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求神明的必要
老包
2008/02/27 第623期
總統大選兩黨競爭建構在不公平基礎上,國民黨龐大黨產進行更為精進、精明的政權搶奪戰,台灣人在本土政權岌岌可危的當下,類似崑濱伯那樣下跪祈求神明保佑的純樸力量,就成為必要的選擇。

距離總統大選投票日不到一個月,馬陣營終於同意舉辦了第一場所謂的「辯論會」,但辯論會的設計,卻是預先知道提問人發問內容的政見發表,過程沉悶無趣,彷彿一場背誦大會,乃可想而知,謝長廷雖有意在過程中添加若干互動質素,但因馬英九根本不為所動,只顧自背誦預先準備的政策陳述,而使得謝長廷英雄無用武之地,「辯論會」也就少了激盪的火花。然而這正是馬陣營所希望達到的冷卻效果。


依照國會改選泛藍大勝的結果,馬陣營更有理由認為總統大選勝券在握,而為了持盈保泰,馬陣營只須穩住民眾當前的印象即可,社會任何嚴酷檢驗的要求,他都必須加以排除。然而民主的最基本遊戲規則,就是對參與選舉的候選人,加以透徹了解及檢驗,為什麼我們必須接受這種迷霧式的選舉過程?答案顯然是不容易出口的,就好像我們已有形式上的兩大政黨,但國民黨擁有龐大的黨產,以及六十年來拜長期一黨專政之賜,所遺留的綿密組織系統,但民進黨卻是一個「光棍」政黨,既無黨產資源,組織系統,也是零碎鬆散,兩者境遇差別,豈是所謂政黨公平競爭?因此,從這個基礎來觀察台灣的民主政治,才會發現每一次重要的選舉,其實都是另一場寓言中的龜兔賽跑,基本上是一種人性的考驗,以及意志力的延伸。


台灣在李登輝式「寧靜革命」所架構的民主路線,因此充滿了行為科學難以解釋的「天意眷顧」。李登輝是在意外中登上總統寶座(蔣經國猝逝),陳水扁則在北市長連任失敗後,因大國民黨分裂而漁翁得利當選總統,李扁所開啟建立的本土政權,幾乎就是在神明的旨意下,依循而行的。現在陳水扁時代進入更替時刻,有些人以「只要是經過民主選舉,就都是本土政權」,來詮釋台灣的民主價值。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國民黨以上千億黨產資源,既豢養了國會多數席次,也豢養了觸角無所不在的傳播媒體及地方組織系統,在一個全然不公平競爭基礎上的選舉,要得到本土政權的結果,豈是政治學語言所能一言以蔽之?尤其國民黨在喪失八年中央政權的選舉經驗中,已累積了更為精進、細緻的技巧,要挑戰這一隻民主大怪獸,談何容易?所謂只要經過選舉,就都是本土政權,這樣的說法,恐怕是一種民主的逃避、民主的退卻吧?


根據一家與馬陣營交好的統派媒體報導,目前企業界已興起一股西瓜效應,當他們不得不對謝陣營捐款一千萬元時(政治獻金),其實已預先捐款兩億元給馬陣營!換言之,國民黨雖然已擁有龐大的黨產金錢,但企業界基於「買保險」心理,仍願意挹注大把的鈔票,以免將來被復辟的國民黨秋後算帳。從這種捐款的心理,也可看出台灣民主的畸型。一個是不斷有人錦上添花的政黨,另一個則是終日等待有人雪中送炭的政黨,兩黨競爭基礎,猶如賓士汽車與腳踏車的競賽,又要如何納入政治學的民主理論?因此,任何政治專家的夸夸其談,其實都不如【無米樂】崑濱伯的突然一跪,他說「祈求玉皇大帝保佑,讓台灣人團結起來,否則台灣人的福報將『去了了』」,他以此純樸方式要求賜福「會照顧台灣的謝長廷」,他說他是挺台灣,而不是單純挺謝長廷這個人。


根據台灣智庫的民調,其實是多很多的民眾,認為謝長廷比馬英九有執政能力(從高雄市與台北市的政績比較),但其他的民調中,卻是支持馬英九當總統的,多過支持謝長廷。選總統若不是在意候選人的執政能力,那又是什麼畸型心理呢?當統派媒體及親藍的八卦媒體,竟把人權律師出身的謝長廷,以大眾傳播方式誣指他曾是調查局「線民」時,把長期被特務統治凌遲的被害者,任由一群昔日的加害者在此刻繼續羞辱時,我們除了憤怒以外,也要深深體會:台灣的民主路線,總是依賴神明旨意,在最後一刻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