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南: 社區總體營造已深耕
林依蓉
2003/07/25 第383期
陳其南認為,從社區全體民眾的討論,共同尋找共識,透過這樣的學習,找出自己要的東西,這才是社區總體營造最主要的意涵。
南投的桃米社區經歷九二一大地震後,以生態觀光休閒的定位重新出發;宜蘭冬山珍珠社區利用稻草工藝與風箏文化創造出經濟產業的第二春;花蓮池南社區在面臨人口外移與傳統原住民文化消逝之際,採行形塑空間建築的概念還原文化。他們活化社區的方式與過程也許不盡相同,但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都屬於「社區總體營造」。

◆以文化為出發點

說起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絕不能忘記這位概念的發想者│政務委員陳其南。一九八○年代他雖然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對於台灣的事務仍十分關心,常受邀在報章雜誌撰寫評論性文章。李登輝總統十分認同他的想法,便延攬他回台接任文化建設委員會副主委,當時是一九九二年。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也在那時候提出的。

「台灣當時正面臨政治的轉型,李登輝擔任民選的第一任總統,因此整體的政治解嚴、民主化、本土化的趨勢便積極地推動。在這種情境底下,社區總體營造雖然是以文化為出發點,但卻也落實了基層民主自治的推動。」陳其南進一步指出,「因為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的精神,便是地方住民『由下而上』去決定他們的公共事務。」

一九六○年代台灣推動的社區發展,主要是以硬體建設為主,是「上面要怎麼做,下面跟著這樣做」的方式,社區居民的自主性、自發性不高。而社區總體營造,則是以「由下而上」、「自立自主」、「居民參與」為原則,將文化落實在社區營造中,展現全面性的、全民式的、基礎式的文化風貌,讓文化不再僅止於辦辦活動的裝飾作用。

「從社區的參與,甚至由社區全體民眾的討論,共同尋找共識,透過這樣的學習,找出自己要的東西,這才是社區總體營造最主要的意涵。」陳其南語重心長地說。

◆它是個社會工程

回顧社區總體營造推出的時空背景,其實就是「工業化、都市化浪潮之後一個開始以『人』為思考主體的一個時間點」。台灣社會因為經濟產業由農轉為工商業,農村大量的勞動業人口移入都市,造成農村萎縮凋零、產業沒落,都市人對地方事務缺乏參與熱誠和「共同體意識」。

有鑑於此,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簡單來說便是一個「全面改造文化面貌、環境景觀和生活品質的長期工程」,希望不論是在城市或鄉村,生活環境、美學品味、社區秩序或是產業型態,都可以為台灣基層社區帶來一個全新的風貌。

然而陳其南強調,其實社區總體營造並不是政府單方面說要推動,全部的鄉鎮縣市就必須跟著做。它牽涉的層面廣泛,包括地方居民的意願、地方行政長官是否願意配合、當地是否有專業人士支援、地方上有無值得發展的特色等等。「與其說它是一種政策,不如說是一項社會工程,為的是要『改變人的想法與行動』,也因此,它必須長期經營,沒有辦法一蹴可幾。」

十年的歷程下來,陳其南認為最值得驕傲的即是「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地方政府上已逐漸內化」。在地方上,社區總體營造讓許多原本散居各地的高知識份子找回為家鄉盡份心力的方式,也凝聚了更多原本在地方默默耕耘的人。在地方行政方面,自行從事社區總體營造,自動分配資源、訓練人才。

陳其南舉例說明,「例如現在大部分的縣市都有社區規劃師的制度,幫社區做總體營造,但事實上中央政府並沒有這種制度,這就是社區總體營造在地生根的最好證明。」

◆在地生根可永續

也因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在地方上得以深化,後期各部會推廣行政也會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來推行。「社區總體營造不只是文建會推動的案子,內政部、經濟部、環保署、衛生署、原委會、農委會等部會也會以這種概念來推廣政策。」

社區總體營造走了十年,展望未來,陳其南希望能以地方行政系統為執行的主體,各部會位居輔助的角色。「我們其實應該利用原有的基層行政體系來執行社區總體營造,畢竟,他們與社區居民的關係最密切,也最能即時反應情況,與社區居民溝通協商。

此外,文建會目前也正在草擬社區營造條例,希望能賦予其法源,讓社區總體營造走得更順遂。陳其南肯定此作法,也寄予厚望。他表示,社區總體營造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主要是操作方式會影響作為,社區總體營造一直都朝著擴大、深化影響力的目標邁進,未來也是如此。他希望社區總體營造能讓社區居民瞭解並肯定社區的文化資源,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關心自己的家園,協力經營,如此社區才能永續發展。

宜蘭冬山河畔珍珠社區

文╱林依蓉 站在平靜安詳的宜蘭冬山河畔,很難想像早期它曾是一條水患頻傳的河流。自從一九七五年起,政府陸續進行整治工程,而後以「親水」概念來規畫冬山河遊憩設施,冬山河從宜蘭人的「惡夢」搖身一變成為「希望之河」,每年所挹注的觀光效益使得宜蘭人得以擁有無限希望。 在這條「希望之河」的中游兩岸,有個名為「珍珠」的社區。這裡有一群人懷抱著理想與希望,為了讓傳統農村注入新的活力,使得暗沉的「珍珠」重新閃耀光彩。「如果沒有社區總體營造,珍珠社區現在還只是個默默無聞的農村。」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後進開宗明義地說道。一九九九年李後進接任以來,運用社會工作專業推動社區營造,二年後開始發展社區產業─稻草工藝,提升珍珠社區的產業結構。而後每年舉辦的「稻草藝術節」,除了展示珍珠社區稻草工藝的成果,更吸引了不少觀光人口。 「其實會以稻草為主題完全是神來一筆。」社工出身的李後進原本想引進「面具」治療的概念,幫助社區居民激發潛能、建立自信,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剛開始是發展木雕面具,但由於珍珠社區並不產木,便將材料改成紙箱。不過他們後來發現社區內俯拾即是的稻草,更是製成面具的好材料,而且也能讓資源再利用,便開始大力推動「稻草工藝」。 有著傳統象徵的稻草,朝向現代工藝藝術品的層次發展,創造出珍珠社區的新興文化產業。這一舉動,除了有廢物利用及環保的概念外,也讓社區的民眾在閒暇之餘,多了一項陶冶身心的技藝,提昇生活品質。 珍珠社區的發展不單只靠稻草工藝,還加入了冬山鄉的「風箏」文化產業,邀請風箏大師李後瑞及林錦崑到社區教導製作風箏。從剪裁、上色、調整到完成後讓風箏升空,全是自己DIY,讓習慣使用便利成品的現代人,有不同的體驗與感受,也使傳統的風箏文化獲得傳承。 如果想在這兒待個幾天,細細品味當地的純樸與獨特,住在民宿是不錯的選擇。珍珠社區的民宿結合蘭陽平原的特色-竹圍,有擋風、防衛、造景、消暑等功能。事實上,隨著時代演進,竹圍已快消失殆盡,因此珍珠社區經由行政院農委會輔導補助,積極推動「農村新風貌-竹圍聚落計畫」,以傳統建築景觀發展民宿產業。 「這是一個傳統農業轉型多元化的階段,在地景觀資源的獨特性是重要資產,更有無限可能,發展觀光民宿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即是可行的方向。」李後進如此相信著。 ‧相關資訊:珍珠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宜蘭縣冬山鄉富農路一段383巷50號 ‧電話:03-9591957 ‧網址:www.jenju.org.tw ◎南投埔里鎮西南 桃米社區 文╱陳乃菁 桃米里,位於埔里鎮西南方約五公里處,是埔里前往日月潭台 線上的傳統山村。根據當地史料記載,一百多年前,位於魚池五城一帶缺乏米糧,當地的居民必須經常翻山越嶺到埔里購買挑運糧食,桃米里位於挑米路線的中繼站,因此被稱為「挑米坑仔」,日治時代稱為「挑米坑莊」,國民政府來台後,才改稱為「桃米里」。 隨著時代的變遷,桃米里早已不再扮演挑米中繼站的角色,往昔熱鬧的場景日益蕭條,尋求發展的年輕人大量流失到外地工作,留下來的,多是依賴傳統農業維生的老年人口,山村沒落衰老,迴盪於野林間夜間的蛙鳴更顯孤寂。 九二一地震帶給桃米更大的創傷,卻也讓它在治癒的過程中,得到更嶄新的希望。 地震時,桃米里內三百六十九戶中有一百六十八戶全倒、六十戶半倒,損失慘重。然而,桃米里的居民頓時凝聚起舊時農村團結互助的精神,自動自發地從清理桃米坑溪河道、培育苗木等行動開始,逐步恢復桃米的自然生態景觀。 「地震後,我們第一次開居民大會,很多人都失去了親人和住家,但是大家所討論,竟然是要趕快清理桃米坑溪的河道,重新恢復溪流的生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現任生態解說員的桃米里居民劉碧雲不禁露出驕傲的笑容。桃米里區內有六條清澈的溪流流灌,到現在,居民仍然是飲用天然的溪泉水。 桃米里重建委員會更尋求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協助,塑造「桃米生態休閒農村」的願景,而為了達成這樣對於桃米里來說前所未有希望藍圖,世新大學觀光系陳墀吉教授等人所組成的團隊、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共同協助整體規劃並著手相關的教育訓練課程,做為經濟轉型和永續經營的專業協助,透過教育過程,培養專業人才,進行社區總體營造。 根據桃米里生態資源調查的研究顯示,全台灣二十九種蛙類,在桃米里就可以看到十九種;全台灣一百四十三種蜻蜓,在桃米里就發現四十五種,全台灣一百五十種鳥類,在桃米里就有五十八種。這樣的數據還不包括未發現的物種,桃米生態資源之豐富,每一次探掘都會有豐碩的驚奇。 「原來轉個點子,桃米里也能這麼美麗,除了珍貴的生態,還有濃厚的鄉土人情味。」同樣也是生態解說員的邱富添,擅長的是蛙類解說。十六歲到台北工作,三十多歲時又回到桃米里做水電工作,他自己想都沒想到,一場地震卻讓他真正的愛上自己的故鄉,接觸研究他從小捕抓來玩耍吃食的青蛙,目前他則靠著雙手經營出一間屬於自己的民宿。 生態旅遊現在是桃米最重要的新興產業,而民宿的發展也隨之而起。許多原本大多務農的桃米人,經過專業社區課程的訓練後,學習如何轉化桃米原本就擁有的農村風光和生態資源,化為可兼顧經濟與環境保育的民宿產業。 桃米當地的民宿極具特色,住屋附近經常就是生態解說點或苗圃園區,民宿主人則是最親切、知識最豐富的解說員,將人文與生態做最完美的知性結合,絕對值得遊客捨棄繁華大旅館,選擇到此住上一宿。 ■地震帶給桃米創傷,但也得到更嶄新的希望。(楊錦煌攝) ◎花蓮壽豐鄉池南社區 文╱林依蓉‧圖╱池南未來材工作室提供 未來,這個帶有無限可能的字眼,總是給人希望無窮的意念。面對一個老舊無發展的村落,它的未來,會是繼續殘破下去,或者能有新的轉機出現?在解答之前,請先跟我們到花蓮壽豐鄉池南村去看看。 池南村,位於鯉魚潭南方。這個絕大部分由原住民(阿美族),少部分由閩南、客家與外省所組成的村落,和不少台灣農村一樣,面臨人口外流的危機,逐漸喪失了其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池南村的發展比一般社區來得不容易之處,在於境內有著「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也因此發展受限於風景管理處的規範。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池南村子弟的李松根曾道出池南村的危機: 「政府政策的牛步化,禁建此一農村三十年,美其名為保護,卻又不去執行違章建築的破壞城鄉景觀。在稻穀生產沒有辦法維繫農村人民的生計之時,原住民原有的稻田,老早已經在一九七○年代賣給了在都市謀生的新式中產階級,做為其週末烤肉休閒度假之用。買賣土地,作為生計,年輕世代出走,池南村在可以預期的不久,將會與其祖先所創下的歷史與記憶再見。」 為了找回池南村的特殊歷史意涵,進一步活化社區,李松根於二年前成立「池南未來村工作室」。「取名為未來村並不是追求科技,『未來』的意涵在於『希望』與『傳承』。有了延續,城鎮便得以永續存在。」在二年多的「未來村的解放」工程,池南的生態、文史脈絡與空間發展漸漸有了雛形,觀光效益也因而增加。 池南有自然的美,也有人文歷史的深度之美,處處令人驚豔。生態池的蟲鳴蛙叫、蜻蜓飛舞,池邊野薑花、波斯菊隨風搖曳;鯉魚潭的螢火點點,綠水映青山。達魯岸聚會所,阿美族商討公共議題的場所,對部落而言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竹屋民宿,採用阿美族傳統的居住模式,重新還原原住民的居住文化,更是看得出對傳統傳承的用心。 池南,正在一步步邁向一個新的未來,李松根預計明年三月的螢火蟲季,池南應該可以正式與國人見面,他也有信心在二○一○年之際將池南介紹給國際友人,讓世界認識池南。池南的未來,在未來村工作室的規劃實踐之下,應該可以走得更光明。 ‧相關資訊:池南未來村工作室 ‧地址:花蓮縣壽豐鄉池南村池南路二段28號 ‧電話:03-864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