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昶深入部落 原始生活全紀錄
鄭進興
2005/07/14 第486期
王煒昶投入原住民生活、文化的攝影紀錄工作十九年來,為原住民的生活圖像留下真實的紀錄。

以原住民的生活、文化作為創作題材的攝影工作者不多;而長期親身深入原住民部落,和原住民一起生活,近身紀錄原住民種種文化面向的攝影工作者,更是少之又少;王煒昶便是這樣一個執著於用鏡頭紀錄原住民文化,並將它視為一生志業的攝影工作者。


使命感 紀錄原住民圖像


今年四十五歲、單身的他,投入原住民生活、文化的攝影紀錄工作,已長達十九年。早在一九八六年,當時在媒體擔任攝影記者的他便發現,台灣雖然有二十多個原住民族群,數百個原住民部落,但卻很少有人對這些少數族群的生活、文化,做有系統、有計畫的攝影圖像紀錄,讓他覺得相當可惜;尤其當他為了拍攝的需要而尋找資料做準備工作時,更發現現有的圖像紀錄不僅年代久遠,與現在原住民部落真實情況差距頗大,也缺乏有系統的整理,令他頗為感慨。在「既然沒有人做,不如由自己開始做」的想法下,他一頭栽入紀錄原住民圖像的工作。


剛開始幾年,王煒昶都是利用上班的餘暇和假日,前往原住民部落進行拍攝紀錄的工作,但幾年下來他總覺得,這種「業餘」的工作方式難以專心,也無法將工作做好。於是在一九九一年,他索性辭去攝影記者的工作,成立個人工作室,靠接一些商業設計案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投注到紀錄原住民圖像的工作上,並且立下他的工作目標:有系統、全面性地紀錄台灣的原住民的攝影圖像。王煒昶說,雖然他不是原住民,但卻有一股使命感驅使他投入這項圖像紀錄的工作,因為他在原住民的部落中,親身見到許多熟悉原住民傳統文化的長者正在逐漸凋零,很多圖像紀錄現在不做,很可能不久的將來就來不及做了。


花六年 真實捕捉搶早餐


十幾年來,王煒昶走訪過一百個以上的原住民部落,並且住在部落裡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待在每個部落的時間少則十幾天,長的則有將近二個月的時間,融入原住民部落的生活之中,取得他們的認同,才能以鏡頭紀錄他們日常生活或祭典中最真實的一面。


王煒昶說,在到訪一個原住民部落之先,一定會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大量閱讀與該部落有關的資料,而他對於第一次接觸的部落,並不預定拍攝計畫,而是以一種觀察的角度來拍攝,直到多次走訪該部落後,對部落的全貌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後,才從中選取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做為拍攝的題材,包括祭典、婚禮、服飾、工藝、肖像等,都是他選擇做為有系統整理的拍攝題材。


王煒昶把自己的拍攝工作定位為:為原住民的生活圖像留下真實的紀錄。因此他所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是原住民生活的真實紀錄,絕對不是由原住民配合攝影者的要求而擺出效果的畫面,因此往往為了要拍攝一個活動過程的真實畫面,可能就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捕捉到。


王煒昶說,他為了拍攝花蓮阿美族奇美部落捕魚祭的過程,前後便花了長達六年的時間,才得以完整紀錄捕魚祭中「搶早餐」、「野炊」等過程的真實畫面;所謂的「搶早餐」是捕魚祭中阿美族的年輕人,以賽跑的方式搶早餐獻給族中的長老表達敬意的一種儀式,是捕魚祭的最重要精神所在,目的在於教導年輕的一輩懂得敬老尊賢,而賽跑搶早餐的競爭過程,也是對年輕一輩體力的訓練。


王煒昶也深入、實地紀錄過阿美族的豐年祭,他發現一些觀光宣傳手冊關於豐年祭的照片,根本就曲解了豐年祭的精神。他表示,阿美族的豐年祭是以男子為主角的祭典,一般的觀光手冊卻都以經過安排的表演式女子歌舞做為豐年祭的代表,實在是一項錯誤的文化宣傳。


由於時代的變遷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也使得王煒昶的圖像紀錄工作的難度增加。他以婚禮為例指出,由於時代的改變,原住民部落的婚禮儀式和特質,現在已經無法從一個單一的婚禮中,拍攝到完整的儀典紀錄,必須透過多次的婚禮拍攝紀錄,才能得到較完整的儀典圖像紀錄畫面。他特別指出一張排灣族婚禮中新人共飲連杯酒的畫面,強調是他在參加十幾次婚禮的拍攝過程中,唯一拍到的一個真實畫面,因為現在已經很少人在婚禮中使用傳統的木刻連杯飲酒,大部分都改用塑膠杯代替了。


渡重洋 布農織品日人迷


他在長期紀錄原住民文化的過程中也發現,外國人反而比我們更重視原住民工藝品。他舉例說,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族,在人數上可以說是台灣原住民中最弱勢的一個族群,但他們所織的布卻非常精美,可以稱之為國寶級的工藝品,不過他們精美絕倫的織布作品,在國內並沒有受到國人的青睞,反而是有不少識貨的日本人,遠渡重洋而來,專程到信義鄉的布農族部落,為的就是收購布農族人的織布。


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全台各地的原住民部落間遊走、生活,王煒昶在相當程度上已經原住民化了,而與他接觸多了的原住民,也往往把他視為族人,反而忘了他的漢人血源。這些年來,他在不同原住民的部落間已有好幾個乾媽,至於稱兄道弟的原住民朋友更是不知凡幾,去一個熟悉的原住民部落,都讓他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因此他對於目前原住民部落中的沒落景象,便覺得特別有感觸,總覺得自己有責任去幫助這些「族人」,讓他們能夠丟棄那些不好的習性,發揚他們優良的傳統,使他們能夠生活得更快樂、更有自信、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