法,頗有李登輝風格呢,那就是「不露痕跡」與「點到為止」,剛好與扁失敗作品令人生厭的暴左暴右手法,成為強烈對比。然而馬氏登基後,已迫不及待露出騙票窘態,扁則迄今仍在和自己體內恨李的魔神作戰,連累綠營持續陷在低潮。這令人懷念的李氏藝術手法,反而更值得探討。總之,本土化消費意識只能被珍惜,是不能被褻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