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490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桃園缺水夢魘 戳破石門水庫神話
炮轟中央為選舉
陳宗逸
第490期
2005/8/11
當年蔣介石為穩固政權,沒有經過仔細的評估與規劃而興建了石門水庫,如今泥沙淤積嚴重,造成桃園缺水、清理困難,水庫壽命也將縮短。
 

 

桃園缺水問題延宕一週,行政院長謝長廷與經濟部長何美玥受到強大壓力,而陳水扁總統的一席重話,更惹起政壇又一陣風暴。桃園的缺水主要原因在於石門水庫,水庫裡面的水雖然滿載,但是暴雨卻將周邊植被的泥沙沖刷到壩底,造成嚴重的淤積問題,淤積造成水質惡化,下游淨水廠無法運作,所以導致缺水。這個問題去年已經發生過,但是根本沒有辦法一次解決,因為要完全將石門水庫的淤積泥沙抽取乾淨,要超過十五年的時間,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使今年缺水問題解決,明年如果依舊因為氣候異常而下起暴雨,桃園缺水的問題還是會再度爆發。簡單來說,石門水庫的設計以及當初建造的考量,才是造成今天缺水問題的源頭。

在槽水庫 泥沙淤積嚴重

石門水庫是舊國民黨時代所創造出來的「神話」經典之一,一九五二年當時白色恐怖方興未艾,美國國務院的「中國白皮書」差一點讓蔣介石政權崩潰,韓戰的發生才讓國民黨稍微鬆一口氣,並且更加強對內的極權統治,務求政權穩固。在這個時空背景下,以大型建設來爭取國際認同,甚至對內轉移極權統治陰影的焦點,都是全世界所有獨裁政權會有的手段。當年三月,蔣介石親筆核定「石門水庫工程定案計畫報告」,並且成立「石門水庫籌備委員會」,由副手陳誠擔任主任委員,開始漫長的建庫工程。首先遇到的就是遷移當地的原住民,當年沒有人敢出面質疑原住民的居住主權,這些原住民也紛紛被遷移到桃園周邊山地,整村消失。經歷八年的時間,一直到一九六四年六月,石門水庫才建造完成,動員的人力將近七千人次,耗資經費高達新台幣三十四億元(當年幣值),也是國民黨政權第一個對外誇耀的「重大經濟建設」,號稱是「全亞洲最高的土石壩」。與後來蔣經國一手創造的「中橫」神話相互輝映。

陳誠是幕後推動石門水庫計畫的主角,當時宣稱石門水庫是世界罕見的「多功能多目標水庫」,不只可以防洪、灌溉、給水,還可以發電甚至觀光。當年沒有任何的環保團體質疑水庫的搭建,如今眾所周知,水庫的建設破壞自然生態是相當恐怖的,更何況如果沒有經過仔細的評估與規劃,更會有無數的後遺症。基本上,水庫是攔阻河流的一段所建成,是違反自然地貌的,對於河流上下游的生態影響相當重大,石門水庫就是屬於這種「在槽水庫」,是用土石壩硬將河水攔阻起來,將河水硬生生攔阻,水流速度變慢,自然就會造成泥沙淤積沉澱,所以每個水庫都有壽命,當泥沙淤積到高過出水口,水庫就必須壽終正寢,變成一個「沙庫」。

土壤流失 每年逾四毫米

當年預估,石門水庫的壽命長達八十年,才會淤積成為沙庫。這個壽命的預估技術,必須仰賴長期觀測,但是當年國民黨政府急著要有重大建設,評估相當草率,當時提出的數值是,預估石門水庫的年淤積量為八十萬立方公尺,但是從一九六三年完工開始蓄水,到了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石門水庫實測的年平均淤積泥沙,已經到達二百八十九萬立方公尺,是當時預估的三?六倍,危機其實已經湧現。選擇水庫的興建地點,對於地貌與河川考量和建設方式,相當的重要。例如,濁水溪的泥沙含量高,其實就不適合興建水庫,而李登輝前總統擔任台北市長時代興建的翡翠水庫,以北勢溪的較優良水質引入,就屬於比較好的考量。

要維持一個水庫運轉效率,最重要的工作必須要控制水庫集水區裡面的淤積程度,著名的地理學者張石角,從一九七○年代開始就不斷呼籲政府重視相關評估,不要一味的興建水庫,但是沒有效果。他說,早年的政府興建水庫,最重視的就是大壩的工程,因為土石壩的興建容易展現政府威望,所以樂此不疲,對於最基礎的水土保持和防沙工程,一點都不在乎,直到石門水庫的淤積量數值不斷顯示出警訊,才開始想到亡羊補牢,但是為時已晚。他認為,台灣的山地坡度陡峭,地質鬆軟易崩,颱風豪雨時常發生,土壤流失量本來就比世界各國還要高,與美國相比較,美國胡佛水庫(Hoover Dam)興建時評估的土壤流失量,每年只有○?四八毫米,石門水庫的年流失量,卻高達四?一毫米,雙方在建造水庫時的考量差距,顯而易見。

設計錯誤 補救無濟於事

根據近年來各個研究單位蒐集的數據顯示,台灣各水庫的泥沙淤積,來自暴雨或者水土保持不良,導致瞬間崩塌的淤沙量,主要占水庫集水區淤沙量的一半以上,曾文水庫的情況最嚴重,高達八七%,石門水庫也差不多,德基水庫更慘,除了瞬間崩塌的效應之外,橫貫公路的開闢更使其雪上加霜。蔣經國當年主導的榮民在梨山濫墾果園,面積廣達四千多公頃,造成水土保持破壞導致大量泥沙沖蝕現象,德基水庫恐怕會是台灣下一個水庫炸彈。水庫最主要的挑戰在於泥沙淤積,日治時代,日本工程師已經預見這個問題,在台灣興建大量的攔砂壩,希望用人力來減低自然力量對於水庫的傷害,數量多達二千座以上。石門水庫完成之後,泥沙淤積問題湧現,主管機關才驚覺事態嚴重,在主流先後興建義興和巴陵二個巨型的攔砂壩,總容量高達一千九百六十七萬立方公尺,但是這些事後補救的工程,並沒有對石門水庫的淤積問題帶來有效的解決功能,主要原因,就在於石門水庫當初的建設考量即是一個錯誤,即使事後補救也無法挽回自然力量的反撲。

二○○二年九月的「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研討會」中,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摮n求經濟部評估水庫淤沙的清除工作,預估必須要到二○○七年才可能清除台灣水庫淤沙八百二十五萬立方公尺,根本不及現今淤沙總量的三%,甚至低於新增的淤沙量!多位學者在會中就呼籲,清除淤泥只是治標,無法解決長期的困境,未來再規劃新水庫的時候,必須嚴格的將地形與沖刷泥沙和氣候的考量一起計畫,如果要建新水庫,必須要有「自然排沙」功能才行,但是適當地點實在有限。主要的考量在於台灣自然環境狹小,適合興建水庫的地點並不多,當時行政院就同意,必須積極的加強舊有水庫的泥沙淤積清除,對於舊水庫的長期利用必須要有心理準備,不能消極的讓泥沙淤滿就好,以此態度取代積極覓建新水庫的主張。

解決缺水 不能短線操作

對照石門水庫的困境,其實與埃及政府當年大力宣揚的尼羅河阿斯旺(Aswan)水庫很像,阿斯旺水庫經過多次修建,號稱是全世界最大的水庫,也是埃及強人納瑟最傲人的政績之一,一九六○年完成的阿斯旺壩(The Aswan High Dam)花費十億美金(同時期完成的石門水庫約一億美金),更讓納瑟的國際地位穩如泰山,除了能夠控制尼羅河的洪災之外,還可以灌溉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提供很完善的觀光功能。但是,阿斯旺水庫在多年之後,也成為埃及人心中之痛,因為尼羅河的氾濫,雖然造成損失,但是同時也將天然肥等淤積物沖刷入三角洲地區,成為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阿斯旺水庫蓋完之後,尼羅河不再氾濫,反而導致周邊土地貧瘠,甚至使得尼羅河口和沿海的漁獲量驟減,反而原本只是分布在尼羅河兩岸的血吸蟲隨著水庫灌溉之水流出,肆虐埃及全境!事後埃及政府每年必須花費大筆外匯,購買肥料來彌補土地貧瘠之害,每年所花的費用早就已經超過當年蓋水庫所付出的代價。

由此可見,水庫對環境衝擊的破壞,是長遠而深刻的影響,依靠水庫來解決一時的水資源問題,只能治標無法治本。石門水庫的興建與阿斯旺水庫興建的背景類似,都是強人獨裁時代才可能發生的環境保護災難,如今桃園連續二年缺水,全球氣候迅速異常的現象將會持續下去,解決桃園缺水問題,儼然只是台灣水資源保護問題的冰山一角,如果相關單位還是沒有完整考量,只是依著每年的小問題「建招拆招」,為了選舉而對水資源問題採取短線操作,「先求有水就好」的思考,未來付出代價的還是台灣人自己。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