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美學
老包
2008/12/04 第663期
一九九六年創刊時我們曾發現一種七十五%的美學,希望李扁以及長扁能真心合作,共創長遠的台灣價值,可惜這一門美學被阿扁及統媒徹底破壞了,我們因此必須暫時停刊,以尋求在廢墟中重建城堡的可能契機。

在奮戰十三年之後,《新台灣周刊》要宣布暫時停刊了。回想這十多年的台灣主體意識媒體之路,若以「蓽路藍縷」來形容,也不為過,其中有太多艱苦與辛酸,我們不曾輕易向外界透露,但走到今天必須宣布休息的地步,倒是始料未及。


本刊是在一九九六年,台灣第一次舉辦總統直接民選,而中國宣稱為了「遏止台獨勢力」,對台進行文攻武嚇、向台海發射導彈前夕創刊的。台灣舉辦總統民選,是李登輝進行「寧靜革命」大戰略的一部分,也是民進黨與眾多本土民主派人士,所共同努力推動的重要成果,我們選擇在那關鍵時刻創刊,當然具有見證歷史、參與「化統漸獨」革命的特殊意義。而在中國配合台灣統派媒體文攻武嚇的威脅之下,選舉結果,李登輝得票百分之五十四而當選,民進黨彭謝配得票百分之二十一;根據這個結果,我們在第一時間搶得解釋權,將其解讀為「百分之七十五的台灣認同總和」,這個數據解讀是重要的,因為它始終是《新台灣》的立論基礎,也促使李登輝更願意重視民進黨的訴求,也願意和民進黨展開良性合作,甚至發展為「兩國論」的開花結果,以及公元二千年的民進黨執政,政權和平轉移。


《新台灣》的另一項成就,是將「統派媒體」的稱號及其結構性特質,公諸於世,終而成為顯學,但不能釋懷的,卻是無能去改變那種嚴重腐蝕建國根基的沉重生態,到最後連自己也必須掩卷太息、另尋再起契機。不管如何,我們幾乎是台灣唯一洞悉七十五%基礎密碼的媒體,李登輝頗能運用此大戰略,但到了陳水扁時代,此「密碼」的重要性,卻常被忽略,有時甚至是非理性的排斥,導致《新台灣》時常兩面不是人|一千七百多年前,諸葛亮在輔佐後主,備感忠言逆耳之苦時,曾有「前出師表」經典之作,筆尖所流露的椎心痛苦之情,應可拿來形容《新台灣》當時的感受。諸葛亮一邊率軍出征,一邊寫下出師表,對後主昏庸的憂慮,乃可想見;而在出師表中,委婉告知後主「先帝…親賢臣,遠小人」,其實已清楚告訴我們,當時的後主乃「親小人,遠賢臣」之輩,漢室興衰的命運,早為諸葛亮所預見。諸葛亮在後來的出征中,抑鬱以終,證諸現今許多台派人士的鬱卒,又是何其相似。


除了對李、扁合作的殷殷期盼,《新台灣》也一再提醒「長扁合作」對台灣人命運發展的重要性,所謂「一長一扁,乃天作之合」的情感密碼,一再出現於《新台灣》,正因為我們早已預感有一種無形的破壞病毒,正悄悄鑽進當權者阿扁的腦中,而必須如同諸葛亮那般,不斷的發出悲鳴,以圖力挽狂瀾。事實證明我們是對的,因為縱使備受打壓,最後還是由謝長廷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但在此期間及在此之前,謝長廷早已被阿扁及民進黨內的派系整得不成人樣,本土政權最後落得中斷下場,昔日的「七十五%基礎密碼」,也跟著成為被摔碎於地的一只瓷盤,能不令人感傷。


卸任後的前總統陳水扁,被揭發確有大筆結餘的「政治獻金」,存在於海內外。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這些鉅款其實應看作是民進黨的「建軍」費用,以用來厚植台灣認同,對抗擁有龐大黨產的親中國民黨,但被扁家拿來私用,則頗類似當年慈禧太后將大筆現代化建軍費用,拿去蓋私人後花園(圓明園)的荒唐。慈禧的一念之間,使中國後來無法蛻變,維新失敗,落得積弱不堪;但同一時期,日本則有德川幕府大政奉還,舉國團結進行明治維新,終蛻變為世界強國。對照之下,民進黨及台灣派人士今天的哀怨,可謂其來有自。


然而光是責怪阿扁是無用的,《新台灣》只是懊惱當時不能成為更有力的媒體,力量大到足以完全影響關鍵人物阿扁的思維。從這個角度來回顧《新台灣》,我們認為暫時停刊未嘗不是上天有意的安排,要我們在本土派的廢墟之中,去慢慢思考一種重建的可能。不管如何,我們仍相信創刊之初那「七十五%密碼」的美感,古典的美學,終有一天會重現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