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音樂 王明哲寄望深
張倩瑋
2006/04/06 第524期
王明哲強調台灣母語音樂要走出自己的風格,唯有創作人從生命中發芽的音樂元素,才能撼動人心,才能找回這片土地最壯闊的面貌。

對於台灣,你有什麼樣的情感?有一首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

台灣是生咱的所在,感念感恩在阮心內,付出情意付出愛,代代花蕊代代栽。

台灣的四邊隴是海,青山綠水隨阮來,美麗山河咱所愛,毋通乎人來破壞。

台灣突出中央山脈,峰峰相連插入雲內,玉山阿里到奇萊,這是命根的所在。


這是音樂創作者王明哲以「台灣」為名,透過悠揚的音符譜出台灣的真,以熟悉的母語唱出台灣的美。王明哲更期盼藉由這首「台灣」,串起世世代代的台灣人對這片土地共同的記憶,重新拾起新的希望,用愛、勇敢和寬容,找回這片土地最壯闊的面貌。


舊作 現代人也感動


戒嚴時期的台灣,人民的自由、人權受到壓迫,那些為求台灣獨立建國,甚至勇於爭取自由的愛國勇士,卻被掛上「異議分子」的名牌,填入黑名單內,運氣好的人,被迫逃離家鄉;運氣不好的,就只有為國捐軀的份,或者深入黑牢,漫長的等待。


那時候的王明哲,也是一個全心投入黨外運動的年輕小夥子,雖然沒有號召力、沒有群眾魅力,但他善於發揮音樂的天分,譜寫一首首激盪人心的革命歌曲,而這首「台灣」原名「咱的故鄉」,正是二十多年前,王明哲以那些流浪異鄉遊子的心境,所創作的樂曲,當時曲中所指的故鄉,就是那些遊子日思夜夢的台灣。


時變境遷,九○年代的台灣已走向民主社會,所有的人都可以盡情地高談闊論,但政治情勢卻還在為著政治色彩而紛擾不斷,這首原本代表異鄉人心聲的歌曲,在歌詞稍作修改後,卻依然唱進現代台灣人的心裡,感動著聽眾,諷刺著唱衰台灣的人,不懂台灣的美。


創作 列入學校教材


聽過王明哲音樂的人應該都知道,二十多年來他的創作歷程。小時候家境不允許,王明哲無法接觸到他喜愛的音樂,直到當兵才是他真正接觸音樂的開始,當時軍中同袍帶來吉他,休息時便借來有樣學樣,亂彈一番;比較深入且正式接觸音樂,是王明哲退役後,在沒有樂理背景下,自 行買書研究名家作品和艱深的樂理技巧,只靠著一股傻勁和不恥下問的精神,造就今日創作四百多首台語歌曲,其中有多首作品如「苦棟若開花」、「火金姑」等列入學校教材的成績。


王明哲向來多以政治性題材和台灣土地息息相關的議題作為創作,就是因為他體內留著相同的激素,使得創作出來的豆芽不但能跳進人心,也會感動自己,「早期我在創作音樂的時候,會編寫邊流眼淚」,這麼感性的一個人是用生命寫音樂,用音樂寫日記,除了早期的政治事件入歌外,社會問題、社會關懷也是他創作的元素之一,王明哲將生活中所看、所感的點滴,訴諸生動多采的樂章,只因為他認為,音樂不是遷就音符,音樂是隨著心意、是生活的感觸。


曲風 作者內心詮釋


同樣一首歌,可以是很悲傷、也可以是很快樂的,單看創作者如何詮釋。王明哲強調,一首好的音樂需要從生命中去體悟、去感觸,而非憑空想像情節,寫出來的音樂才能感動他人;而除了生命的經驗能觸動創作的靈感,王明哲認為,還需要理論基礎來做音樂創作的後盾,像許多大師級的音樂人在作曲的技巧上,都要把合聲考慮在內,透過二度空間、三度空間的結合,協和度才是最好,所以他們的音樂能流傳久遠。


像是鄧雨賢的「雨夜花」、「望春風」,或者其他台灣歌謠如「望你早歸」、「補破網」,為什麼許多前輩音樂家的音樂能傳唱至今,王明哲表示,那是因為他們背後有強大的西樂理論支持著,加上音樂人的技巧與天分,讓這些歌曲凝聚台灣人的心。


反觀現在的流行音樂、台語歌的品質讓人質疑,王明哲比手畫腳地陳述著他的心情。他不滿流行音樂將偶像商品化,使得聽眾接收不到音樂的訊息,台語歌的市場為了求生存,以及音樂市場被主流商人把持著,不得不趨向通俗化,而壓縮了那些非主流音樂創作者的生存空間。


以現今最受年輕人歡迎的伍佰為例,王明哲認為伍佰的音樂沒有生命,甚至為了符合大眾的需求,以強烈的音樂節奏取代音樂本身的內容,市場上有太多諸如此類的流行音樂歌手,對音樂的理念不夠堅持,有的最後也屈服於市場機制,走向個人商品化,王明哲感嘆,一旦人成了商品、成了主角,即使音樂素質不夠,也能大賣,所以他悲觀地認為,台灣音樂市場向下沉淪。


寄望 獨特母語音樂


或許有人說,某位歌手很認真,常常到國外進修音樂,王明哲不全然認同,是因為許多音樂人出國的目的,是為了吸收外國音樂的流行元素,然後套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並非融會貫通,衍生成自我的特色;王明哲以西洋音樂人山塔那、艾瑞克‧克萊普頓等人的音樂為例,他們都是吉他之神,卻各擁江山、各有天地,這是因為他們創造出別人學不來的獨特風格。台灣音樂市場始終在萎縮,又何況是堅持理念創作母語音樂的音樂人呢?


王明哲始終認為,台灣母語音樂要走出自己的風格,一味地偏向通俗是不可行的,唯有創作人從生命中發芽的音樂元素,才能撼動人心,也才會有下一個鄧雨賢、郭芝苑的生成。

推動台灣之歌 政府應有規劃

文化總會每兩年都會舉辦台灣之歌創作比賽,第二屆獲選的特優作品是由王明哲的「台灣」和黃麒嘉創作的「戀戀北回歸線」入選,這兩首歌都是用河洛語創作,去年年底在高雄舉辦的音樂會頒獎典禮上,這兩首歌特別由台大合唱團來吟唱,更能凸顯這兩首歌的氣勢和震撼性;音樂會上,總統陳水扁特別在現場央求這兩首歌作為安可曲目,並且於今年農曆過年,特別將這兩首歌壓制成光碟,隨著總統紅包分送給民眾。

可見台灣母語音樂素質不差,而且人才濟濟,只是受到主流華語市場的掩蓋,讓這些音樂創作人才流於表現的機會,且沒有發聲與行銷的管道,黃麒嘉特別感慨,台灣母語歌謠的市場沒有人在意,真正屬於台灣人的聲音,因為市場需求不得不隨波逐流,他認為,官方體系應規劃輔導音樂人才,讓他們有生存的空間,台灣音樂不能永遠只有鄧雨賢的望春風。(張倩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