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本養虱目魚 顏榮宏真科學
張倩瑋
2008/07/31 第645期
顏榮宏用科學管理取代傳統養殖方式,不僅自設小型實驗室,還嘗試用微生物製劑做底泥的清除、以草藥在飼料裡做添加草藥取代抗生素,不但讓魚吃得健康,人也吃得沒負擔。

每段故事都有個源頭,而顏榮宏的故事就要從海尾朝皇宮─大道公廟的大廟興學開始說起。


父親中風  無奈接續家業


台灣中南部沿海一帶水產養殖業相當興盛,但隨著都市變遷,養殖漁業若沒有求新求變,無奈也只能是個耗費人力、勉強能糊口的傳統產業,鄉村的年輕人更不甘埋沒於此,紛紛外移到都會區淘金,尋求更好機會,追求富裕的生活。


和其他的年輕人一樣,總希望有機會能到大都市裡尋求發展的機會,顏榮宏說他曾經也有叛逆的時期,如果有機會他也希望能到大台北走走看看,怎知命運的安排真是有趣,喜歡念書、成績也不錯的他,從成功大學數學系畢業後,繼續到中山大學EMBA深造,無奈父親中風,他放下高學歷可能有的好發展,接下養殖漁業的家庭事業,他打趣地說起一句俚語,「若ㄟ通做仕紳,誰要做土牛」。


接起父親在台江沿海從事四十年的虱目魚養殖、三公頃的養殖魚塭地,顏榮宏老實地承認,最初接得不太情願,年輕人總有自己的理想想要去實現,反而從小跟著父親學養魚的弟弟,或許是做怕了,竟穿起西裝,打起領帶,當起了電腦維修工程師,顏榮宏的口裡傳達出笑看人生的無奈。不過,認真的鑽研起養殖漁業的奧祕,他也不得不改口地說,「有啦,真的是有做出點興趣了。」


翻譯藥籤  發想青草養魚


既然決心留在台南,接下父親一生打拚的心血,顏榮宏認為,那麼就要從認識自己的社區開始,於是,他從附近的大道公廟裡所設置的社區大學開始,參與其中的青草班研究。為什麼是青草班?原來大道公廟是台江地區的信仰中心,大道公即保生大帝,為藥師,廟裡一張張的籤文並非是替信眾除憂解惑的籤詩,而是一帖帖為信眾除病養生的藥單。


藥單有沒有用?真實性高不高?顏榮宏說,因為保生大帝生前為藥師,所以藥籤裡的每一個處方籤都是經過翔實記載的內容,有藥經可以查詢,而他之所以加入青草班的學習,當初的目地很簡單,只是想協助廟方把廟裡藥籤中的草藥古名翻譯成俗名,讓信眾方便閱讀而已。


要從事翻譯,那就非得對青草有深入的研究,且要能知曉各種青草的習性,有沒有毒性?具有什麼療效?有沒有副作用?沒想到越陷越深,從學習青草處得來的靈感,顏榮宏認為,既然人可以吃青草養生,那魚應該也可以吃,而這個構想,還是他特地向大道公擲筊,獲得恩准才去實行的。


隨著顏榮宏來到台南市安南區沿海一帶,他說,安南區內因為有四到六公尺台江內海的水道經過,所以水質與土壤都具有鹽分,鹽地不適合種植農作物,因此,安南區內水產養殖相當盛行,顏榮宏不誇張地說,整個安南區有一半都是水,意思就是有一半的土地都是從事水產養殖,要說起台南的水產養殖,虱目魚的名聲可是十分地響亮。


養殖新法  科學取代傳統


走向顏榮宏的漁塭,馬達轟轟作響,飼料機忙碌地分食著草本飼料,虱目魚群聚地在水面跳動,在陽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閃耀如水中的鑽石,顏榮宏說這一帶的漁塭是以台江的鹽水混合天公水(即雨水)作為養殖用水,不需擔心抽取地下水的問題,更沒有地層下陷的煩惱。


顏榮宏解釋道,雖然安南區是烏山頭水庫水源末端,但漁民不敢用水,擔心上游經過太多農田,水流到下游後,必須擔負起水源遭到農藥污染的風險,所以每位漁民都會犧牲一定比例的魚塭當作水庫承接雨水,再混合台江的海水作為水產養殖的用水。


扣除這一層風險,水產養殖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病害的防治,「所以我才用微生物製劑做底泥的清除,還用草藥在飼料裡做添加」,顏榮宏用科學管理取代傳統養殖方式,不僅自設小型實驗室,還嘗試以草藥取代抗生素,魚吃得健康,人也吃得更健康。


不採用豆粉、魚粉混合抗生素的魚飼料,所謂的草藥入飼料是顏榮宏在豆粉、魚粉外,改抗生素為埃及國王草、赤道櫻草、綠莧、紫花苜蓿、臭川芎等數十種青草,依季節調配比例曬乾磨成粉製成飼料,且這類青草多具有清熱解毒、恢復體力、促進食慾的功效,會以這類的青草來做飼料,顏榮宏表示,魚就像人一樣,一旦健胃整腸後,養分吸收快,自然就能健康成長。


以菌制菌  清底泥減負擔


顏榮宏表示,魚類的生活環境原本就充斥著各種細菌與病毒,傳統的魚塭養殖,最困擾的就是病菌預防。在他父親養殖的年代,台灣有草蝦王國之稱,但就是因為病菌問題無法解決,才改為虱目魚養殖,現在則是虱目魚和白蝦混養。


混養的目的,除了帶給漁民的附加價值外,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虱目魚沒吃完的飼料白蝦吃,可以減少底泥的堆積;而顏榮宏擅用這個原理,除了在飼料中添加青草配方,魚沒吃完的飼料讓蝦子清除,再以芽孢桿菌分解底泥,如此循環,最後發現虱目魚的抵抗力、免疫系統增強,耐氧力也增加,就不需另外施藥,可減低生產成本。


指出三池實驗比較的魚塭,顏榮宏分析結果,一池用他父親的傳統養殖方式,魚塭不加芽孢桿菌,但使用草本添加飼料、清除底泥;一池用菌、用草本飼料、固定清除底泥;最後一池,添加芽孢桿菌、用草本飼料,但至今累積三年,水質依然清澈,還沒清理底泥,而且有水鳥進駐,虱目魚生長速度較其他兩池還快。


比較三池魚塭的用意,在於顏榮宏要證明,改變養殖方式是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尤其是底泥的堆積,更是影響了魚肉的品質。他解釋著,剩餘的飼料沉積在水底後會發臭,水中有機質增加,是導致魚塭水質惡化的主因,異味就會殘留在魚體,所以有人說虱目魚有「臭土味」就是這個原因。


顏榮宏強調,要讓魚吃起來沒有「臭土味」,就要改善水質,而改善水質首重「底泥」。依照傳統養殖方式,漁民每年需耗費兩到三萬元不等的費用,租用機具在清除底泥的工程上,先移魚、抽水、翻土、曬乾,既耗費人力,又多支出成本,所以他才請屏東科技大學共同協助研究,利用生態養殖,以菌制菌的方式分解底泥,一方面減輕成本負擔,還能把環境變得更好。


草本養殖 先經擬態實驗


當然,在草本成功養殖前,他在魚塭旁設置了一個小型的實驗室進行擬態的動作,為什麼不進研究實驗室?顏榮宏強調,他要真實的擬態魚塭生態,包括水質、水溫等,以不同比例、濃度、微生物製劑等進行小型研究後,再實體試驗;他反駁研究室中的擬態,往往不符合真實現況,導致失敗的結果,然後又要耗時再重新來過,因此,單就研發而已,顏榮宏感慨地說,「不要小看這破舊的實驗室,五坪空間,就燒掉可買兩台賓士車的錢了。」


據屏東海生館的資料顯示,虱目魚在大海裡若專吃藻類維生,藉由吸收藻類的營養,可以長到一百八十公分,顏榮宏現在將虱目魚餵以草本飼料,提升虱目魚的換肉率及抵抗天然寒、暑害的防禦力,透過餵食用中草藥研製而成的草本飼料,不僅具備了天然、保健、養生的優質元素,還通過了SGS食品實驗室的有機檢驗核可。


花了這麼多時間與金錢成本,顏榮宏當然希望讓養殖漁業以生物科技的方式再進化,讓傳統產業升級,另外,養生當道,他也希望吃的人可以越來越健康,吃得沒有負擔,顏榮宏說,他使用的草藥,都是人在吃的等級,定期讓魚、蝦進補,進而改善體況,提升寒害抵禦力,也保留食材的鮮美及兼顧食用者的健康。

冷凍蝦熟虱目魚 台灣驕傲新產業

除了虱目魚養殖外,顏榮宏和研發夥伴也一起從事相關附加產品的研發,像是改變蝦子的冷凍方式和熟食虱目魚的調理包等,他稱這些從台灣生態島而生的產業為「台灣驕傲」。

顏榮宏以有機草本飼料餵食草本虱目魚、草本白蝦後,打造有機魚塭,因為考量到定置網捕蝦時,數量難控制,產銷常失衡,為了穩定貨源,顏榮宏研發冷凍蝦。一般冷凍蝦大多添加化學藥劑-硝酸鹽來保鮮,雖然有效提高海產品的持水能力,使肉汁更豐富,抑制脂肪的氧化,有效延長期限,減小燒煮後重量損失,還能保持海產品的天然色澤及風味,有效防止魚糜蛋白質冷凍變性。

但食用者食用後容易有肥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引發氣喘、過敏等疾病,更會影響鈣質的吸收,侵蝕骨質,對人體有嚴重的傷害。顏榮宏認為,既然是強調有機養殖,冷凍蝦就不能添加任何化學藥劑,他改以急速冷凍保鮮,經過半年的試驗,以鋁箔裝來冷凍、真空讓蝦子「冷凍保鮮」,冷凍蝦可保存1年以上,食用後對人體也不會有害,而他的發明正申請專利。

另一項台灣驕傲是以顏榮宏養殖的草本魚做出多種口味的熟食調理包,虱目魚放入點滴袋中,經高壓烹調,難搞的魚刺經高壓與高溫處理後,化入魚肉中,讓食用者再也沒有藉口不吃虱目魚。(張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