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錄出爐〉愛台灣的李登輝 跨越世代的傳奇
李心怡
2008/05/22 第635期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是一部翔實紀錄一個跨越日本與中國兩個時代的台灣人如何產生台灣意識、如何成為台灣總統過程的書籍,不但呈現了最真實的李登輝,也透露了一段又一段的年少秘密與政壇秘辛。

「所有內容攏沒加油添醋,絕對攏是事實!」五月十七日,本土政權即將移交給馬英九的前夕,在國史館所出版的《李登輝總統訪談錄》新書發表會上,李登輝說到訪談過程時,特地向外界說明他接受訪談的目的在於為歷史留下見證。這套書是國史館首度對卸任元首進行口述歷史,從二○○二年六月開始,歷經了兩年半的訪談,因此在市面上許許多多李登輝專書當中,絕對是最完整翔實的,不但呈現了最真實的李登輝,也透露了一段又一段的年少秘密與政壇秘辛。


早年生活受寵 父母疼愛有加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分為四冊,包括「早年生活」、「政壇新星」、「信仰與哲學」、「財經產業」。從李登輝的出身、他的家庭生活、求學過程、哲學思想、政治啟蒙、感情生活、宗教信仰到他如何踏入政壇、如何取得權力、如何推動台灣民主化、如何構思台灣經濟發展策略、如何促成台灣正常化等等,李登輝都在訪談過程中巨細靡遺地娓娓道來。


在「早年生活」部分,李登輝非常詳細地說明他的家族、成長經歷以及他的求學過程,他並詳述了戰後返台復學的過程,以及歷經二二八事件、進出共產黨組織、長期生活在白色恐怖氛圍中的歷程。李登輝跨越了兩個時代,這本書不僅是他個人的心路歷程,更是台灣歷史發展的縮影。


過去曾有人惡意地臆測李登輝並非李金龍親生,甚至造謠說李登輝是日本人的兒子,也有人說李登輝與李金龍感情不睦,李登輝便在訪談中說明他其實很像父親,尤其洗澡後將假牙拿下,嘴扁扁的,和他父親都一樣,只不過他比較高,父親比較矮,父親是像阿嬤比較矮,但阿公很高,他的姑姑跟母親也都「真大漢」。


李登輝也說,他是在家人的溺愛中長大的,「在厝內,大家寵我寵得不得了」,父親是「我做什麼他都不會反對」,母親則是疼他疼到十一、二歲時還把他抱到腿上,令他「感到很討厭」,他因此搬到外面住宿,並以掃廁所、苦讀等方式鍛鍊自己的意志,要克服自我太強、驕傲等個性上的缺點。


大哥 精神感召深遠


李登輝也透露,由於父親生性好客,朋友很多,很少在家裡吃飯,哥哥與阿嬤住在三芝,因此家裡只剩他與母親相處,加上隨著父親的工作轉學,也使他幾乎沒有朋友,讓他的童年在孤獨中度過,他只能看書和畫畫。


所以,他從讀公學校時便開始畫素描,讀國民中學時開始學油畫,後來在淡水中學時還參加畫室,向知名畫家陳敬輝學畫,他兩年內學了油畫和版畫,卻在畫室中看到很多雜誌,他因而發現要讀高等學校、帝國大學人生才有意義,最後為了考高等學校便放棄畫畫了,從此未再提筆。退休後,太太曾文惠鼓勵他再畫,他卻不敢畫也不會畫了,反倒是女兒李安妮遺傳他的DNA,油畫跟水彩畫都畫得很好,但他們父女倆都沒有音感。


李登輝也花了許多篇幅談他的大哥李登欽,他說「我一世人可以說受我大兄的影響很大,比受我老爸的影響更大」,大哥的精神感化了他,因此他對大哥的家屬相當照顧,大哥的孩子到台北讀書,他不但幫忙出錢,太太也幫他們做便當。他所懷念的大哥是個多才多藝的青年,會彈鋼琴、風琴,會吹喇叭,也會打網球,很受歡迎,日本精神很強,為了國家可以犧牲性命。李登欽曾當老師、警察,戰爭時志願去陸戰隊,被日本海軍派去第一線馬尼拉,日本人要撤退時,他負責掩護軍隊撤退,被美軍打了十多槍而死,屍體也沒有留下來。


愛情 只認定曾文惠


李登輝在訪談中還首度詳細說明早年加入共產黨的始末,他大約在一九四七年十月加入共產黨,到一九四八年六月退出,前後不到一年。李登輝駁斥外傳他二次加入共產黨,他說前後只有一次入黨,是在二二八事件後因懷抱理想和林如堉、李蒼降、陳炳基與李薰山等人組織「新民主同志會」,打算對抗國民黨,李薰山告訴他,他想要參加「新民主同志會」,要入黨才可以,後來他填寫申請書,並沒有任何特別儀式就加入了,後來因討厭共產黨的做法,就退黨了。


說起來,李登輝加入共產黨的起因,就是二二八事件,他也親身經歷了二二八事件,他說,雖然不曾親眼看到軍隊直接殺人的畫面,但卻曾經躲在台北市延平北路柱子下,目睹國府軍隊在街上亂開槍掃射。他當時還想過要去台中參加謝雪紅部隊,不過,後來考量交通等問題而作罷,但從二二八事件開始,他的想法就和中國「再見」,慢慢地轉變以台灣為主體。


李登輝也透露,一九六九年他曾經被警總約談,當時他住在松江路,一大早有人敲門,他開門一看,就看到戴「白頭摳仔」的憲兵站在門口,他給了太太曾文惠一些美金支票後,就跟著去了,當時特務就是問「新民主同志會」的過程,從早上八點問到晚上十一、二點,一共問了七天,後來警總發了一張「自新證」,他原本特別保留下來,但現在也已經找不到了。


李登輝並首度透露感情祕密,他在日本京都大學時,曾與一位助手感情不錯,從日本回台大讀書時,也曾經和一位在台大圖書館擔任助理的日本女性「不壞」,他的老師李添春鼓勵他取這個日本女孩,但他的家庭已經講好要曾文惠當媳婦,因此他從未想過要娶別人,也都未有進一步的發展。


政壇新星優秀 農業專家出頭


在「政壇新星」部分,李登輝回顧了自己如何以農經專家的身分進入政壇的歷程,他一九七二年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政務委員,負責推動農村改革與石化工業;一九七八年他受蔣經國賞識而升任台北市長,他以學者治學的嚴謹,全盤規畫了首都的未來建設並積極拓展城市外交;一九八一年他又被蔣經國任命為省主席,他以農經專業籌畫八萬農業大軍計畫,希望改善農民生活。


一九八四年,李登輝更上層樓,他爆出冷門地被蔣經國提名為副總統,他細心觀摩蔣經國處理政務的手腕,直到一九八八年繼任總統,與蔣家舊臣展開了一連串的權力鬥爭,也開啟了一九九○年代以來的台灣民主化。李登輝的行政風格、對同時代政壇生態與黨國文化的細膩觀察,都在書中真實呈現。


已被國民黨開除黨籍的李登輝回顧了他當初加入國民黨的過程,他說當時主要是因為王作榮一直跟他講「你要參加,你若不參加,以後重要的會議都會被別人排除在外,實在沒辦法瞭解大事」,王作榮把入黨申請書都寫好了,他只蓋個章,便送到中央黨部,不到一年,他就被蔣經國延攬為政務委員。一九七六年,國民黨還要他出來選中央委員,投票前三天才通知他去參選,結果第二高票當選,但其實都是安排好的,表面上給個位子,根本沒發言地位。


當初推薦他當政務委員的則是李煥跟王昇,主要是因為當時蔣經國有「吹台青」政策,李煥和王昇想表明對台灣有影響力,便向蔣經國推薦李登輝。但李登輝認為,蔣經國的為人和別人不一樣,「你若愈推薦,他就愈討厭」,當時李登輝留學的博士論文在美國得到第一名,在國際上獲得肯定,也在農復會工作,因此蔣經國也注意到他,蔣經國又派人去觀察他許久,才決定要用這個人。


提攜  感恩小蔣照顧


李登輝後來擔任國民黨黨主席,也近身觀察到國民黨內的台灣政客,他說「當時國民黨有這麼多台灣人,但誰有決心敢去做什麼大事情?突破國民黨過去的傳統?沒有什麼人可以這樣子,每個人都是乖乖,這些台灣人都不可能突破國民黨過去的傳統」。他說,他也想要培養可以站出來的台灣人,不過這種人真少,「可以說我培養了一個台灣人│連戰,他有學識,但是我感覺奇怪,他讀到政治學博士,但是卻不知道民主,也不知道政治」。


至於馬英九與蕭萬長,李登輝說馬英九這個人在領導上有他的一套,「你看大家在罵他時,他都是四兩撥千斤」,而蕭萬長也是他刻意培養的人才,當初李登輝要蕭萬長回嘉義選立委,後來又讓他當行政院長,都是在培養他,但李登輝認為,蕭萬長過去八年很可憐,「在國民黨內好像一隻鴨子一樣,都走不出來。他當然有很多不滿,但是他自己不敢冒風險,不敢擔risk。他性格上的問題和他本身對政治的掌握不清楚,所以會造成這樣,太可惜了。」


對於提拔他的蔣經國,李登輝則說「蔣經國很照顧我,他對我很特殊,在我做副總統以前,擔任市長、省主席期間,他對我已經非常關心。因為許多人都跟他說,李登輝沒有政治經驗,沒辦法應付議會,......所以剛開始時他很擔心,差不多一星期內有四、五天,他會到市長公館等我,問我今天的情形怎麼樣、明天又是如何等等。」李登輝說,他相當佩服蔣經國的用心,他也從來沒有受一個人這麼照顧過。


對於擔任副總統的心情,李登輝也有相當的體會,他說「做副的還是很艱苦,要看頭家的臉色」,尤其,他的頭家是蔣經國,他們之間完全不存在「分工」,一切權力都在蔣經國手中,而且蔣經國通常不會把話講得很具體,他要讓人去猜。二○○二年前副總統呂秀蓮去看李登輝時,他也提醒呂秀蓮,副總統是備位的,除了總統有特別指示外,盡量不要講話,也不要沒事「走來走去」。


信仰與哲學信仰  意志變更堅強


在「信仰與哲學」部分,李登輝詳述了自己一生對信仰的追求,以及對台灣的認同。他從最根本的人之生死問題出發,青少年開始有信仰的需求,經過多年的尋覓,終於受洗為基督徒,他藉著信仰堅定信心,在台灣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突破萬難,使台灣真正成為民主國家。


李登輝認為自我先死,才能看清事物、勇往直前、達成目標。他憑著信仰與毅力,在十二年執政期間完成許多民主制度的建立,卸任總統後,他又提出「新時代台灣人」、「我是不是我的我」等理論,希望能夠凝聚台灣認同,幫助台灣能成為正常化的國家。從這些過程,也顯現李登輝是兼具理想與實踐力的領導者。


李登輝說,他十四、五歲就有宗教需求,從愛荷華大學進修回台之後,他感覺心靈空虛,因此開始「找神」,之後他有兩、三年的時間,一個星期有四、五天晚上都和太太一起去各個教會參加各種活動,到了一九六一年,他終於堅定地相信了「那看不見的神」才受洗成為基督徒。


李登輝認為,宗教信仰可能讓他意志變得更為堅強,他拿自己戒菸的例子說,他十八歲就抽菸,一天吸一盒半,到了四十八、九歲一共吸了三十年的菸,後來他覺得吸菸對身體不好,決定戒菸,他買了一條平常抽的「三五」,排在桌上,對自己說「從今天起我不要吸菸」,就真的不再吸菸了。


聖經  政治鬥爭解藥


十二年總統任內,面對每一次政治鬥爭,他也是依靠《聖經》來支持,尤其一九九○、九一年要選總統期間,每天回家都和曾文惠一起祈禱、看《聖經》,由隨手翻到的聖經章節內容來思考如何解決問題。曾文惠還有一本筆記詳細記載當年祈禱、翻閱《聖經》的紀錄,李登輝希望將來可以幫曾文惠出版這些筆記。


這本書最特別的,也就是收錄了曾文惠的訪談錄,曾文惠也是從自己的家世開始,談了如何與李登輝結婚、如何一起度過各種困境等等歷程。曾文惠透露,她在銀行上班時,有天媽媽拿給她一封信,信封上沒有署名,信封背面則寫了「山頂人」,一拆開來就是李登輝寫來的信,而這也是她第一次收到男生的信,還是李登輝的求婚信。


財經產業遠見  台灣走向開放


「財經產業」部分,則是身為經濟學者的李登輝侃侃而談他擔任副總統以來,對台灣經濟環境的觀察、對重大政策的具體主張、對產業發展的關鍵指示,以及經濟事務與內政、外交、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多重關係,最後,他也由經濟史和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政府應有的角色和「改革」的真正意義,他強調政府的責任需認清歷史的演變,以進行有效的改革,字裡行間透露出擔任國家領袖應具備的條件。


其中,李登輝對自己任內提出,且經常遭到誤解與批評的「戒急用忍」政策提出解釋,他說他於一九九六年提出「戒急用忍」之前,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是採「三不政策」,兩岸根本沒往來,台灣沒辦法走出去,他上任後,傳統產業必須去利用中國的勞力才有競爭力,他才指示國安會研究新的兩岸政策,後來只限定五千萬美元以上的投資須審核,且不可投資中國公共建設,「戒急用忍」只是幕僚拿來當作政策的方向,實際上是讓台灣由封鎖走向開放。


李登輝也提到,當初九二一震災,他可以一步一步處理好,其實跟日治時期當兵的經驗有關,當時他在東京市旁千葉縣高射炮學校受訓,一九四五年東京大空襲時,他也差點被火燒彈的煙火傷到,他還被東西砸到肩膀受傷,但仍幫忙清理現場、抬屍體,這經驗對他後來處理水災、震災很有幫助。


台灣  生命中的最愛 


李登輝並在書中透露,他不太喜歡看台灣現在的電視節目,因為「那些女記者報導新聞時,音調聽起來有些不好受,我很怕聽那種聲音」,他認為這種報導新聞的方式在全世界很少見,大概只有北京跟台灣有。(根據了解,事實上這是港式T台所帶來的報導風氣,T台刻意訓練怪里怪氣的報導腔調,未料後來竟成為所有電視台跟進的流行文化。)


整套《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其實就是一個跨越日本與中國兩個時代的台灣人如何產生台灣意識、如何成為台灣總統的過程,李登輝在新書發表會中也強調,儘管外界對他有些批評,但不論如何,對他最重要的就是對台灣的疼惜心,他說,曾文惠有次問「你是卡愛我還是卡愛台灣?」他的回答是「可能是卡愛台灣喔!」

張炎憲:像他這種總統 台灣找不到了

《李登輝總統訪談錄》是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親自與李登輝進行訪談所完成的首部台灣元首口述歷史專書。對於李登輝這個人,張炎憲認為,李登輝是台灣知識分子的一種典型,他早年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戰後歷經政權轉移,開始接觸中國文化,之後又留學美國,等於跨越兩個時代,並接受三種文化的洗禮,也形塑了他獨特的風格,台灣未來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這麼特別與博學的總統,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兩年半的訪談過程中,張炎憲說,每次與李登輝談話印象都很深刻,李登輝總是無話不談,從過去的歷史講到現在發生的事,他除了對新聞事件的發展都很瞭解之外,也不停地廣閱各種書籍,各種新出版的書,李登輝常常都已經看過,還會拿出來討論,而且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社會、科技等領域,李登輝都有很深入的研究,因此原訂兩個半小時的訪談,每次都講了三至三個半小時,幾乎每次都是直到李登輝一家準備吃晚飯了,他們才匆匆告辭。

張炎憲表示,李登輝畢竟擔任過十二年的總統,長得又相當挺拔,因此看起來很有權威,但是接近他時,卻又感覺他很親切,很願意跟人家談話,是一個講話很有熱忱的長者。言談之間,處處可以感受到李登輝對自己理念的堅持、對台灣的情感以及他對改變台灣人的悲哀命運有強烈的熱情。李登輝認為台灣人不能不走出自己的路,因此他在退休後還推動「新時代的台灣人」理念,這種堅持理想並努力去實踐的精神,相當令張炎憲佩服。

張炎憲認為,李登輝能夠在國民黨獨裁的體制下成為總統,實在很不簡單。身為台灣人,他被獨裁者所選擇,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威脅性,但他本身也兼具能力與努力,在他繼任總統之後,蔣家舊臣仍然擁有龐大勢力,他們希望台灣人的李登輝當個聽話的傀儡,但是李登輝不願向舊勢力妥協,因此展開一場又一場的內鬥,李登輝靠著智慧與堅定的信仰勝出,他也善用民主的浪潮來掌握大局,第一位台灣民選的總統才終於誕生。這種經歷的總統,台灣已經找不到了,他身上有非常多寶貴的經驗,他的生命歷程本身就是台灣歷史。

對張炎憲來說,李登輝除了是很有歷史感的人之外,也是很有哲學觀的人,他是非常有信心的領導者,以後要找這種總統也是很不容易了。此外,李登輝還有很強烈的使命感,他跨越兩個時代,親身感受台灣人的悲哀,因此他總是由台灣出發來思考問題,種種的做為,都是希望讓台灣跳出悲哀的命運。(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