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亞科技 拿到抗癌入場券
文╱黃亦筠
2001/04/27 第266期
生技新團隊投入高難度研發工程 已通過第一期臨床試驗
 生物科技製藥市場的潛力和熱門,看政府及業界目前積極投入的程度和生技股一枝獨秀的狀況可見端倪。在製藥業中,癌症藥物的研究一直是全世界生技製藥業者的重點研究。國內的基亞生物科技公司研發的抗癌新藥PI-88,已經成為國內首宗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第一期臨床試驗新藥,第二期將鎖定在肝癌臨床試驗,第三期將和國外大廠策略聯盟。國內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後春筍,但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膽敢將重點鎖定在研發難度及成本皆高的癌症藥物並不多見,這不禁令人好奇基亞的背後團隊及發展策略。

幸福、云辰、力麗皆有持股

 在臨床試驗發表的記者會中,坐在基亞董事長張榮基兩旁的出席企業還有幸福水泥、云辰電子和力麗集團,這些企業皆入股基亞生物科技,其中又以上市公司云辰電子和澳洲的上市生物科技公司Progen 各佔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並列為最大的兩個股東。

 和云辰電子位在同一棟大樓的基亞還有不只於地緣上的巧合。曾經以做安全系統產品像是防盜器起家的云辰電子董事長張姿玲,其實就是基亞生技總經理張世忠的妹妹,而澳洲生技公司Progen創辦人更是張榮基本人,澳洲的公司擁有抗癌專利和抗心血管疾病的新藥技術加上國內資金,基亞在發展的初期沒有後顧之憂,目前基亞預計三年內投資金額為十六億台幣。十六億其實並不多,對一項藥物研發來說所以基亞不排斥日後增資。

 雖然身上穿著上班族的服飾,坐在一間個人辦公室,總經理張世忠感覺不像商場生意人。仔細一問,這位總經理原來是出身學界,還為人師表。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張世忠本來在台大服務,後來和台大十三位同事一同到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醫學院,之後又到英國倫敦大學拿到雷射生物醫學博士,回國後擔任醫學系主任,張世忠前後在慈濟十二年可以說是元老級。

突破限制 國內臨床測試

 會從醫界轉入生技業,對張世忠來說是偶然的機會。當時是云辰電子到澳洲去察看新藥技術投資、引進台灣的可能性,張姿玲想到哥哥張世忠就是醫生,於是一把將張世忠從單純的學界拉進競爭激烈的商場。「在慈濟我希望培育術德兼備的學生,同樣的培育精神我將帶到生物科技界研發新藥」,張世忠這樣看待這場中年另起的生技戰場。

 雖然是生技業中的新手,但基亞以癌症藥物為研發終點其實和張世忠學的本行相差並不遠,對在國內發展製藥業,張世忠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台灣的生技製藥業最需要的,就是醫學界的人能親身投入,產業發展的步調才會比較札實。以新藥研發來說,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臨床測試,以往國內許多生技公司研發藥物到了臨床階段,總是要花大筆錢到國外做臨床測試,為了是符合美國FDA的標準才能上市。反觀在國內做臨床的基亞,利用國內的現有設備達成國際FDA的標準,「在國內做臨床和在歐美等地相比,成本差了四分之一」,張世忠說。

 過去許多生技公司不在國內做臨床而選擇國外的考量,多半因為國內做常達不到國際認證的標準,剛成立的基亞沒有相同的顧慮嗎?事實上,過去許多生技公司不在台灣做臨床並非如外界所傳國內沒有足夠的硬體設備,反之台灣已經有符合FDA認證標準的Medical center,「最大的癥結在於欠缺PI,也就是執行臨床測試經驗的人才」,張世忠說。FDA訂出一條條標準,測試認證時就是根據這些標準,「不過FDA相對的也要求這些執行者要有相當的臨床經驗,測出的結果才具有公正性」,本身有Ph.D 和M.D.(Medical Doctor)雙重身分的張世忠,對FDA的要求非常清楚。

 被問及國內製藥業發展的環境如何,一直侃侃而談的張世忠就顯得有許多保留。台灣雖號稱發展生技有超過十年的歷史,不過顯然過去並沒有達到應有的國際性的規模,也沒有和歐美生技重鎮有良好的交流,也因此民間要發展生技製藥就必須和國外技術合作或是技術引進,以節省時間成本的方式彌補技術上的落後。基亞有國內台大和北醫的支援和Progen技術引進,PI-88現階段進行中的臨床便是由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中的醫生來主持。目前基亞正在建制整個技術平台,希望每個階段能有二到三個產品線,才能確保公司永續經營,「等到技術成熟或者拿到專利,還可以licensed 給別人」,張世忠說。

投資風險大 回收效益大

 基亞還在分階段接受臨床測試的PI-88,是一種由天然酵母菌提煉出的抗血管增生的抗癌藥物,和過去歐美多研發出的抗癌藥物最大的不同,在於PI-88不是直接攻擊癌細胞本身,它不但有抑制新血管增生而使原始腫瘤萎縮的功能,還能控制癌細胞的擴散,可以減低過去抗癌藥物產生大量副作用的機率。將PI-88的技術由白種人居多的澳洲引進台灣並在國內做臨床人體測試,就是希望試出的藥物對黃種人的最安全反應的標準,除了是國人一項福音,也有助於基亞開拓亞洲市場。

 然而,這類抗癌藥物的研發在第一期臨床只有百分之十五的成功率,到了第二期有百分之四十,且所有的藥效在此時就可以決定,到了第三期就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功率,再加上FDA檢驗,一趟下來最少要五年。「有risk、但reward很高」,董事長張榮基不諱言。至於reward 有多高?「用billions為單位來算的」,總經理張世忠在一旁打趣的說。已經通過最艱難的第一期臨床的考驗,基亞沒有理由不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