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扁休止符
老包
2008/09/25 第653期
陳水扁短視粗糙的政治風格,使馬英九站在對立面可以快速崛起。現在阿扁除役了,馬頓失奇妙對照組,其聲望也就快速墜落,成為一隻脆弱的政治花瓶。

馬英九創下台灣民選總統在上台後的蜜月期間,民調滿意度的最低紀錄,最近他的民調又往下掉,甚至不到二成五,不滿意度則高達六成四,可以說他的初執政經驗,已接近一種「引起公憤」的特殊現象。


從國家機器的運轉經驗來看,馬英九就任後,縱使天天在家睡覺,什麼事都不做,什麼話都不說,就像北韓的領導人那般隱身起來,其民調滿意度都不可能掉到這個地步。問題是他在民選的戰役中贏了太多(比九六年的李登輝得票率還高),泛藍陣營在國會的席次更是不可思議的多,台灣的民主生態進入一種反常的水腫痴肥階段,讓馬英九誤以為他自己是一個超凡的巨人,竟把台灣民主時代特有的「只能說不能做」的中國結,端到檯面上大肆操作,夢想自己能夠回到二十多年,蔣經國任命李登輝為副總統之前,那個歷史的關鍵時刻,去扭轉當時那個「關鍵的錯誤」。


馬英九出身昔日國民黨非主流的「愛盟」系統,他現在的決策核心也是以這個系統為主,按照這個系統的思維模式,他們是典型的外省權貴菁英主義,其字典中「台灣人」指的就是本省人,必須完全臣服在中國菁英的統治之下,並不容許一個台灣人去擔任蔣經國的接班人。蔣經國在一九八八年猝逝後,李登輝接任總統,政治圈開始渲染蔣經國原要指定孫運璿或其他外省菁英為接班人,並非李登輝的種種「秘辛」,其實就是愛盟等外省權貴系統所施放的政治訊息,用以表達一種潛在的復辟意志。一九九七年,馬英九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時,趁社會發生一件白曉燕刑事命案,李登輝政府備受壓力時,竟出乎意料的以「不知為誰而戰,不知為何而戰」為名,大動作宣布辭職,本來是一項無厘頭的政治動作,卻被捧成是「社會良心」的代表作,其背後就是反對台灣人領導的意志宣洩。馬英九的「愛盟」意識形態,於此可見一斑。


馬英九在其後十年間的政治造神與崛起,至少有一半因素是建立在他同時期,競爭對手陳水扁的無可救藥政治短視上。一九九八年,他因陳水扁在北市長任內「外強中乾」的脆弱中(他曾對失業中的謝長廷落井下石,也和李登輝時唱反調),輕易打敗競選連任的阿扁,為外省權貴復辟意識建立重要的灘頭堡;二○○八年,在阿扁八年總統種種短視操弄下,執政的民進黨已是眾叛親離,馬英九又輕易取得總統寶座。十二年間,陳水扁因輕忽「本土政權」內在價值體系的建立,間接幫助了馬英九旋風的成形。簡單的說,因為有陳水扁破綻百出的當權風格,社會能量就逐漸在外匯集,孕育了馬英九神話,雖然這一則神話是不堪檢驗的。


馬英九在八年台北市長任內,其政績乏善可陳已有定論(更無法與同時期高雄市長謝長廷相比),但因為有一個阿扁故事當對照組,他很輕易的當選國家領導人。至於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執政滿意度為何會那麼快速猛跌,原因也就更清楚了|因為陳水扁已下台,已不在政治圈,再也無法成為他的對照組!換言之,陳水扁再也無法當他的踏腳板,他再也無法因扁而墊高自己;沒有陳水扁的馬英九時代就必須回到自己真實的高度了。總之,馬因扁而崛起,但當扁已除役時,馬頓失著力點,就無法繼續營造神話了。馬、扁之間,竟有這種既微妙又令人吐血的依存關係,這大概也是全世界獨有的政治「姻親」現象,其間的奧妙,簡直不亞於小說「達文西密碼」,頗值玩味。


統派媒體其實也都清楚這種奧妙,為了挽救馬執政無能的低迷聲望,拚命在報導中強化扁家金錢醜聞的炒作,但不管如何,陳水扁已經不是政治實體的存在,這種打扁救馬的炒作手法,畢竟無法引起共鳴。馬英九及統媒,繼續要將陳水扁當成競爭對手,全世界任何政治觀察者,都會覺得荒唐而索然無味;而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馬英九的脆弱,簡直和一隻清朝宮廷遺下的花瓶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