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打敗中時 十五年復仇記
陳宗逸
2008/06/26 第640期
十五年前中時以連續三個月的大篇幅辱罵,意外激發林榮三與其對抗角力的鬥志,開始大手筆投資擴張自由,歷經十五年長跑,中時等於向自由豎起白旗,也算是一場報業龍虎鬥的「王子復仇記」。

中國時報在六月十八日下午,突然無預警宣布進行大規模裁員與減張,裁員幅度可能高達一半,包括地方新聞中心、台中印刷廠等單位都將裁撤。


高層不玩了遲早會打烊


中國時報發行人、資深社會新聞記者兼小說家周盛淵,以「給中國時報同仁的一封信」表達該報經營困境,強調要同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卻引起中時員工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且對報老闆余建新近年來的轉投資充滿抱怨。有資深前中時員工就認為,「宣布減張,辦菁英報,其實就是熄燈的前奏曲。分階段裁員,恐怕也與勞退制度有關,減張辦精英報形同退出市場。」


中國時報可能「收起來」,從今年年初媒體界就已經有各種傳聞流竄,包括總統大選前後,余建新在內部會議向高階主管表明,「可能在今年底收掉中國時報,不玩了。」這個訊息流出之後,在媒體圈不斷傳布,許多資深的中時記者編輯,也都已經儘早另覓事業第二春,或跳槽或轉行,動作不斷。


曾待過中時、自由兩大報的資深媒體人則觀察,中國時報以「整個報業和廣告市場上的持續衰退」為理由進行大幅裁員,甚至可能吹響熄燈號,則是從一九九○年代開始,與自由時報一路惡鬥的結果。


砲打林榮三與自由結怨


自由時報本來為彰化地區的自強日報,在一九八○年四月七日,被聯邦集團老闆林榮三以新台幣四千萬買下,林榮三起初是無心插柳買下體質虛弱的小報,後來因為有意進軍政壇,遂開始改版、擴編,一九八一年改名為自由日報,但因報禁時期的黨國體制箝制,經過多年與國民黨中央、特別是和宋楚瑜纏鬥後,才在一九八六年九月順利轉到台北縣新莊市辦公。在林榮三與宋楚瑜多方折衝以及妥協後,一九八七年再度更名為自由時報,且在一九八九年順利從新莊遷移到台北市辦公,從此開始大規模發展。


自由時報的崛起,與林榮三個人的政治企圖有關。自由時報擴編改組後,林榮三個人政治影響力增加,遂能擔任監委。而在一九九二年到九三年間,正面臨監察院副院長改選,林榮三想競逐監察院副院長,卻遭中時、聯合兩大報天天以頭版大篇幅的人身攻擊報導,包括攻擊林榮三為「金牛」,想要塑造輿論對國民黨高層施壓,不讓林榮三擔任監察院副院長,其中尤其以中國時報的「標題殺人法」最恐怖,「金牛」一詞即為中國時報的手筆,使林榮三對中國時報深惡痛絕。


看報送黃金自由衝第一


經此折磨,林榮三雖憑著自己豐厚的政經人脈突圍當選,卻也讓他體認到媒體競爭與壟斷生態的恐怖,卸任監察院副院長後,林榮三才下定決心擴大自由時報的發行量,砸入龐大資金擴編自由時報且衝發行量,「要讓惡毒修理他的報紙好看」。


自由時報當時的「看報送黃金」,算是給台灣報業「中時、聯合兩大報」穩固地盤,掀起了破天荒的革命。由於自由時報擴大規模之初,受到兩大報派報系統的壓制,無法順利衝出訂戶量,林榮三遂以經營營建業的手段,用送黃金行銷術打破閱報市場生態。


努力幾年後,在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日,SRT(台灣聯亞行銷顧問公司)公布全民閱報率調查,顯示自由時報第一次超越中時、聯合,變成台灣閱報率第一,一枝獨秀的局面,中國時報的閱報率,也差不多在這個時候開始下滑,隨著余紀忠淡出、去世,余建新接班後,中國時報經營每下愈況,也持續至今。


走不同路線介入黨政爭


林榮三與余紀忠兩位報業大亨的競爭,一直被台灣媒體界視為當年國民黨宮廷政治惡鬥的延伸版。政壇有傳聞,林榮三當年與李登輝的關係較為疏離,走林洋港路線,且李登輝當年修憲讓監委產生方式改變,阻礙了林榮三當監察院院長之路。


而余紀忠在一九八八年蔣經國猝死之後,與宋楚瑜聯手保駕李登輝,在國民黨中常會中抵抗來自蔣宋美齡一派的宮廷鬥爭,當時余紀忠擔任中常會主席,宋楚瑜則為國民黨副秘書長,余「護李有功」而與林榮三成為對峙,李登輝一直與林榮三的關係頗有疏離,直到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大選結束後,宋楚瑜開始走自己的路,而余紀忠開始不遺餘力親中反台,林榮三與李登輝的關係才開始轉變。


員工組工會勞運史創舉


中國時報從一九六八年開始,每二十年都面對一次關鍵性的瓶頸。一九六八年十月二日,徵信新聞報社慶典禮上,中時老闆余紀忠宣布改名為「中國時報」,同時還進行當時國內報紙第一次的彩色化。改彩色版面,中國時報算是創下台灣報業史的紀錄,財大氣粗的聯合報則是等到一九七九年才開始彩色化。


據老中時員工透露,當年正當蔣介石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中時在這個時候擴張,配合國民黨的文教新措施,有時代性的意義。當年改名,還有一段秘辛。老報人翟國壽當年曾經建議余紀忠將徵信新聞報改名為「台北時報」,一度曾經甚囂塵上,但是後來余紀忠「捨台北而就中國」,可見其中凸顯了余本人的大中國情結。


一九六八年中時改版誕生,而在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八年,面對報禁開放的新局面,余紀忠從自由時報挖回前中時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回鍋中時創辦中時晚報,中時集團雖然一時之間有擴張之勢,但是當年九月十日,以員工鄭村棋、吳永毅和張玉琴三人帶頭之下,中時員工準備籌組工會,卻遭到報社高層打壓,這次中時工會事件,是台灣有史以來報業工潮的第一次,是勞工運動史上的創舉。


由於報社高層開除鄭村棋等三人,中時集團包括編輯、校對與打字工人都在各自崗位「怠工」,當時中時員工指責,余紀忠「寧可讓家臣貪污,不讓員工享福利」,當時也有傳聞中時印刷廠高層等浮報員額溢領人員薪資的情況出現,遂使工潮不斷擴大。


為了對付中時工會事件,余紀忠傷透腦筋,而剛剛上台的李登輝,也連絡余紀忠詢問是否有地方可以幫忙,甚至當時國民黨高層動腦筋動到國安局,可能要動用情治單位的力量介入中時工會事件,將帶頭者「抹紅」的議論也出現,但是余紀忠在最後關頭拒絕情治單位介入工潮,遂不了了之,而余紀忠因為工潮事件,也欠李登輝一次人情。


與老帥交惡轉向親中派


余紀忠、李登輝之間關係的蜜月期,中間人為宋楚瑜。而當時宋楚瑜正無所不用其極打壓林榮三所屬自由時報的崛起,自由時報想要進入台北市區辦公,當時國民黨的政策暗盤為「不准台灣人辦全國性媒體,也不准台灣人媒體進入台北市辦公」,務求將台灣人興辦的媒體侷限在地方小報的範圍?面。


據資深自由與中時的老報人回憶,當年宋楚瑜還要林榮三預先切結同意,以讓渡自由時報百分之五十一股權為條件,才准自由遷到台北縣新莊經營(還不是台北市),以此來「控制自由時報不出亂子」。一旦自由時報脫離黨國掌握,國民黨就可立刻收回接管,整個模式模仿當年軍方接管台灣日報一樣。林榮三在忍氣吞聲之下與宋妥協,但也因而與宋交惡,而宋楚瑜為余紀忠拍檔,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的競爭恩怨也牽涉進入政治鬥爭裡。


余紀忠與李登輝後來的交惡,媒體界各種傳聞都有,卻也得不到證實。其中傳聞最廣的一則,是余紀忠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用一億美金的資本額進行業外投資。投資目標包括中國上海與江蘇的企業,其中江蘇省投資煤礦產業,卻在短時間內血本無歸,據傳聞中時投資的煤礦產業被中國方面訛騙一空,讓余紀忠趕緊向江澤民求援,後江澤民出面擺平事情,中時遂整個轉向親中,並與李登輝台灣路線漸行漸遠。


另一個中時轉向親中的指標,則是差不多一九八○年代末期至九○年代初期的同一時間,中國時報創辦了「中國時報月刊」,以香港為總部,想要瞄準中國內陸出版市場,後來也血本無歸,包括在香港創立的「香港時報」,也在短時間之內就草草收場。


小孩玩大車轉投資失利


由於平面媒體要登陸中國,礙於中國言論尺度與政治控管而不容易進入,余紀忠遂轉而開始異業投資,認為要進軍中國,靠著報紙雜誌無法達陣,只能靠電子媒體。尤其衛星電視有溢波,即使中國官方不准衛星落地,當時中國沿海居民自己裝設衛星天線,都能接收到海外節目,中時認為要進入中國市場,投資電子媒體、衛星電視才是不二法門,這也是中時集團開始跨業投資的關鍵。


從一九六八改名彩色化,到一九八八年第一次工潮與中時晚報創刊,直到二○○八年六月宣布大規模裁員,每二十年一次,中時集團又面臨經營瓶頸。這次中國時報遭遇重大挫折,發行人周盛淵認為是市場改變與景氣問題所導致,但是中時員工私底下都忿忿不平,認為是高層「小孩玩大車」,轉業經營投資電子媒體所造成的後果。


據了解,中時在買下三中之後,目前中國電視公司是呈現嚴重虧損的狀態,據一位不具名中視新聞部主播透露,中視內部目前正在謠傳,公司將在近期進行新一波的總清算,可能也會面臨減薪、裁員的問題,而中天電視台則是中時集團裡面,唯一有賺錢的企業,但是中時整體虧損嚴重,單單中天電視台的獲利,也無法平衡集團內部持續鉅額虧損。


無預警裁員持續好幾年


中時面對鉅額虧損,從二○○一年六月開始進行裁員,當時從無預警裁撤中部、南部編輯部開始,每年都有大規模裁員,二○○五年十月二十八日再度無預警宣布中時晚報停刊,五年之內員工數從三千七百多人降至一千二百人,至今再降一半,被中時高層形容為「去蕪存菁」,這句話最近也在媒體圈成為笑談,相當多人認為中時高層不止對待員工無理蠻橫,甚至還用惡毒字眼羞辱被資遣員工。


猶有甚者,中時集團在買下國民黨黨產三中之後,目前更將進一步邁向「四中」的境界。六月底中央社董事會改選,前中時社長黃肇松將擔任中央社董事長,依據「贏者全拿」理論,黃肇松將率領一班中時高層進駐中央社,將目前中央社管理階層「清算一空」。


據一位中央社即將卸任的高層透露,「他們不把辦媒體視為事業,而是一種戰鬥文宣機構,中央社被中時資遣員工佔領之後,媒體圈的政治鬥爭才要開始。這個趨勢沒有辦法挽回,因為現在連國會都是他們的。」


中時在最近幾年轉變成為國民黨文宣戰報,不僅外界如此看待,連中時自己的員工在面臨資遣難局,也發表公開信認為「選前賣力輔選,選後馬上裁員」。自己的員工都如此感嘆,也讓中時高層的動作被媒體界訕笑。


親中讀者群聯合報通吃


面對中國時報的變局,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聯合報,員工則有鬆一口氣,但是不能放鬆之感。目前聯合報內部也在悄悄進行裁員減薪的工作,從大前年開始,聯合報就開始技巧性的減免員工各項補貼,面對資深記者,也用各種採訪打壓手法逼退,讓資深記者顧冷路線,原本路線則採用低薪新人記者,面對這種技巧性逼退的動作,許多聯合報資深記者為了順利拿到優退待遇,也多隱忍未發。


資深前聯合報員工認為,雖然平面媒體經營困境沒有改變,但是聯合報的土地資產較多,高層已經進行有計畫的賣地與轉投資,短時間內雖然經營困難,但是聯合報並未像中時一樣多方進行異業轉投資,所以資產結構較中時健康,而中時減張轉成「菁英報」後,形同退出競爭市場,聯合報在深藍親中讀者群中的地位更形穩固,短時間內不會有類似中時這種大規模爆發的工潮出現。「目前全台灣除了蘋果日報賺錢之外,自由時報有林榮三個人鉅額資產為後盾,即使賠錢也無所謂,剩下來的聯合和中時,則要乖乖吃自己,看老天吃飯。」


頻鼓吹西進成為受害者


中國時報從崛起到隕落,呈現了整個台灣報業史為政治服務的扭曲生態,從開放自由主義報風,直轉而下成為鼓吹親中西進,讓台灣產業掏空元凶的炒手,也讓人感嘆中時的境遇。一位前中時員工就認為,「大力鼓吹西進投資,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也讓中時的業務廣告量被『吸盡』,說中時現在面臨了『一報還一報』的報應,其實也是很貼切的說法。」而十五年前中時以連續三個月的大篇幅辱罵,對付自由的創辦人林榮三,意外激發林榮三與其對抗角力的鬥志,開始大手筆投資擴張自由,歷經十五年的長跑,中時等於向自由豎起白旗,也算是一場報業龍虎鬥的「王子復仇記」。

美國自由時報 熄燈了

在中國時報宣布大規模裁員減張的前幾天,無獨有偶地,美國自由時報也悄悄在6月14日吹起熄燈號。成立13年的美國自由時報,當初是為了穩固台灣意識在美國僑界的聲音而創辦,發行人江蕙美說,「美國自由時報與台灣自由時報只是策略聯盟,不是自由時報的美國版。」

美國自由時報吹熄燈號,據江蕙美表示,「是因為讀者群無法拓展,加上台灣的政黨再度輪替,都是因素之一。13年來從來沒有賺過錢,且不是小賠,而是大賠」。為了搶救美國自由時報,2005年,紐約僑界還發起一次集資救自由的募款,雖然讓美國自由時報又撐了一段時間,但仍後繼乏力,不堪虧損而關門。

美國自由時報堪稱是江蕙美夫婦獨立經營的僑報,除了報導台灣自由時報的新聞之外,還提供平台讓台灣僑界發聲,對抗紐約地區數份親中的僑報,但是在產業結構改變、讀者群流失,特別是大量中國移民進入紐約,以及老台僑淡出等因素交互作用下,紐約地區唯一的台灣意識小報,才面對無可避免的經營困境。(陳宗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