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擴大內需,不如全面退稅
董瑞斌
2008/06/12 第638期
針對當前經濟情勢,個人認為民怨不在景氣衰退而在物價飆漲,擴大內需未必能扮好帶動經濟成長火車頭的角色,與其擴大內需,不如全面退稅,才能實質減輕中低收入戶的生活負擔。

行政院通過「擴大內需方案」以來,學界及民意皆持相當保留的態度,眾所擔心的是各縣市如何能在短短兩天內,提出真正具有急迫性且可帶動民間投資與就業之公共建設案,經建會又如何能在一天之內火速通過高達1144億元方案,是否又將造就出一堆蚊子館,是否會排擠教育經費以致於多數大專院校必須調漲學雜費來因應等問題。


該方案希望先把餅作大,再以此作為對抗通膨的手段。然而,個人認為此一施政邏輯存有以下疑點,值得商榷。


首先,擴大內需能否帶動國內民間消費及投資增加,成效有待檢驗。有人常舉1973、74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為例,說明台灣曾採用十大建設之擴大內需方案渡過難關。但此說法忽略了兩個事實,其一,十大建設早在1973年前即啟動,例如中山高速公路即在1970年開工;其二,目前鋼筋、砂石、水泥等建材不但價格飆漲,甚且有錢買不到貨,公共建設再大量推出,形同與民間爭搶原料,價格焉有不再上揚之理。


其次,餅作大當然好,但如何分配卻是一大難題。在M型化社會中,一端是高所得者,另一端是中低收入戶,當GDP成長時,高所得者通常受益幅度大於中低收入戶;相反地,在物價飆漲的環境下,中低收入戶受到的損害卻遠大於高所得者,因此,中低收入戶不但很難享受擴大內需方案的好處,卻又要承擔物價上漲的苦果,因此,政府必須設法減輕其因物價上漲所導致的沈重生活負擔。


最近這一波物價上漲,台灣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先進國家如美國、歐盟、日本及亞洲鄰國如新加坡、韓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都遭到通膨襲擊,各國政府因而推出各種方案解決此一問題,例如韓國、中國之價格管制;新加坡之現金補貼中小企業及中低收入戶;日本對部分農產品、油氣、肉類及乳製品採直接價格補貼;韓國於近日提出高達100億美元退稅及美國1680億美元之退稅案等,凡此皆在減輕各國中低收入戶之生活壓力。


有鑑於上述各國解民倒懸的作法,再加上擴大內需方案恐難發揮成效,個人建議與其擴大內需,不如全面退稅。試想,1144億元之擴大內需預算若改成平均分配予2300萬人民,則每人可獲得約五千元之退稅,四口之家即可獲得二萬元,對承受通膨之苦的升斗小民將產生莫大助益。當然,全面退稅只是一種簡化的說法,必須加上其他配套措施,例如某一金額以上之高所得者不退稅,其餘所得者之退稅幅度宜與繳稅金額成反向關係,另對於未繳稅的低收入戶則從增加社會福利補助著手。


針對當前經濟情勢,個人認為民怨不在景氣衰退而在物價飆漲,飆漲原因在國際農工原料大幅上漲,擴大內需未必能扮好帶動經濟成長火車頭的角色,遑論能減輕物價上漲的壓力。全面退稅的政策目標很單純,不在擴大內需而在實質減輕中低收入戶因物價上漲所帶來沈重的生活負擔,這應該是一個視民如傷的政府該作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