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成典:憲政僵局 製造不正常國會
文可棋
2006/07/06 第537期
立法院前副秘書長羅成典指出,世界上少有像台灣這樣不正常的國會,根源是憲政體制混亂、沒有解決政治僵局機制,認同衝突導致統獨對立,藍綠無法合作。

國親發動罷免總統、親民黨力促倒閣、立委亂爆料乃至一觸即發的藍綠街頭衝突,讓台灣陷入空前政治危機,立法院前副秘書長羅成典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國會亂象與政治動盪原因是,憲政體制混亂(憲政設計不當),國家缺乏打破政治僵局的機制,若在正常國家,憲政缺失可用人事運作加以解決,但台灣因藍綠追求國家終極目標「統一」與「獨立」南轅北轍,意識形態尖銳對立,使得朝野毫無合作空間,追根究柢台灣的政治空轉與危機是「一個中國」國家認同問題,認同問題無法解決,台灣將成為不折不扣的分裂國家。


特權階級拚政治不做事


一生公職生涯全奉獻給立法院的羅成典,看到今天台灣國會議員不拿證據卻天天亂爆料、不務正業開記者會作秀甚至指揮檢調辦案,至為痛心,羅成典語重心長強調,他走遍並考察全世界許多國會,沒有哪個國家的國會像台灣如此不正常,尤其,當他看到立委動輒要求總統或官員尊重國會時更覺好笑與氣憤。


他說,台灣的立委是特權階級,坐領全世界罕見的高薪,光是每月薪水就有十八萬元(比照特任官)、助理費每月補助三十六萬元(部分立委聘請太太或親戚當助理)、每年出國有補助費(各部會的出國考察也有補助或免費)、搭飛機、火車等任何交通工具不限次數完全免費,立院補助每位立委每月四千八百元高速公路過路費、北縣市立委不住立法院會館者還可補助一萬八千元等,大大小小優渥待遇都是人民的納稅錢,但是,立委在國會做了什麼造福百姓的事?預算、法案不審,一天到晚拚政治,置老百姓於何地?這種國會根本不值人民尊重,他贊成國會人數減半。


今年一月退休的立法院副秘書長羅成典,是國內國會立法程序、議事規則專家,立法院大大小小法制規章羅成典多參與制定,面對今日國會荒腔走板的演出,這位「資深國會幕僚」心中感觸良深,一針見血道出國會亂象與政治動盪根由。


心向對岸製造對立衝突


羅成典從國親發動罷免總統案及親民黨力推倒閣案等高度政治性案例,歸納出二大原因,第一是憲政層次問題,即憲政體制混亂與憲政設計不當,導致政治僵局難以化解的後遺症,第二是藍綠對國家定位與認同的紛歧,後者更造成國會朝野無法理性對話,「一個中國」問題激化統獨對立、族群衝突,讓台灣淪為惡性政治鬥爭中永無寧日。


他首先說明最根本的國家認同問題,蔣介石退守台灣後,帶來一大批大陸籍人士,他們不以台灣為根,時常妄想反攻大陸,儘管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承認毛澤東政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但蔣介石的國家宣傳機器卻一再宣稱,中國大陸被毛澤東「竊占」、自己才是法統,隨著老蔣逝世,反攻的政治神話跟著破滅,蔣經國明知反攻大陸已是昨日黃花,但仍不敢放棄此教條,否則,國民黨無統治正當性,蔣經國只能透過有限的改革與放鬆管治,給社會部分自由。


羅成典指出,「認同衝突」在六○年代至八○年代已種下,蔣經國時代,海外台灣人與海外外省人的認同已出現裂痕,當時,海外台灣人認同「鄉土」但不承認「政府」,主要是國民黨長期舉行中央民代或更高層次選舉沒有代表性、政黨不開放、媒體不自由,不具統治正當性及合法性,但海外外省人卻認同國民黨代表的「政府」(中國法統),不認同「鄉土」(台灣),他們認為,台灣只是中國的一小部分,遲早要回去(中國大陸),這種思維延續到外省第二代,如趙少康、郁慕明、宋楚瑜等藍軍政治領袖,多有大中國情結,尤其,中國改革開放後,綜合國力上升及經濟實力迅速擴大,一些人更是心向對岸,本來台灣國內的政治僵局可透過人事運作或協商加以解決,但因「認同衝突」阻絕了藍綠立委的合作空間,加深雙方陣營鴻溝,朝野壁壘分明、完全對立格局從二○○○年延續至今。


統獨歧異聯合內閣破局


羅成典也以去年「扁宋會」破局為例說明,失敗關鍵正是民進黨與親民黨統獨立場的衝突與對立,在正常民主國家,總統與國會不同黨時,多組聯合內閣以穩定政局,通常作法是第一大黨聯合第三或第四大黨組成國會多數聯盟,台灣無法共組聯合內閣的根本原因是民親兩黨國家目標與意識形態歧異,若「扁宋合」僅限於民生等重大政策,不觸及兩岸、外交或國防等攸關主權議題,穩定政局尚有可為,偏偏「扁宋合」第一擊就是兩岸議題,破局已在預料之中;國親聯手對付扁政府,除民進黨是共同敵人外,兩黨的國家目標(一個中國)、意識形態、統獨立場(反台獨)一致,說明「國家認同」差異是藍綠無法合作的根本原因,此現象讓台灣陷入政治危機,付出極高的政治、經濟代價及社會成本。


再就憲政體制混亂部分,李前總統任內憲法經過多次修正,乃仿效法國第五共和的雙首長體制。羅成典說,國民黨執政後期,國會處於脆弱多數,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須經立法院同意,當時,一些國民黨原住民立委與無黨籍立委不斷向行政部門政治「敲詐」,成立原住民委員會就是政治勒索的結果,李總統對此厭惡至極,決定一勞永逸拿掉國會的閣揆同意權,但國民黨沒有想到有朝一日變成在野黨,二○○○年政黨輪替,爾後,民進黨雖成為第一大黨,但國親人數依舊超越泛綠,總統與國會多數黨不同黨,陳總統成為憲政設計不當的受害者。


憲政僵局造成動盪不安


目前憲法規定,總統有權任命閣揆且民進黨於二○○一年成為國會第一大黨,民進黨認為,依憲法精神與運作應朝向總統制,但國民黨認知則是,陳總統是少數總統且民進黨未掌握國會多數(國親及無黨籍立委聯手),因而認定扁政府違背多數治理精神,正因為憲法未規定多數組閣,藍綠爭執不休,加上憲政設計既非總統制、也非內閣制,總統與國會出現僵局時,總統不能主動解散國會(只能在國會提出倒閣案時選擇是否解散國會),再加上憲法未規範解決政治僵局機制,當總統對國會通過法案不表同意時,無法行使否決權、退回國會重審或不公布法案等機制,讓台灣政治陷入動盪不安。


羅成典指出,這次國會發動罷免總統案,國親要求陳總統到立法院答辯,民進黨認定,國親故意要羞辱陳總統,動機不良,加上,罷免總統的最後決定機關不是立法院,而是全體有投票權的公民,因而拒絕赴立法院答辯,改由直接訴諸「向人民報告」,此思維清楚看出民進黨認為,憲政精神朝總統制發展;國親對憲政認知是內閣制精神,因而發動國會罷免總統,由立法院行使罷免權(三分之二立委同意),不過,罷免總統也可訴諸民意直接由公民行使罷免權,但須有合格選民過半數連署(若是一千六百萬選民須由八百萬人連署),再由過半數(四百萬)選民投票同意方可罷免總統。


立院亂象淪為綁架場域


另外,國親兩黨痛批,陳總統拒絕到立院答辯是不尊重國會,羅成典認為,立法院不務正業、天天揭弊爆料、道聽途說,國會儼然政治鬥獸場、謠言院,尤其,部分國會議員平時不認真審法案,多趕在閉會前挑燈夜戰拚業績,朝野協商淪為少數黨團幹部或個人互相綁架場域,加上,立委享受林林總總特權待遇,未照顧百姓福祉,他認為,以目前立法院的表現幾沒有存在的價值,遑論受人尊敬,當今國會亂象,看在老國會幕僚眼裡,只能用百感交集形容。

國會活字典

羅成典,對大數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對國會資深記者、立法委員或研究國會生態的學者、司法界及黨政人士而言,他可是國內數一數二立法程序、議事規則專家,全國人事法規、官制及立法院法制委員會諸多立法事宜都有他的影子。

立法院是他公職生涯中的起點、也是終站。30年來他親眼見證台灣國會歷史變革,從有清朝看到沒清朝、沒有民國看到有民國,從國民黨一黨掌控到民進黨崛起,羅成典談起國會猶如一部活字典。

政大外交系畢業、政治所碩士及博士班,羅成典是台籍菁英,1968年受「CC派」張子揚、鄧翔宇推薦進入國會,當時,以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為首的「CC派」被視為國會反對派,與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倪文亞、趙自齊及林棟等「主流派」相互較勁,或許是推薦人為「CC派」,羅成典進到國會莫名其妙且毫無選擇餘地被歸類為「非主流派」;他坦言,戒嚴時代,公務體系台灣人很少,國會更是外省籍老立委的天下,他既被歸為「非主流」又是台灣人,有時難免遭到排擠,「CC派」標籤對他事業正反皆有。

做事認真嚴謹,2年後,羅成典從一般行政人員升到代理專委,1973年考上簡任官,1975年再升為法制委員會主任秘書,早年仕途可謂一帆風順,1995年再擢升為立法院副秘書長,成為立法院最高文官,但這個位置一待就是14年,公務員很少有人14年不動如山(未升遷),直到今年退休;羅成典不諱言,當年提拔的他人若是主流派,可能早已擔任政務官,但以今日「官不聊生」景況,當大官不見得是好事。

談起國會歷史演進,羅成典精神抖擻且如數家珍,1948年1月20日南京成立第一屆國民大會,此時國會處於萌芽階段,十足菁英取向,第一屆委員集全國菁英之大成,當過教育部長的張道藩出任院長、大學者薩孟武教授、情報頭子載笠親信劉啟瑞等都是立委,此時的國會人才濟濟、臥虎藏龍,儘管這段期間國會沒有民意基礎,卻是較正常、最專業且最認真時期,老委員凡事自己來,沒有助理或秘書處理日常事務,其質詢稿及法案擬稿多用毛筆書寫,許多老委員學養俱佳,文采又豐、字跡工整秀麗,有些質詢稿甚有珍藏價值。

第二階段演進是國會正式文件上看不到的CC派與三民主義青年團的較勁,也是他記憶深處的一部分;第三階段是增額立委與老立委共治時期,此時老立委掌握主導權,增補委員須投靠老立委才夠生存或往上爬,1980年代的國會是「黨外無黨,黨內有派」;第四階段全面改選,李登輝前總統推動中央民代自動退職條例,1991年12月31日,老委員全退,立委全由人民選出,國會真正走上代表民意機關。

立法院不乏記錄完整的文獻資料、委員質詢內容及法案通過的各黨態度與主張等,欲完整追述從清朝出生的老委員,國民政府遷台後的老委員時代,風起雲湧、新老交替的國會,乃至民主化的台灣國會變化,歷史演進的「國會圖像」,「多朝元老」羅成典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晰。(文可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