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教室╱陳黎
李敏勇編選
2003/06/16 第377期
多遙遠啊
港口與島的呼喚
在我們共同長成的濱海的中學
一千次 風
把鹽塊撒進晶亮的課本

我坐在闃靜的圖書館一角
跟同起伏的潮聲一頁頁批讀
學生週記
魚網晒滿斑駁的沙灘
旅行社的巴士載來最新一批看海的外國旅客

那是在他們紛紛走近那座白色燈塔的同時
我看到紫紅的浪花飛上堤岸
沖散年輕的我們,並且
越過鐵道
偷偷引誘上課中的我的學生

我並不懷疑,此刻
你們也許正在遠方的陸上想念這港口
一千次船隻的離去
我留在下午
看守這一片逐漸受蝕、後退的海岸教室

-1979.陳黎

陳黎(1954- )

本名陳膺文,花蓮人。 師範大學英語系畢業,在花蓮的中學從事教職,也在東華大學兼課。他的妻子張芬齡是他共同翻譯外國詩的搭檔,也是他作品的詮釋人。 一九七○年代中期就開始發表作品的陳黎,嶄露頭角是一九八○年代,但仍以譯介為主。一九九○年代初,出版了《小丑畢費的戀歌》以後,著作和翻譯的成果更見豐碩,在許多文學獎項拔得頭籌,成為東台灣花蓮受矚目的名字。 他還有詩集《家庭之旅》、《小宇宙》、《島嶼邊緣》、《陳黎詩集》及多冊散文集、譯詩集。 做為一個在花蓮的詩人,一位在中學任教的教師,〈海岸教室〉透露了許多相關的信息。 透過在濱海的中學的工作與生活場景,詩人似乎在與昔日的同學對話,並且觀照著他的學生們。過去和現在,橫越在時間的記憶,也落置在空間的場景。 在海岸教室,體驗著港口與島的呼喚。在這裡,在此地的詩人,回憶三年的學生時代「一千次 風╱把鹽塊撒進晶亮的課本」的情景和氛圍。而現在,是在圖書館一角一頁頁批讀學生週記。相對於駐守在海濱城市的是一批批旅行社載來看海的外國旅客。 昔時的記憶和現時的經驗,從海岸教室可以想像,可以觀照到自己的童年和學生當下的情境。那是交織在海的景色裡,不斷演繹著的人生。詩人在自己的過去和學生的現在描繪著人生風景。 港口與島的呼喚裡,有鹽塊、有潮聲、有魚網、有沙灘、有白色燈塔、有浪花、有堤岸、有鐵道、有船隻……留在長成之地的詩人,透過在中學任教的際遇,編織人生裡的意象。 我和你們(昔日的同學們)和他們(外國旅客和學生),成為裝置在海岸教室的形影。而我,詩人自己才是真正的觀照者。詩人自認是一個看守者,與「這一片逐漸受蝕、後退的海岸教室」,有某種承諾要信守。 相對於離去者的想念,看守者的信守的承諾更為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