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431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安藤忠雄與文化前輩的心靈對話
兵庫縣姬路文學館
曹欽榮
第431期
2004/6/29
 

  一九九五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後,受創嚴重的神戶地區,如今已不見震災痕跡。在神戶災後重建復興的象徵地區︱神戶東部新都心(HAT神戶),除了已落成的「人與防災未來中心」展示館,沿著港岸地帶也完成了兵庫縣立新美術館和神戶市水際廣場。廣場除了具備平日親水的休閒功能,也當作防災的疏散地區。而美術館則被視為災後「文化復興」的重點,同時另有繼承原先損燬的兵庫縣立近代美術館(日本建築大師村野藤吾設計)的用意。綜觀美術館的戶外設計:北向有眺望神戶六甲山的平台,南向則坐擁瀨戶內海和神戶港風景的親水階梯。安藤忠雄的設計再次明白呈現繼承城市文化、歷史、自然脈絡的風格。這座常設展出七千件收藏的藝術殿堂,便是安藤最新完成(二○○二年)的美術館。
 
  游擊戰式人生觀 傳承東西方精神
 
  自學建築有成的安藤,曾在青年時期獨自旅行歐洲,對歐陸自文藝復興以降的重要建築和繪畫作品多所駐足、凝視。一九六五年,安藤二四歲,選擇一種「游擊戰式」的人生觀,「把建築職業作為武器,去抗爭,爭取自由,相信自己,負己之責,憑借自己的力量去與社會進行鬥爭」。年輕時期所閱讀的書籍以及交往的友人,都給安藤許多的啟發。在安藤的建築作品逐漸成名之際,開始進入公共博物館、文學館、美術館的設計領域,安藤的精神竟在三十年後,與當年神交的前輩們心靈交會,為這些前人設計紀念館、文學館。「年輕時期的各種經歷,開闊我的眼界,似乎超越時空,與現在的我進行對話。『二十幾歲時的人生經歷』不斷發自心底地向我挑戰,我要透過自己的建築語言來回答。」
 
  「藉由觀賞完全不同的西歐,反而更加強烈地意識到日本的存在。」在安藤探索建築的過程中,遭遇到西歐「現代」和日本傳統「非現代」之間的協調問題,這促使安藤反覆閱讀日本近代哲學家和哲郎的著作,反思現代建築觀念中均質、統一、象徵與歷史、風土、地域等現實中產生的問題。
 
  安藤傳承了看不到的「精神」,而非繼承形體或形式。一九八九年,在歷史悠久的姬路市,安藤設計了姬路文學館,展開他此後的文學館、美術館設計生涯。
 
  參訪姬路文學館 與文史學家對話
 
  從神戶搭特急電車約四十分鐘可達姬路市,從姬路站下車,整個城市正在晨曦中甦醒。寬廣的人行道上,春季花朵襯映著紀念城市歷史的雕塑、街道家具。約五分鐘後即可抵達觀光資訊中心,內有大型電漿電視播放姬路的故事,也有各種姬路周邊的展示,只需填寫一張簡單表格,就可免費借用腳踏車遊逛姬路城及護城河周邊文化地域。前往姬路文學館參訪,不只走訪建築,也從中認識鄰國的歷史和文化。
 
  姬路文學館的收藏、研究、展示,皆以姬路為中心的播磨地區所蘊育的文人為主,包括了和哲郎(一八八九-一九六○,哲學、倫理學家)、椎名麟三(一九一一-一九七三,作家)、三上參次(一八六五-一九三九,歷史學者)、井上通泰(一八六六-一九四一,詩歌作家)、有本芳水(一八八六-一九七六,詩人)、阿部知二(一九○三-一九七三,作家),岸上大作(一九三九-一九六○,詩歌作家)等人。
 
  姬路文學館位於姬路城西方,坐落在傳統和現代住宅並置的社區山坡。於一九九一年姬路市百週年紀念時開館,一九九六年南館開館,並設有司馬遼太郎紀念室,南北兩館以層層水道、斜坡相連。北館西側塑造大正時期的木造傳統建築「望景亭」,茂盛的園景和水域連接文學館建築的幾何方體、圓體、長方體,整體融合成文學、哲學意味濃厚的環境,從屋頂眺望姬路城、姬路市,城市的人們將能從當地文學家、哲學家的對話中,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精神!
 
  以發揮環境特色 造現代美術之鄉
 
  安藤以自己的建築語言與青年時期神交的思想家對話,應是身為建築家的一大幸福。二○○一年安藤完成了大阪司馬遼太郎紀念館,二○○二年則在石川縣打造了紀念西田幾多郎(日本近代先驅哲學家)的西田哲學館。至於姬路文學館,則成為建築家與思想家、文學家、美術家對話的開端。
 
  姬路文學館的內外空間充滿文學、哲學意境,為參訪的人們增添一分詩情氛圍。在淙淙水聲的庭園中靜坐冥想,更能引發內心的文學嚮往。近來年,安藤在日本國內外參與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設計,日本美術出版社的《安藤忠雄 美術館.博物館》所選的日本國內作品有三十件,其他國家的作品則以法國巴黎UNESCO總部的冥想之庭、義大利巴塞爾(Basel,瑞士接近德、法交接之處)的維特拉公司遊客中心、美國德州Fortworth現代美術館、聖路易的普立茲美術館等處最為著名。
 
  另外,安藤擅長以建築創作發揮環境特色。瀨戶內海的小島︱直島,在安藤設計的直島美術館完成後,加上藝術家、島民的協助配合,直島儼然成為世界上少見的現代美術之鄉。
 
  這令人不由得神往,台灣的澎湖、綠島、蘭嶼,是否也能有另一種未來面貌;尤其綠島,也可將過往的灰暗歷史資產轉化為光明希望,成為可貴的太平洋之珠!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