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的祈禱
老包
2008/03/05 第624期
李登輝接受日本媒體採訪,透露他對謝長廷選情,以及台灣民主路線的憂心。言語中雖然含蓄隱晦,但很像是面對台灣困難時,一篇發自內心的祈禱文。

備受獨派陣營憂心的前總統李登輝是否挺謝問題,這幾天其實已經有了答案。李登輝接受日本媒體採訪,以含蓄的語氣對總統大選表示了他的態度,由於是使用他最能充分表達的日語問答,加以仔細檢視之後,可以發現他是將謝長廷的當選與否,與台灣的民主路線發展、台、美、日等國際關係,緊緊相扣一起,其憂慮的心情,遠超過台灣媒體以速食化解讀「是否挺謝」的境界。


李登輝在專訪中,通篇沒有直接提到他「支持謝長廷」,因此台灣媒體得以各自解讀,然而他說謝長廷如果失敗,「台灣的民主化將延緩二十年」,很明顯地,他認為李登輝個人的支持與否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台灣民主路線的發展|這和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所表達的心情頗為類似,李遠哲接受日本報紙專訪時,也沒直接說他支持謝長廷,但說他擔心台灣陷入不平衡的危險狀態,因此希望謝發揮「調整力」。兩個台灣重量級人士,在國會改選出現舊勢力復辟,一黨獨霸的政治危機中,都希望人們不要只是追問他們個人支持的對象,而應懷抱更為嚴肅的態度,省思總統大選的結果,將對台灣前途產生的重大影響。換言之,李登輝和李遠哲不願只是「口頭上」支持謝長廷,而希望發揮一種無形的念力,喚醒更多人認識台灣的危機與轉機,其實已和謝長廷緊緊綁在一起。


李登輝是國際尊稱的台灣「民主先生」,如果台灣的民主出現「延緩」(或倒退)二十年,那將是何等難堪的打擊?對民主先生來說,在他手中所辛苦打下的民主路線基礎,若是因為一場選舉的輕忽震盪,而產生崩解效應,豈不是前功盡棄?李登輝在一九九九年五月,卸任總統的前一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最後章節曾引用美國政治學家杭亭頓教授,比較台灣和新加坡政治發展的觀察當結語:「台灣的民主主義,在李登輝去世後還會繼續實踐;但李光耀的政治體制,將與其長眠地下」,這顯示李登輝是很自豪他的民主之父成就的,但這樣的基業現在卻遭逢嚴酷挑戰,他內心的憂慮,又豈是一句「支持謝長廷」所能形容?


李登輝已經高齡八十六了,與他親近的朋友都常感受他有時日無多的感嘆(不久前他還幾次表示對日本近來在銀髮族風行的一首詩歌「化為千風」,頗有同感,「不要在我的墓前哭泣,我已化為輕撫你面的千縷清風......」),在這種心境下,他在專訪中提到謝長廷若能急起直追馬英九(意即最後勝出),「兩黨的舊勢力就會一掃殆盡,很有可能進行大幅度的世代交替」,雖是隱晦的說法,但已點出一種「託付」的心願;所謂「世代交替」,毋寧是李前總統希望他能從此不再憂心民主路線的崩解,將來可以安心「化為千風」吧?


李登輝在專訪中也表示,「一般都認為馬英九是親中反日、謝長廷是反中親日,但其實不然。」統派媒體因此刻意斷章取義,解讀李登輝是在幫馬英九化解反日色彩,但其實會影響台灣選舉的,是中國而非日本,李氏顯然是在發揮一種「柔性太極」影響力,試圖幫謝化解中國的明暗反制(他指出住在中國大陸等海外的台灣人約有一百萬人,這些人的票,將大大地左右形勢的變化),選舉時或謝當選後,都希望中國能「與民進黨保持交流管道」,否則以國民黨復辟勢力在這一次大選的「改良精進」功力,中國試圖影響台灣大選的功力,也是日新月異,實為台灣民主路線很大的負擔。


總之,李登輝是一個倔強的政治家,他既不願被獨派認為「挺謝」乃理所當然(好像有點被綁架的意味),更不願謝慘敗給馬英九,以致二十年的民主路線努力化為泡影;然而謝長廷畢竟是李登輝在一九九○年召開國是會議時,暗中觀察所激賞的那個分組會議主持人,倘若他願意將心中的這個秘密說出來,相信也是「慶幸台灣有賢能」的一種坦率吧?選戰已進入肉搏階段,有虔誠信仰的李前總統,曾透露他在困難時必以祈禱來跨越關卡,這次他在專訪中言語的含蓄隱晦,以及濃濃的危機感,想來更像是一篇面對上帝的祈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