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無效訴訟定讞 媒體與輿論冷處理
陳宗逸
2005/09/22 第496期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於第一時間迴避評論,多數國親立委也少有其餘發言;各媒體並未以頭條焦點報導,也沒有特別要求記者分線專門處理這一條新聞。

九月十六日下午四時,台灣最高法院針對連宋陣營二○○四年總統大選之後所提出的「選舉無效」訴訟,正式駁回上訴,國親敗訴定讞。根據總統選罷法規定,選舉與罷免官司,「免訴訟採二審終結」並且不得提起再審之訴,所以從二○○四年總統大選結束之後所引發的所有有關大選的官司,至此已經全部結束。對於這個台灣總統選舉史上最激烈的朝野政治與司法對立結果,所有媒體對此新聞報導,一致採取冷處理報導,新聞篇幅短小精簡,連新上任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第一時間也以「未看判決書不便評論」的理由,沒有發表任何看法。


瑕疵票 不影響選舉結果


國親陣營去年提出的大選官司,主要分為陳呂「當選無效」和「選舉無效」二方面。有關「當選無效」訴訟,高等法院去年十一月四日一審就判決國親敗訴,最高法院今年六月十七日也駁回了國親的上訴。至於「選舉無效」訴訟,高等法院去年十二月三十日一審判決國親敗訴,九月十六日則由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全案宣告定讞。最高法院認為,「選舉儘管有瑕疵,但並不影響結果」。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第一時間迴避評論,稍後則由發言人鄭麗文召開記者會,簡短說明「台灣已經菲律賓化、對此結果不意外、可悲」以及「不退縮、不放棄、歷史和人民將審判」等等看法,簡短結束記者會。而立院正值朝野激烈攻防抗爭,多數國親立委針對相關問題,也少有其餘發言。


高院合議庭認為,國親所謂「大選綁公投」之議,事實上「選舉對象不同」,一為對事一為對人,「難以被認為有相互影響」,「兩個投票雖然地點相同,但係分開舉行,各圈票處也設有遮屏,因此並未違反秘密投票原則」。此外,國親提出三一九槍擊案發生應該停止大選,高院也認為「依法並非可以停止」,而選民領取選票,都有管理員查驗身分,各政黨也都有推薦的監察員在場監督,「即使有選務疏失,也不能就此剝奪選民投票權和效力」。同時,針對去年最高法院經過冗長驗票過程所發現的「瑕疵票」數量分類,「名冊與簽領票不符」者三千六百八十三張,「代領選票」四張,「死亡、出國、在監服刑者領票」二十二張,「重複領票」十張,爭議選票合計三千七百一十九張,加上疑似「幽靈票、遺失票」等總共八千六百八十七張。陳呂依舊較連宋多出二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張票,並未明顯影響總統大選結果。


老K說 菲律賓化欠邏輯


據指出,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第一時間針對結果採取「冷處理」,以「未看判決書、尊重司法」等談話回應,但是在連戰方面要求「加強火力正面回應」的態度之後,國民黨中央才第一時間緊急要發言人鄭麗文召開記者會,發表強硬談話。但是在同時間,各媒體緊急接獲國民黨採訪通知,倉卒上陣,也有媒體記者反應,國民黨臨時召開記者會,讓線上調配人馬反應不過來,所以相關新聞處理草草結束,並未以頭條焦點報導。一些記者私底下揣測,當天針對這條新聞在早晚的編採會議上,各媒體主管似乎也沒有特別要求記者分線專門處理這一條新聞,與去年十二月底高等法院一審宣判時的大幅度炒作,明顯有相當分別。媒體和社會輿論對此案件的「冷處理」,國民黨發言人鄭麗文指出這種「不意外」的態度,是「沒有人相信司法體制」的結果,象徵台灣已經「菲律賓」化,也有記者表示「聽不太懂這二件事情的邏輯在哪裡」?


中選會針對最高法院的判決,第一時間發表聲明,表示「最高法院駁回連宋上訴,就是確認中選會、各地方選委會和全體十八萬選務人員辦理總統選舉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連宋陣營所謂『數十萬筆無效選票』等等指控,確實是『憑空子虛烏有』」。事實上,在過程浩大冗長的全面司法驗票過程中,耗費全台灣二十一個地方法院,四百六十三個驗票組,動員的法官、書記官等相關人員高達二萬一千二百三十八人次,所花費經費七千三百二十二萬多元,連宋只自行負擔一千七百二十二萬多元,並且還是接受捐助,其餘六千多萬驗票費用,都是由高等法院支出,形同「全民買單」,連宋陣營針對此從未提出任何理虧聲明,反而激情言論不斷。更遑論從去年三二○大選之後,一連串針對大選結果的激情抗議,全民動盪造成的社會成本喪失,朝野嚴重對立的情緒延續至今,造成行政立法對峙,政務空轉,連宋陣營以「仇恨」情緒,只在乎自己輸贏的態度,也未聽聞任何道歉說法。


就這樣 不甘願也應結束


媒體輿論一致的冷處理,甚至連一向挺國親不遺餘力的親中統派大報,也不再用大篇幅社論來「冷嘲熱諷司法已死」云云,在鄭麗文所謂「人民冷漠、台灣菲律賓化」的談話中,其實只是凸顯「在長時間司法體系的全面驗證之下,連媒體都無法再幫連宋護航」的事實,再怎麼不甘願,也應該要結束了的一種另類表態。最耐人尋味的則是馬英九的態度,各媒體第一時間準備配合馬英九「尊重司法」之論調予以冷處理,但是馬英九卻囿於連戰的要求而緊急召開記者會,這也是馬英九時代,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針對大選爭議主導的行動,凸顯了馬英九嘗試著擺脫連宋仇恨,「走出自己一條路」的一種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