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園區復「原」氣 等你來瘋部落
莊金國
2007/09/06 第598期
位於屏東縣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歷經颱風重創被迫關閉,經過搶修,終於恢復「原」氣,即日起對外局部開放,「九一四」以前免費入園,讓民眾體驗全台最大、最原汁原味的部落文化。

八月間,一連來了「梧堤」、「聖帕」兩個颱風,重創屏東山區,使得瑪家白賓山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被迫關閉,經過搶修,即日起對外局部開放至塔瑪麓灣區上段,「九一四」以前可免費入園遊賞,包括免收停車費。目前管制進行修復的後半段園區,一旦排除潛在危險因素,確認安全無虞,再做第二波全面開放。


馬卡拉很浪漫 可以遠眺三地門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位於南隘寮溪南岸上的白賓山,依序分為馬卡拉、巴拔谷、塔瑪麓、娜麓、富谷等五個灣區遊覽場域。每個灣區都有或大或小的災情,經過該園區管理局加緊搶修,先局部開放馬卡拉、巴拔谷及塔瑪麓三個灣區。


馬卡拉灣區設在園區的出入口前,此區免門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遊客服務中心,此地附設旅客住宿,即瑪莎露風情旅店,在這裡可以盡情高歌、跳舞和原住民手工藝品DIY,入夜可眺望三地門美麗的夜景。一樓門廊有人販賣山地自產的愛玉仔冰,口感軟中帶Q,攤上擺著兩大顆洗過的愛玉細籽糰,型塑成心形,以示愛玉是道地的。


廣大的停車場,逢周日上午十一點幾乎停滿車位。在封園連續三週後重新揭幕,遊客獲悉局部開放,紛紛趕來看個究竟。


走進園區的入口處巴拔谷灣區,此處的文物陳列館展示各族生活器物,見證先民傳承的智慧與生命的軌跡。文物館對面有一座八角樓造型的特展館,展示各族群的文化藝術演進。北望八角樓,後方兩座尖凸的山峰在對岸,正好駕臨八角樓屋頂上,構成山與樓對望連成一體的畫面。


走過巴拔谷灣區,隨之而來的是塔瑪麓灣區,進入此區要先經過第一座吊橋|彩虹吊橋。布農族語「彩虹」意指連絡感情,兩邊橋墩上頭均裝置一對羽毛,象徵布農族如鳥飛翔、遷徙的生活型態。架設彩虹吊橋的用意在拉近彼此的距離,不至於失聯。


塔瑪麓有六族 傳統住屋大體驗


塔瑪麓灣區分為上下段,上段在山路右邊的山坡地,分設泰雅、賽夏及太魯閣三種居住環境。泰雅族利用木頭、石板造屋,並架設木製望樓,在制高點監視外人入侵。泰雅族巴蘭社穴坑式住家較大,床鋪分布在屋內四個角落,順著階梯而下,迎面而來是大型棚架,放置獸骨、武器、獵具,火爐旁的床鋪比較暖和,那是年長者的睡舖。太魯閣區有一間小茅屋,由四支木柱撐架,離地面約兩尺半高,適合一人獨睡,兩人就太擠了。塔瑪麓灣區的下段則有卑南、阿美、達悟及葛瑪蘭族等四族的傳統住屋實體。


葛瑪蘭族的茅屋脊,採間距結紮成屋環,遠看環環相扣。達悟族的野銀社住屋,是穴坑式,屋後有石頭階梯,開立四門的主屋,附設穴坑工作房,並有靠背石,下層為婚房。這種房屋,中年男子才有能力興建。


屋側一叢生長茂盛的可可椰子,多氣根,枝幹表面有刺。可可椰子的果實比一般椰子小,其椰子汁是台東離島早期視同珍品的清涼解渴飲料。可可椰子特具熱帶風情,可做景觀及行道樹。


即興歌舞表演 電石竹砲迎嘉賓


位在搭瑪麓灣區的卑南族少年會所,是舉行男子成年禮的竹屋,十二、三歲時即行第一次成年禮,並入會所接受斯巴達式的各項嚴酷訓練,強壯體魄,保衛族群家園。依據卑南族傳統,為避免男性出外打獵、打仗發生流血或不幸事件,女性不得入所攀梯,被視為女性的禁地。


少年會所豎立一根根高聳的竹竿,共同撐著屋頂,梯子上設一平台,周邊部分竹竿縱橫交錯。爬竿,是訓練卑南少年手腳靈活的基本課程,接著互相在平台附近跳躍或攀爬,比賽速度、技巧、及纏鬥的機智。


塔瑪麓灣區另附設吉麗瑪岸劇場,做為即興歌舞表演場地,以帶動唱方式,引導遊客加入合唱,主持人並現場教學各種原住民簡單的問候語,利用台、華語有趣、容易背記的諧音,引發學習的興趣。由於設在娜麓灣區的歌舞館及露天歌舞祭場,目前因颱風列為管制禁區,相關活動暫行移到巴拔谷灣區的文物陳列館前,搭設簡易舞台,讓入園遊客欣賞原住民歌舞表演,表演者要學會各族歌舞、豐年祭儀式,園區分布區塊也設置各族屋舍及造景,其中,唯一的平埔族系,是葛瑪蘭族。舞台旁設有迎賓禮砲專區,定時施放電石竹砲,分別以十三族名義迎賓,一一點燃轟響,迴音震撼山谷。


娜麓灣最原味 颱風受創不開放


然而位於塔瑪麓灣區下段的第二號吊橋後方山壁,因接近山頂處坍方並直下南隘寮溪的河床,園區到此段即暫不開放,管理局每天均派專人駐守,嚴禁遊客繼續「闖關」。遊客雖感可惜,目睹吊橋後方崩坍的山壁,誰也不敢冒險進入管制區。


塔瑪麓灣區下段是通往娜麓灣區的交界,娜麓及最後一個灣區的富谷山道雖已清除路上堆積的土石障礙,但在夏末秋初多雨期,高屏山區午後經常降雨,坍方處尚有再坍方的危險。因此目前也暫時封閉,不對外開放。


目前尚未開放的娜麓灣區一直是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中的菁華區,目前因颱風受創而尚未開放,此區聚集民俗植物景觀、自然生態地、生態教室、露天歌舞劇場、歌舞館、藝品屋、親水樂園、原住民族生活型態展示館、環型劇場、觀景亭及餐飲中心。


據熟悉園區的遊客指出,在娜麓灣,聳立著高大的圓木柱彩繪雕飾,許多人的眼光都會被這木雕造型所吸引,紛紛下車拍照留念。一路看著靜態的文物展示和住屋,來到這裡則有不同的感受。占地六百六十五坪大的環型劇場,可以容納兩千人觀賞,大門上裝飾著巨型木雕圖騰,配合彩繪立體造型,予人神秘而原始的感覺。


富谷灣設專區 駐園藝術家最愛


繼娜麓之後,也暫不開放的富谷灣區,同樣以山路為界分上下段,上段有鄒族、布農族,下段為排灣族、魯凱族、邵族等五個族群的住屋展示。娜麓灣區與富谷灣區都有設置駐園藝術家專區,邀集各族群藝術家,以此為創作思考的原點,積極探索原住民藝術文化的無限可能,共同體驗、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


據排灣族守衛人員指出,霧台鄉的新好茶部落,就在富谷灣區的後山河谷,「八一三」梧堤颱風來襲,中斷了新好茶的山道及便橋,村民被接往陸軍隘寮營區、親戚處及屏東長老教會好茶聚會所收容安置。園區前山的瑪家鄉北葉村,也是在五十年前從深山裡遷村到此,好茶人這次將面臨第二次遷村的命運,言下不勝唏噓,對新家不知何處著落的原住民,備感同情。


娜麓、富谷灣區被列為災區管制後,這些駐園藝術家暫時告別,期待園區早日全面開放,重返富谷。災變,或許是他們未來深入多面向探討的題材。


南隘寮溪歷經兩個颱風重創,水質依舊混濁,潺潺水勢在河道中緩緩流著,看不見急流飛濺的水花,沿岸山壁上卻到處可見土石坍方的痕跡,部分已做水土保持防護措施的地方,像一塊塊貼布,黏貼在土地的傷口,新創傷的裂口張得大大的,彷彿提醒,也在警告世人,大地正在反撲!

豐年祭盪鞦韆 餘興變壓軸

盪鞦韆本來是卑南族豐收祭祀的餘興節目,如今變成了豐年祭的壓軸好戲。

卑南族人在旱稻收穫前,由頭目帶領進行祭典,在巫師祭祖先、土地、神、五穀神及天神的過程中,最忌諱在場有小孩突然打噴嚏,怕會冒犯神靈,祭祀將前功盡棄,因此就地取材,在旁邊架設簡單的小鞦韆,讓小孩玩盪鞦韆,以免干擾儀式進行。盪鞦韆成為習俗後,鞦韆架越做越大,老少咸宜,再配上歌舞助興,熱鬧場面不遜於祭典。(莊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