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上頁 訂閱新台灣 設為首頁

第324期雜誌
近期內容
RSS 更多>>
全文搜尋
熱門文章
金控公司 越燒越火熱
許多金控都開始紛紛擴張版圖
王浩翎
第324期
2002/6/10
財政部長李庸三曾經多次向媒體表示,希望金控準備好再來申請,對於無法發揮綜效的金控公司,財政部也會考慮收回金控執照。但是金融局發布新聞稿指出,往後金融控股公司之申請,將採隨報隨審的方式受理,以簡化行政作業程序。
 

  金融控股公司的陸續成立,似乎已經成為國內金融改革的萬靈丹,據了解,就連百分之百的公營行庫台灣銀行,財政部都發文要求能夠產生具體綜效,讓台銀開始積極評估成立金控的可能性,台銀總經理李勝彥表示,只要把自己的業務弄大一點,或許就可以成立金控,他也坦承,在目前的架構下,並沒有保險這一塊。
 
  ◆十三家已掛牌上市一銀七月開始營運
 
  根據財政部統計,目前金控申請的有十五家,已經核准十四家,但只有十三家掛牌上市,已經核准尚未開始掛牌的第一銀行,也將於七月初開始營運。
 
  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指出,金控的利基就在於交叉行銷(cross-selling),而對於消費者而言,只要進入金控公司,就可以享受到銀行、證券、保險,金融商品一次購足的方便性。為了達到擴展市場佔有率,許多金控都開始紛紛擴張版圖,目前來講,以交銀金控的資本額最大、國票金控的資本額最小。
 
  交銀金控目前旗下的子公司已有交銀、國際證券,預計八月初還將納入興票及倍利證券,此外,中國產物保險公司也有意加入,如果中銀能在今年十一月底以前加入,總資產將達到一兆五千億元,實收資本額達到一千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金控集團。
 
  為了怕金控過於浮濫,瓜分掉市場佔有率,財政部長李庸三曾經多次向媒體表示,希望金控準備好再來申請,對於無法發揮綜效的金控公司,財政部也會考慮收回金控執照。但是金融局發布新聞稿指出,往後金融控股公司之申請,將採隨報隨審的方式受理,以簡化行政作業程序,這樣的修正案是否會造成更多的金融控股公司還有待觀察,但從目前的金控熱觀察,想要成立金控的金融機構仍不在少數。
 
  ◆研訓院長薛琦指出 合併將在外資來時
 
  但是,台灣需要這麼多的金控公司嗎?
 
  財政部積極建立金融控股公司的機制,目的有二,其一是引導金融保險及證券業,可跨業經營,其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大型化,這二個目的亦象徵財政部的金融監理政策有所變遷,與十二年前開放金融保險機構的設立,強調分散股權,避免金融機構財團化的開放政策,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金華信銀證券整合成的建華金控(Sino Pac Holdings)總經理盧正昕指出,台灣的競爭力在全球第十五名,但是,台灣的金融業排名卻在全球一百名外,所以,金融機構的整合是勢在必行,「台灣有五十二家銀行,日本二十三家整合剩下四家,韓國兩、三家,香港也是兩、三家,新加坡、菲律賓、泰國與印尼都一樣」。
 
  李庸三也坦承,五十二家的銀行數字,對於台灣的金融市場而言,的確是多了一點,他表示,許多銀行都在做同樣的業務,導致有一半的銀行市占率不到一﹪,甚至更低,所以他認為依據市場產生出大集團,對於金融秩序也較好維持,所以對於金融機構的合併樂觀其成。
 
  因此許多市場人士都預估,台灣的金控公司最後會整合成大型集團,大致的數目會在五到六家左右。金融研訓院長薛琦指出,合併的引爆點,將會是當外資進來的時候,至於誰會是最後的勝利者,一切都還在未定之天,不過,吳東亮倒是信心滿滿,認為台新金控有擁有絕大的利基。
 
  ◆朝向大型化的發展 李庸三籲注意整合
 
  但是,金控上路至今,也引發許多問題與爭議,像是富邦、霖園集團的世華銀爭奪戰。李庸三表示,壽險公司用責任準備金所購入的股權,只能作為證券投資,不得用做控制所有權,介入經營權。「商場上的合併,是business to business,不要用搶的」,不希望金控過度競爭。
 
  另外,合併之後人員的安置問題,也成為金控的另一項課題,台新與大安合併衍生的抗議問題,已在台新願意支付資遣費後落幕,緊接著,交銀與ICBC的合併,又扯出在決定合併時,無工會人員在場,而引發員工不滿,於日前舉行「我愛ICBC」遊行活動,期望他們的工作權能被保障。
 
  曾經是交銀總經理、ICBC董事長的財政部長李庸三表示,沒有理由反對合併,自已雖然在交銀任內沒有談過合併,但對於交銀與ICBC的合併,他表示其實不一定要是誰合併誰,「希望兩家可以去研究一下名字的問題,像是華信銀行與建弘證券組成建華金控,要把心胸放寬一點」。
 
  隨著金控法等金融改革配套措施上路,金控公司規模及家數也愈來愈多,而其中的一些經營問題也隨著時間浮上檯面,李庸三更是提醒要合併的金融機構,要注意到人員的問題。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普華國際風險管理主管莫爾(Moore)表示,金融控股公司不是解決金融問題的萬靈丹,國外也有合併後幾年不成功後拆夥的案例。
 
  金融機構朝向大型化發展,已是必然趨勢,金融控股公司若未能達到經濟規模,難以發揮綜效;但即使規模高居全球第一,亦不必然能發揮最大綜效。最著名的例子是日本瑞穗金融集團,資產規模號稱全球第一大,不過該集團自宣布成立迄今,股價直直落,顯示金融控股集團內部資源的整合,並非易事。
 
 
 

本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著作權所有  www.newtaiwan.com.tw  Tel:+886.2.2507.9030 Fax:+886.2.2507.4944  +886.2.2507.4955