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祭 客家民間信仰之最
林依蓉
2003/08/26 第387期
就為了一頭豬,讓客家義民節聲名大譟,熱烈的討論從文化層面延燒到政治面向,也吸引了不少人指名要看「總統豬」。但是,義民文化的本質究竟是什麼?豈不更值得我們關心。

要了解何謂義民文化,得先認識什麼是義民。義民爺是何許人?義民廟正廳一副對聯,給了個明確的答案:「本是負荷鋤已得嘉名榮一字.即此忠肝義膽方能血食耀千秋」。國策顧問林光華解釋道,「簡單的說,義民爺就是我們大家的祖先,他們本來是負耒荷鋤、開闢這片土地的拓墾者,因保衛家園而犧牲生命的先烈先賢。」

義民的義膽忠心、保境安民之舉,獲得後世客家子孫的景仰,除了在台灣各地立廟供奉,並於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年)開始,舉辦春秋二祭,其中中元祭典改由十三大庄輪值,至一九七六年增為十五大庄。此外,別具特色的「奉飯」祈福,更能表現出義民爺與客家人之間的親近。

◆奉飯習俗延續二百多年

奉飯在書面資料上稱「奉饌」,簡而言之便是用飯菜祭拜義民爺。研究客家文化學者邱彥貴對於為何不用敬奉神明的「牲」,而用敬奉亡故親人的「飯」,有著獨到的看法。「奉飯儀式可能是觀察信徒態度,或是討論義民神格的一個關鍵之處。在義民信仰中,信徒對其所尊崇的義民爺行奉飯之儀,事實上是一種最基本、日常性的宗教行為。」

這項延續二百多年的奉飯習俗,起源於義民爺出征前,鄉民會挑擔供應酒食,以壯聲勢,同時征戰途中挑擔供應飲食,藉以慰問。戰爭結束後,對於戰亡的義民建廟祭祀,每年祭典時仍沿襲「奉飯」的習俗,以表追思。時至今日,桃竹苗地區還有輪流每天為義民爺奉飯習俗,這無疑是義民爺與客家人關係緊密結合的最佳表徵。

至於義民廟的傳統中元祭典,從農曆七月十八日至二十日(八月十五至十七日)共持續三天。先是十八日下午在廟前「豎燈篙」,用意在招請各地的孤魂野鬼前來享用祭品。燈篙豎完後,晚上便要將「大士爺」安置在廟門口。大士爺俗稱鬼王,主要工作為掌管眾鬼,公平分配普渡的祭品。而十九日的「放水燈」,目的在於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危害人間。

◆義民之祭香灰隨風紛飛

農曆七月二十日是祭典活動高潮,廟方依循古禮舉辦祭典,在客委會主委葉菊蘭、客家大老吳伯雄、新竹縣長鄭永金與廟方人士行三獻禮(獻花、獻果、獻酒)後,由祭典委員會總爐主鄭熙寧恭讀祭文。廟堂香爐中插的線香,香灰隨風紛飛,在肅穆的氣氛中,不禁令人感到義民爺的神靈就在周遭似的。

廟裡隆重的儀式,表達對義民爺的無限崇敬,廟外也以熱鬧滾滾的慶祝方式普渡中元。廟前廣場上一字排開的神豬、神羊,精心打扮後,裝置在色彩繽紛、配上各色燈光、掛滿了金牌的豬羊架,頓時只覺得一陣眼花撩亂。

令人目眩的不只是近三十隻的神豬而已,電子琴花車辣妹的清涼秀,在豔陽高溫下到底是名副其實的「清涼降溫」,還是令人血脈僨張險些暈倒,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新竹縣縣史館籌備主任林柏燕認為,「這些花車小姐其實還滿節制的,因為在神明面前,誰也不敢太過火。」他半開玩笑的說,「太過份的話回去可是會鬧肚子疼的。」

奉飯也好,敬奉神豬遭非議也罷,為了熱絡場面請電子花車助興也無所謂,這一切,只是為了表達對義民爺的敬意。「義民廟承傳千秋香火,中元節祭拜萬世祖魂。年年熱鬧、代代相傳,保衛鄉土、義民之魂。」林柏燕做的「義民魂」這首詩,便是客家人對義民爺永遠不變的信念。

◎義民信仰緣起

■致力研究客家文化的學者邱彥貴在<從祭典儀式看北台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一文中,有完整的說明: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年)彰化爆發林爽文事件,同年十二月陷淡水廳(新竹城),逼近六張犁庄(今竹北六家)。六家地區的重要墾首林先坤,聯合陳資雲、劉朝珍等率鄉民抗敵,凡三千人,即所謂義民軍。

在與林爽文部對抗過程中,犧牲二百餘人,班師時以牛車沿途遍拾有黑布圈為記的忠骸,原先預備歸葬大窩口(今湖口),但車過鳳山溪後,牛隻不受驅使,經焚香禱告並擲筊取決,確認為先烈已自擇葬地,遂徵得地主戴禮成、財成同意,以其父戴元玖之名獻地,合葬於此,即日後義民塚。

其後乾隆特頒親筆「褒忠」以為獎勵,林先坤等人並召集仕紳提議建廟以祭祀。於乾隆五十三年冬奠基動土,五十五年落成竣工,此即義民廟之軔始。其後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中部戴潮春事起,義民軍二度出征,犧牲者百餘人又歸葬於此,是為附塚。由這二度民變事件中犧牲的義民,構成今日包含枋寮與苗栗等地,北台灣客屬「義民信仰」的緣起。(林依蓉)

蘇進強 接任文化總會秘書長

原文化總會秘書長黃輝珍因接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一職,宣布辭去秘書長工作,經由兼任總會會長的陳水扁總統核定,決定將秘書長職務交由資深文化界人士蘇進強接任,八月十五日進行交接儀式。 蘇進強的人生經歷豐富,除擔任台聯秘書長外,做過台灣時報總主筆與台灣新聞報社長,也曾是國策中心研究員,他表示,過去他給外界的印象是個「政治人」,但他一直以來都不忘身為「文學人」的角色,他對於文化總會有深切的期待,期望能透過它進行架構台灣主體文化價值的工作。 出生於雲林、四年級生的蘇進強,在文學創作路上時獲肯定,筆名「履疆」的他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聯合報小說獎、吳濁流文學獎等多項殊榮,短篇小說〈楊桃樹〉曾入選國中國文課本第六冊。「文學是我不悔的職志」,蘇進強說,後來他進入國安會,工作上似乎與文學扯不上邊,但仍不忘期勉自己每年至少寫幾篇小說,不忘創作。 蘇進強強調,文化總會屬於民間社團,因此在與文化建設委員會等政府單位之間的互動,扮演著相輔相成的地位,且能夠提供各界文化人士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而文化總會將來也會挖掘台灣更底層的常民文化,紀錄台灣草根文史故事,豐富台灣民間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