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水則發 蓪草紙繪出立體畫
黃麗妃
2005/04/21 第474期
「非紙之紙」質地細緻光滑,且因蓪草紙具有遇水恢復張力特性, 以水性筆書畫其上就可明顯看見凸起的圖案,壓得愈薄,凸起也就愈明顯。

「撐!撐!撐!撐到蓽(裂 開之意)!撐!撐!撐!雙頭撐,撐到蓽,沒人識。(打植物名一)」這句流傳在新竹一帶的蓪草謎腳,訴說著多數人不認識蓪草的故事。


十年前,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正式成立,透過蓪草紙的進貨買賣,陳瑞惠館長間接認識了元銍公司負責人張秀美,相較於其他的蓪草紙業者,張秀美樂於分享蓪草的故事;於是,八年前,日本紙學者小林良生透過紙博物館,希望來台尋找蓪草,也是透過張秀美的引介,陳館長第一次陪同小林良生在山林間看到蓪草的原生面貌,當時滿山遍野的蓪草,讓陳瑞惠感動與驚喜,他們以錄像和攝影紀錄下這曾讓台灣揚名國際的「非紙之紙」蓪草紙的源頭。但身旁的張秀美就提醒著,這一整片的蓪草很快就要沒有了,因為水果的價錢好,原住民都要改種水蜜桃了,陳館長當時不太能置信,沒想到每一次再與張秀美聯繫中,的確在在感受到蓪草即將消逝的危機,直到去年,正式開始籌備紙博十年特展時,蓪草立刻成了陳館長心中的第一選擇,只因為,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蓪草非草  台灣植物拉丁名


二○○四年再次上山尋找蓪草,正值颱風過後,一行人行經路基塌陷流失的山徑,險象環生,原本印象中在山林間布滿高聳茂密的蓪草林,在八年後再次尋訪,竟真如張秀美所言,「沒有了」,透過當年賣蓪草給張秀美母親的原住民鄭金治的協助,好不容易才找到「一棵」,這樣的光景帶給陳館長及隨行工作人員莫大的震撼與衝擊,還好還有熱心的原住民提供訊息,才陸陸續續在另一個山頭找到零星的三、兩棵,透過影像的拍攝,得以重現當年「採收」、「通脫」的景象。


皮膚黝黑的泰雅族人鄭金治,也是當初與張秀美母親交易蓪草的人,他以泰雅族語對蓪草吟唱出蓪草之歌,旋律曲調中透出滿滿的情感,透過翻譯可知,他唱著:「樹種了就有根,根種了就再長,泰雅族的子孫啊,我們要把好的蓪草留給子孫......」鄭金治告訴陳館長,「我們現在想要種蓪草啊,因為水果很麻煩,要施肥、要打藥,可是蓪草不用,種下去每年都可以收,就可以有收入。你們多用,我們就可以種蓪草,不要種水果。」


紙博用紀錄片的方式呈現即將消失的蓪草產業,找回曾經在蓪草輝煌產業中的一群人,告訴我們蓪草紙的製作及曾為台灣揚名立萬的發聲過程。也找來藝術家李朝倉,用裝置藝術及牆上的水墨,俏皮地訴說著關於蓪草林林總總的故事。


雖名為蓪草,卻不是「草」,而應該稱做「樹」。蓪草樹屬常綠灌木,屬五加科落葉灌木,多為野生,生長於中低海拔溫熱帶交界的赤土質山地,台灣新竹五峰及尖石一帶生長最多,全盛時期,委由原住民栽種的蓪草,經由人為的照顧,可以種出品質良好髓心肥厚的蓪草,撩出又長又平的蓪草紙。而這也是第一種以拉丁文命名的台灣植物。


蓪草功能  工業醫療都好用


蓪草紙與一般紙張的製成是不同的,一般紙是將植物取纖打漿,在水裡重新組合而成,而蓪草紙則取蓪草的白色髓心滾切成薄片而成,質地細緻光滑的蓪草紙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活的植物細胞切片,裡面有輸送水分的細胞組織,具有膚觸般的質感及亮晶晶的光澤。


它的最大特點在於「遇水則發」,雪白的蓪草紙可以在上面寫字作畫,以水性筆書畫其上就可明顯看見凸起的圖案,壓得愈薄,凸起也就愈明顯。這是因為蓪草紙在製作時,是先將採收下來的蓪草去頭去尾,再以竹子塞入髓心,取出後的髓心經過曬乾,再行撩成薄片,成為蓪草紙,當以水性筆畫上時,蓪草紙遇水恢復張力,便恢復了原來的厚度,是一種物理的還原現象。


現在能夠將蓪草心撩成薄片的師傅已經少之又少了,年屆七十的施柳月老師,因為小時候家裡就是工廠,幼年時的她在工廠中嬉戲,對從蓪草取下撩成一片片雪白的蓪草紙充滿著好奇,雖然家人總一再喝斥小孩子別去動師傅的刀具,因為要是刀壞了、鈍了,就得送去磨刀,總要浪費上幾天不能工作,但濃濃的興趣讓她與蓪草結下了不解之緣,一般師傅要花上一年的時間學習才能撩紙,而施老師的聰慧和學習,讓她很快上手,能撩出一張張品質穩定、薄如蟬翼的蓪草紙。


蓪草除了作為紙張、勞作之用外,在工業上則取其隔音、保溫、隔離絕緣的特性,醫療上,則是通乳、利尿的藥材,另外,生活上可作為軟木塞,撩紙剩餘的草芯仔捲成螺旋狀,可拿來插針防鏽;早期婦女逢喜慶時頭戴的春仔花也是蓪草所製。民間還有「骨白蔭子孫」的說法,蓪草紙栽下的絲狀「草腳」又可稱為「上絲」或「鳳尾絲」,置於往生者的棺材底層可作為吸屍水的材料,時至今日仍深受上流社會的喜愛。


蓪草紙藝  享譽全球受好評


台灣的蓪草產業,自日治時期發展,日人在新竹設立輔導產銷和人才培植的蓪草株式會社,由陳其祥家族經營的金泉發於一九二五年獲得巴黎國際手工藝獎,巴黎、德國的商會相繼訂購二吋七的蓪草紙,從此台灣的蓪草紙藝享譽全球。國外訂購的蓪草紙要求品質,現年已經八十多歲的李宗廉,在光復初期就讀台大機械系,經過他不斷研發改良,染色加工,還做到保濕、防霉、防火,製成各式各樣的花環、康乃馨、玫瑰花等,外銷到夏威夷、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做為胸花及耶誕慶典使用,尤以水中花廣受日本喜愛,因為蓪草紙是活的細胞,泡在水中不會腐爛,特殊的質感及栩栩如生的觸感令人愛不釋手。據李宗廉所說,全盛時期一天要外銷十萬朵的蓪草花,當時為了趕出貨,工廠住家附近的學校老師、家庭主婦人人都在做蓪草紙花,也在新竹一帶創造了台灣的蓪草紙手工藝的全盛期。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風靡國際的蓪草花漸被取代,一九八○年左右產業也隨之消匿在歷史的軌跡裡。


現今因為對母親所從事的蓪草紙業存著一份感念與愛,張秀美還堅持著在蓪草產業中努力,只是迫於環境的無奈,工廠已外移,回想母親當初與種植蓪草原住民的買賣,全憑一句話就信守承諾的交易,彼此濃厚的誠信與互助情懷,深深影響現在商場上的張秀美。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在回顧歷史的光環,也紀錄下曾讓台灣揚名國際的「紙」,在關懷本土文化的同時,期許為台灣的蓪草紙注入一股活水,在台灣再現蓪草紙的生機。蓪草紙展即日起展出至十月底止。

蓪草紙製作流程

1採收:砍下蓪草去頭去尾。
2通脫:用竹子塞入髓心,將樹芯通脫後並曬乾。
3打草節ㄆㄚˋ ㄘㄨㄛˋ ㄗㄚ˙將曬乾的蓪草芯切成段,每段約9公分。
4撩 ㄌ一ㄜˊ草:撩成長條厚薄均勻的薄紙。
5剖 ㄆㄨㄚˋ草:切成正方形的一疊紙。
6退 ㄊㄟˋ草:分等級,並淘汰劣質品。
7綁 ㄅㄚ˙ 草:綁草技巧包括量測、修邊及綑綁。

(1)量測:先量出5只紙疊(3—吋或3—吋)的高度,分2只及3只準備修邊。(1只約65?70張)。

(2)修邊:用手將參差不齊的紙弄齊,將正方形板夾住紙的上下兩方,用刀修成符合規格的尺寸後取下 方形板。

(3)綑綁:把鹼草搓捲成細長條(撚ㄌ一ㄢˋ草)塞入紙疊裡,分 2、3只捆綁,最後5只綁成一捆。

8裝箱 400捆(2000只)裝成一箱。
【註:注音為台語發音】
(資料來源╱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整理╱黃麗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