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嘴治國 台灣特有
李鴻典
2008/06/12 第638期
在名嘴帶動的輿論壓力下,馬英九取消划龍舟、油價只漲原訂漲幅的六成、大學學費調漲喊卡;甚至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出現政治人物就如同迷信坊間的算命仙般,對名嘴言聽計從。

「南部豪雨釀農殤,馬英九不划龍舟了!」端午節剛過,按照原訂規畫,當天馬英九原本打算前往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上演「馬總統划龍舟親民秀」,然而,卻因近來中南部豪雨成災,引發民怨,最後不得不取消划龍舟行程;根據總統府發言人王郁琦的說法,馬英九因為對於中南部的災情感同身受,因此決定取消行程。然而,實際情況卻是馬英九若參加龍舟賽,將出動大批維安警力,惹來民進黨砲轟「不管水災、只管作秀」,就連藍營立委都要馬英九「快去勘災,別划龍舟」,加上名嘴在政論節目上也大批特批,「一日三煉、三日九煉」,最後馬英九只得從善如流。


耍嘴皮  缺乏核心價值


實際上,不只馬英九划龍舟事件暴露出名嘴的影響力,新政府最近的施政,也是如此。原本要一次漲足的油價,雖然無預警提前調漲,但卻在名嘴帶動的輿論壓力下,最後只漲原訂漲幅的六成;原本教育部要召開記者會,宣布調漲大學學費,卻也在立委和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又暫時喊卡。另外,過去陳水扁時代,更是不乏這種「聽名嘴的話調整方向」的例子,如阿扁原本有意在卸任前登玉山,但因輿論反應不佳作罷,尤有甚者,當初陳水扁在陷入國務機要費案危機時,視名嘴如國師的信心危機,最為嚴重,其間甚至找來綠營民代以及泛綠名嘴前往總統府觀看機密資料!也引發各界嘩然。


持平而論,馬英九划不划龍舟,陳水扁登不登玉山,都不是足以影響國家大政的大事,往好的方向想,這是從善如流、尊重民意,但若往更深層進行思考,國家領導人如果這麼容易被媒體甚或名嘴左右,確實是一件值得好好省思的事。治國或擬定重要政策,原應有科學化根據,堅強而涵蓋各領域的幕僚群,才是治國的重要依據,若非如此而任由伶牙利齒的名嘴靠現場氣氛來左右政策,則與靠命理師治國的怪異現象,並無太大差異。


其實恁般多名嘴產生的連鎖影響效應,是在台灣特殊政治風氣下所衍生出來的特殊產物,由於名嘴泰半是口齒伶俐、辯才無礙,只是許多時候,部分較為偏激的名嘴,卻也扮演起對民意搧風點火的角色。在這種政論節目大行其道,名嘴林立情況下,觀眾只要一打開電視機,就隨時能夠看到名嘴在節目上高談闊論,然而,名嘴的論述,經常是隨著議題在轉變,淺碟子地發洩情緒,缺乏一貫性的核心價值,往往淪為耍嘴皮。這種可能隨時轉向的論述,卻因為媒體推波助瀾,使得政治人物就如同迷信坊間的算命仙般,舉凡個人動向、重要決策,甚或政策制定等,都必須對名嘴言聽計從,屆時恐成為民主社會進步的逆流!


弄清楚  名嘴並非民意


對於政論節目之所以能快速「繁衍」,一名熟稔媒體生態的綠營人士分析,由於台灣藍綠對峙態勢明顯,可以讓民眾透過電視就能享受到參與政治的感覺的政論節目,就成了「最廉價的全民運動」,民眾不需要走上街頭,就可以從電視中挑選立場相近的節目進行收看,加上政論節目都設有CALL-IN專線,民眾也能參與其中,「這是政論節目近年來興起的主因」。


至於名嘴的「誕生」,這位人士指出,政論節目來賓,之所以能成為節目班底,在擁有固定曝光率後,進一步搖身成為名嘴,原因除了口才便給外,其實與「背景」也有關係,這位人士指出,以目前檯面上較有名氣的名嘴看來,「出身」約略可分為三種:前民代、專家學者、媒體人,與政治界多少都有關聯,因此,無論是事後評論、事前推論,通常確實能切中議題,有些論述力較強的名嘴,甚至會被認為是「講到民眾心坎裡」,因而走紅,甚至能夠在民間累積一定聲望。


在此情況下,能夠帶領議題風潮的名嘴,在政論節目上對政局的針砭,也成了政治人物的參考論點,有時甚至成了政治人物作為的重要指標。然而,這種情況真的好嗎?


這位人士說,實際上,名嘴講得再怎麼天花亂墜,但真正引領議題的火車頭還是藍綠主戰場︱立法院,政論節目與名嘴,則是「藉」立法院的議「題」來加以「發揮」,此外,名嘴的論述雖然被視為是反映民意、替民眾說話,但難免摻雜個人主觀意見,因此,名嘴所代表的真正民意有多少其實也值得商榷。若政治人物一味認為「聽信名嘴就是聽從民意」,恐是搞錯方向。


應慎言  莫淪滿口胡言


這位人士進一步指出,有時候政治人物求助於名嘴,是為了尋求溫暖,「當初阿扁為國務機要費所苦,且還被親中媒體追殺,需要堅定的支持力量,所以找名嘴來看機密資料」。那長期被媒體擁抱的馬英九,為何也迷信名嘴,不敢忤逆名嘴意見去划龍舟?這位人士說,馬英九雖被媒體寵,但不代表他做的事都是正確的,「馬英九也有此體認」,因此,就任後,便退居第二線,縱使被戲稱為「宅男總統」也不願輕易跳上第一線,為的就是持盈保泰、維持聲望。


究竟名嘴有多大影響力?政治人物又為何會以名嘴的評論為意見?這種台灣政媒界之間的特殊現象,對於政治文化來說是好或壞?


民進黨籍立委余政道就直言,其實名嘴在輿論界的地位就如同地方上的意見領袖一樣,不得不去尊重,尤其是當某些時候需要名嘴代言,為政策辯護時,政治人物通常就會自然找名嘴來結盟,「這是最省時也最為便利的方式」;不過,他也坦言,這種看似魚幫水、水幫魚的作法,其實還是會存有風險,例如阿扁當初找名嘴到總統府看機密資料,就是希望名嘴能替他說說話,卻沒想到反而引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那個名嘴建議的『戒嚴說』也是如此」。


經常上政論節目的余政道也指出,名嘴之所以被認為影響力不小,是因為「掌握麥克風」的關係,因此,他認為,名嘴的發言應該更加謹慎,要肩負起教育大眾的責任,而非只是「一支嘴胡累累」。


想解套  自救才是上策


政治評論員、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徐永明表示,假如名嘴的評論對於一件事都是持相同的看法,確會對這件事產生影響,例如馬英九划龍舟事件,就是藍綠名嘴皆批,一面倒的評論,所以讓馬英九只能順勢而為,但倘若意見有正有反,結果未必如此。他說,名嘴通常不會什麼特別的個人見解,通常只是反映輿論、強化輿論、代表民意;至於議題的設定,是否能真實的反映大眾輿論,就要看該政論節目是如何設定。


對於「名嘴治國」的現象,徐永明認為,會有這種聯想,是誤以為名嘴的影響力很大;他表示,實際上,當政治人物身陷政治泥淖時,唯一的解套方式就是只能自救,而非去寄望名嘴,因為名嘴只能放大民意,無法解救政治人物。不過,他也承認,透過名嘴而放大的民意,確實會對於政治人物產生影響,也因此,政治人物才會對名嘴產生迷思。


至於這種名嘴現象,對台灣政治來說是好或壞,徐永明說,「有正有負」,正面的效應就是他一再提及的「放大民意」功能,因為一旦民意被放大,就會形成較大的壓力,也會使得政治人物對於民意的需求做出很快的回應,「馬英九在最後一刻臨時取消划龍舟行程就是如此」。


至於負面效應,徐永明說,假如原本一個政策是正確的,但在民意被放大、形成壓力後,政府否能有所堅持,將會對政策發展形成考驗,例如扁政府時期的鐽震案,在一開始就因為被名嘴定位成弊案,導致政府難以論述、不敢論述,最後胎死腹中;而馬政府有關大學學費該不該漲的問題,也因為在遭到名嘴批評後,便對該政策緊急踩煞車,「這種時刻就是檢視決策者是否有擔當與遠見的時候」。


做自己  不應介入政治


資深媒體人、台灣角社社長鍾年晃則表示,所謂的名嘴治國,要分成兩種層次來談,第一、政治人物究竟有無受到名嘴影響、左右;第二、政治評論者對於政治的介入程度如何。他直言,要政治人物完全不受名嘴影響很難,「就連美國也存在許多名嘴」;他說,台灣已經走入媒體政治的時代,然而在這樣的工商化社會中,大多數的人其實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深入了解政治,於是選擇透過政論節目來了解政治局勢的發展。在此情況下,政論節目的風向往往比政治人物召開記者會,還更容易讓民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因為政論節目具有一定影響力,因此,架構節目的名嘴論述,多少會讓政治人物有所顧忌。


但鍾年晃也說,這種受影響的程度依舊取決於政治人物本身,尤其是身為總統。他認為政治人物「該做的就去做」,沒必要只聽信名嘴的話;然而,這也十分微妙,背後恐牽涉到「是否要聽從民意」,像是馬英九顧及社會觀感,所以取消划龍舟行程,但他認為,只要馬英九能有一套論述來說服大家為什麼他要去划龍舟,「有正當理由,堅持己見」,也無不可。


其次,身為名嘴之一的鍾年晃強調,名嘴千萬不要介入政治,他說,名嘴的角色應該就是以所掌握的消息、資料作為背景,然後以最廣為大眾接受的方式進行論述。當然,與政治人物偶而難免會有應酬,如吃飯、喝咖啡等,這無可厚非,「記者跑新聞都會遇到了,更何況是名嘴」。但他認為,倘若這種關係演變到「深入參與決策會議」則就是過當,十分不應該,因為一旦名嘴成了某人的策士,就會有特定的政治目的,講話一定失去中肯。


至於名嘴本身的立場,鍾年晃說,政治名嘴、評論者,其實都有各自的意識形態,他以自身為例,「我就是要堅持追求台獨」,他認為藉由上節目宣揚理念也沒有任何不妥,但若是變相淪落到要以此獲取個人的政治利益,那樣的立場將會站不住,民眾也會聽不下去。


鍾年晃也說,其實大家把評論的滲透力過分誇大,「我們的影響力其實沒有那麼大」,政論節目是民意的反映管道,評論則是就民意做反映,但不應介入太深;他認為,名嘴的崛起,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政治的討論,因為以前想參與政治,只能透過直接投入政治,或是看報紙、新聞,如今在政論節目盛行下,可以讓更多不同身分的人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討論,「大家都可以談政治」,這使台灣民主政治更加進步。


太扯啦 馬上隨波逐流


政論節目常客、前民進黨籍立委蔡其昌表示,媒體本應站在第四權監督角度來批判時政,因此,對於政府大小事都想管,這是十分必然的事,重點其實在於政治人物本身對這些批評、建言的拿捏尺度。他認為,政論節目與名嘴的一些言論,有對有錯,主政者則應該有明確的施政方向與政策主軸,只要主政者能有堅定的走向,那政論節目與名嘴的批評,充其量也只能起到讓政府「從善如流」、「有過則改」的作用,然而,以陳水扁政府與現在的馬英九政府來看,某些政策與作為似乎是看電視做事,缺乏了大政方針,只好「隨波逐流」。


蔡其昌進一步舉例,馬英九政府在上台前就清楚知道,要面對的是逐漸M型化社會,以及國際油價攀升下帶來的通貨膨漲危機,但卻只看到馬英九在總統選前不斷開經濟支票,大談「馬上就會好」,然而,選後以至就任,卻未見馬政府對此民生危機提出任何短期治標或是長期治本的方法。


「真的很扯啦!就連油價上漲的幅度,也是聽媒體辦事!」蔡其昌指出,在副總統蕭萬長預告會一次漲足後,馬政府、劉內閣就應該去研擬對策,如何讓民眾受最小的影響,但沒有這樣做;反倒是在媒體算出可能會一次調漲六塊,引發抨擊後,最後劉兆玄也不敢一次將油價漲足,而是先偷襲調漲後,接著在七月又要開始實施浮動油價機制,「絲毫沒有施政邏輯」。


「一個沒有施政方向的政府受政論節目與名嘴的影響最大」蔡其昌說,其實很多人在怪媒體介入政治太多,但實際上,要是政府對於政策有足夠的信心,敢勇於辯護,縱使被名嘴在政論節目上不斷地「煉」,也不會有多大影響;但反之,要是沒有周延的政策作為後盾,禁不起檢驗,就只能聽從,看媒體風向球調整施政方向。


至於名嘴對於台灣政治文化的影響是正面或是負面,蔡其昌認為,效應是一定有,但是他強調,正效或是負效,問題絕對不在名嘴本身。他說,其實名嘴就是輿論的縮影,民眾對於名嘴當然會有投射寄望作用,然而,真正握有資源的還是政府,名嘴只能針貶時事,但政府卻可以運用資源為政策刊登廣告、進行推銷,關鍵還是在於政府本身,「與其怪名嘴,還不如檢討為什麼名嘴講話有人聽,政論節目有人看,但政府的作為為何人民不信賴、不願意聽。」


提及名嘴是否會有立場,蔡其昌分析,名嘴是伴隨政論節目而來,而政論節目或者是媒體,就不可能避開商業考量,「還是會以『存在價值』作為優先考量」,在此前提下,他認為,沒有所謂絕對公正客觀的媒體存在,一定多少會有政治立場,但該家媒體、節目的立場若能夠被檢驗,同時也禁得起檢驗,就是達到相對公正客觀。


太倚賴 官員被牽著走


澄社執委、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則指出,名嘴和輿論之間是相當模糊的關係,名嘴也是受到輿論的影響,可視為是輿論的意見領袖。他說,造就名嘴文化,反映的是市場供需;特別是在二○○○年政黨輪替後,藍綠對立僵化情形更形緊張,在壁壘分明態勢下,藍綠雙方的支持者,都需要一個能獲得訊息以及尋求政治情緒慰藉的管道,諸多政論節目因應而生,間接造就名嘴。


 「名嘴現象其實也是媒體現象的一部分」顧忠華分析,因此,縱使有人認為名嘴在節目上的評論,影響政治人物,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單獨幾個名嘴就能產生此效應,而是有整體的媒體結構性問題,才能讓名嘴可以引發藍陣營綠各自的詮釋,以及對於群眾情緒的煽動或引導。他進一步分析,正是因為名嘴有著如此「可以引領風潮」的被期待性,所以,政治人物也會順勢利用名嘴,但有時也難免會被形勢所逼,反過頭去聽信名嘴的意見,「有些名嘴甚或會透過在節目上評論的契機,對政治人物下指導棋」。


在政治人物「想利用名嘴,但有時卻又不得不照名嘴意見去做」的情形下,其實政治人物與名嘴之間,是相互利用,關係有如食物鏈一般。此情況是好或壞?顧忠華說,或許有很多人對此感到憂慮,但長期看來影響其實有限,他表示,只要政治熱潮慢慢衰退,不再像過去遭逢大選時所衍生的藍綠衝撞,屆時名嘴的感染力就會自然減低;他說,像這次馬英九要不要勘災、該不該划龍舟,其實也是輿論的集體影響絕非是名嘴單獨使然,「名嘴起到的僅是代言作用」。


另外,對於政治人物聽信名嘴的指導,近似迷信算命仙,顧忠華說,這其實也與媒體的渲染脫離不了關係,因為所謂的命理大師、股市名師等,也都是透過媒體加以型塑,例如某某人因為風水所以得以飛黃騰達,這些有的沒的,在媒體的鼓吹下,也會勾引政治人物去依附。「這都是一種僥倖的心理」,他指出,所謂命理大師與名嘴能夠形成風潮,都是人在面臨不確定因素時,選擇逃避的「最便宜方式」,一般人就是聽算命仙的解析,政治人物則是聽信名嘴的揭示。


莫胡謅 名嘴應該自律


不過,顧忠華也說,名嘴不應自我膨脹,自以為可以影響政策,甚或是藉由參與政治人物的決策而從中擷取利益;畢竟名嘴也是輿論的一環,不應以此做為成就個人的工具。而政治人物則應該成熟一點,不應該只想依賴名嘴,應該對自己有信心,而獲得資訊的來源也應當更加豐富,才能做出判斷,而非被特定的人牽著鼻子走。


另外,某些有特定偏頗立場的名嘴與節目,在檢視政府時,卻因批判過頭,失去公允,雖然號稱「永遠站在監督政府的那一方」,但其實許多評斷的標準,卻出現自我矛盾,容易就被看破手腳。例如當初猛批「陳水扁媳婦不應該在美國生產、台灣總統不能當美國人的阿公」云云,但對於馬英九女兒的綠卡問題,卻無法評斷,不見提出「台灣總統不能當美國人的爸爸」質疑。


另外,當初馬英九爆發綠卡爭議時,有名嘴不斷替馬英九護航,然而,如今綠卡風波愈演愈烈,除了國民黨籍立委李慶安依舊無法自清外,劉兆玄內閣成員更是接連爆出雙重國籍爭議,當時言之鑿鑿為馬英九辯護的名嘴,恐怕也沒想到會踢到如此大塊的鐵板。


因此,顧忠華也提醒,台灣在歷經兩次政黨輪替後,民眾會將所有的事都看在眼裡,無論是政治人物的作為,或是名嘴的表現,因此,名嘴在評判上究竟是採用一致的標準或是存在兩套標準,以及名嘴的評論、建言等背後是否存有特定目的、私心,也都會被社會所檢驗,「名嘴也是公眾人物,都必須面對責任與倫理的問題,當然,也必須受到檢驗」。


「台灣若真的要往成熟的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發展,所有人都要走出狹隘的觀念,名嘴也不例外」顧忠華說,或許有人對於名嘴干預政治、政治人物依賴名嘴的現象感到憂心,但他認為,還是可以用較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因為,無論是出身媒體的名嘴、出身民代的名嘴、出身學者的名嘴,都還是會有一定的份際,更何況,現在名嘴儼然已經成為新職業,也應該有一定的專業,如何建立專業倫理是名嘴要去思考的。


顧忠華強調,名嘴既然能夠在輿論界中產生影響力,就應該相對地負起責任,同時,若想要得到更大的公信力,說出來的評論,也就要更能符合「公」的觀點,才能真正代表公共的判斷,否則,若是滿口胡謅,只會讓公信力折損,對於公眾的信服力,恐怕也會像南韓總統李明博那樣,聲望急遽下滑,「名嘴應該要懂得自律,要更愛惜羽毛」。

階段性任務完成 政論節目收視起伏

隨著政治熱潮的演變,在今年3月22日總統選後,不僅部分政論性節目因為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包括有些是電視台因應大選而開的節目,有些則是特定政黨挹注資金,做為變相輔選工具的節目等已經陸續停播外,就連被視為藍綠政論主戰場,各自受到藍綠民眾擁護的兩大政論節目-TVBS【2100全民開講】以及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收視率也隨著總統大選的落幕開始呈現起伏狀態。

尤其是自2002年11月開播至今,因為主持人鄭弘儀表明「永遠支持台灣,會讓節目立場將會盡量公正客觀,不特別偏袒某一方」,被綠營支持者當做在一遍親藍媒體中的宣洩管道,而異軍突起的【大話新聞】節目,收視率也自今年立委選舉開始,出現極大波動。

首創「當事人澄清專線」,以供被討論之當事人能在節目中即時辯解的【大話新聞】,曾經在2006年11月5日晚間8點整,時任總統陳水扁召開【向人民報告】記者會,就國務機要費案公開提出說明後,創下開播以來的最高記錄;根據AGB尼爾森調查,當天最高收視率為2.97%,每分鐘收視人口為63萬5千人,同時段的TVBS【2100周末開講】為1.02%、中天新聞台【文茜周報】為1.1%。

然而,【大話新聞】今年1月份的平均收視率僅有1.16%,【2100選戰開講】為1.85%、【2100全民開講】為1.47%;2月份【大話新聞】平均收視率為1.05%,【2100全民開講】為1.39%。3月22日總統大選當天,【大話新聞】收視率雖衝高到2.70%,但【2100大選開講】也上升至2.20%,而同為TVBN系統的TVBSN當天所製作的【決戰新總統開票特別報導】,收視率更是衝高到3.41%;整體來說,3月份【大話新聞】平均收視率為1.40%,依舊不敵【2100全民開講】1.64%。

尤其在4月份,一度傳出鄭弘儀可能遭到撤換,以及節目可能轉型等消息,【大話新聞】當月平均收視率更為慘淡,僅有0.88%,【2100全民開講】則為1.18%。

5月20日馬英九就職總統當天,【大話新聞】收視率為1.23%,【2100全民開講】為1.63%。直到5月27當天,劉兆玄內閣無預警宣布調漲油價,當天起,【大話新聞】的收視率又衝到2.11%,【2100全民開講】則僅有1.29%。

【大話新聞】固定班底之一、台灣角社社長鍾年晃分析,因為歷經民進黨在1月12日立委選舉敗選,3月22日總統又敗選,致使【大話新聞】主要收視的綠營支持者感到失望,因此不願開電視機,「【大話新聞】在322之後,進入『度小月』狀態」。反之,國民黨的接連勝利,則使得以罵民進黨、反扁的【2100全民開講】節目收視率較佳。

不過,在520馬政府上台後,只會反扁的【2100全民開講】,在無法立即調整立場,以監督扁政府的態度來監督馬英九政府,因此收視開始走下坡,而【大話新聞】則又開始回穩,6月份至今天天贏過【2100全民開講】。然而,在整體政治熱潮逐漸衰退下,無論是【大話新聞】或是【2100全民開講】,收視率也不能跟全盛時期相較。(李鴻典)

6月份當日最高收視率表

6.1【大話新聞】1.37%【2100全民開講】1.07%
6.2【大話新聞】1.98%【2100全民開講】1.19%
6.3【大話新聞】2.06%【2100全民開講】1.20%
6.4【大話新聞】2.07%【2100全民開講】1.29%
6.5【大話新聞】2.08%【2100全民開講】1.02%
6.6【大話新聞】1.63%【2100全民開講】1.12%
6.7【大話新聞】1.31%【2100全民開講】0.89%
6.8【大話新聞】1.50%【2100全民開講】0.83%
6.9【大話新聞】2.04%【2100全民開講】1.25%

資料來源╱AGB尼爾森媒體研究公司.整理╱李鴻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